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聂代毛 《传承》2009,(18):66-67
梁启超的《新民说》阐述了"新民"的重要性、必要性,批判了旧国民的劣根性,塑造了新国民的理想人格,把培养新道德、改革教育作为培养"新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梁启超的<新民说>阐述了"新民"的重要性、必要性,批判了旧国民的劣根性,塑造了新国民的理想人格,把培养新道德、改革教育作为培养"新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建国后的国民性改造思想与实践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建国后毛泽东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国民劣根性病源的揭示与改造、理想人格、国民性改造的方式选择四个方面总结了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指出,它是对毛泽东本土化研究的范例,但仍应注重总体评价,从深度和广度进行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4.
民国初期,为救亡图存,国家主义派围绕消除内外危机,根除国民劣根性,谋求近代教育发展,促进传统道德近代化,培育近代立国精神等方面论证了道德之于国家的时代价值。同时,他们系统诠释了道德与国家关系的理论识见,以爱国为近代国民的核心理念,培育近代理想人格,明确近代国民基本道德规范,实现道德救国途径等思想。欲藉此培育国民共同精神,建设中国新型近代国家。  相似文献   

5.
如何评价我国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化问题讨论,一些专家学者发表了以下意见.关于几年来文化研究的偏颇:讲玄学多,重实证少;空谈哲理多,作具体研究少;讲儒释道多,谈民间文化少;研究前期封建文化多,研究中后期文化少;脱离现实的空谈多,研究现实文化少.关于新的国民劣根性:建国以来形成了一些新的国民劣根性,空喊口号、浮躁马虎、不深刻;搞形式上的大变动,实质变化很小;民族文化自大狂情绪很高;习惯于把文化研究问题看成是政治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6.
童华胜  肖平 《求索》2012,(10):217-219
20世纪初由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起的国民性改造是中国近代思想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对国民劣根性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并希望通过不同的方式,实现国民的社会价值观、社会心理和行为方式的转变,以达到提高国民素质、塑造一代新民的目标。国民性改造运动客观上促进了国民素质的提高,体现了国民自我检视和批判的自觉,呈现出现代公民意识启蒙的特征,对于实现人的思想意识的现代化并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现代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弘 《小康》2008,(6):106-109
2008年4月29日凌晨1时12分,台湾著名作家柏杨因呼吸衰竭在新店耕莘医院逝世,享年89岁。一个直面中国人的缺点,对中国文化进行严厉批判,对国民劣根性进行猛烈抨击的知识分子,就这样溘然离世。他所留下的文字依然为世人所争议,他所发出的声音依然警醒着今天的中国人:我们是否丑陋?"酱缸文化"何时才能被彻底摒弃?  相似文献   

8.
"九一八"事变后至"七七"事变前,抗日文学虽然尚未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完全主导地位,但已成为新文学的劲旅。鲁迅仍是这支劲旅的主帅。他不仅用文学推动抗日斗争,并且同时猛烈抨击国民党政权的不抵抗政策。尤为突出的是,鲁迅在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之际,一以贯之地进行民族的政治批判和文化批判。因为当政者和国民劣根性在民族矛盾空前尖锐时刻的种种表现,使鲁迅感到民族战争取得胜利分外艰难;更使他觉得倘若没有民族精神的彻底振兴,即便取得民族战争的胜利,民族也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民族。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自称“乡下人”,实则采取了与正统儒家传统和现代都市文化不同的文化边缘取向,即开掘具有深厚楚苗文化传统的湘西文化资源,这一取向在其婚恋、性爱题材作品中尤为突山。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题材作品显现出湘西不同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作家凭借湘西文化对儒家文化土壤上滋生的国民劣根性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人性沦丧进行着双重批判。  相似文献   

10.
"国民休闲计划"能否顺利成行,取决于国家旅游局对国民休闲的诚意而不是对旅游市场的呵护。金融危机已经使中国入境游人数出现明显下滑。国家旅游局旅游促进与国际联络司司长祝善忠近日在上海透露,国家  相似文献   

11.
王凤青 《求索》2012,(5):54-56
国民参政会是1938年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背景下成立的战时各党派参政议政的机构,承担着"抗战"和"建国"的重大使命,围绕国民参政会制定的规章制度较好地体现了制度安排的初衷。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国民党坚持"以党建国,以党治国"的政治理念,对国民参政会内中共和中间势力采取了"扫除而廓清之"的政策,期望由其实现国家统一,完成"抗战"和"建国"的使命。由于国民党不肯放弃自身利益,也没有找到一种有效机制容纳社会各方面积极力量,导致其执政地位失去社会各阶层的拥护和支持,致使国民参政会出现了"应然"的制度安排与"实然"的政治功能之间的巨大反差。  相似文献   

12.
在晚清一系列戏剧性的变化中,有一个常常被人们所忽略的"细节"--即白话报的出现及其说国民的话、为国民说话的文化趣味.在大众化成为中国媒体发展主潮的今天,这依然是一个值得我们回味的细节.  相似文献   

13.
浅谈国民幸福感与国民心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亚甜 《传承》2011,(24):52-53
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培育和引导社会心态,而"幸福感"是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国民心态对国民幸福感必将产生很直接的影响。通过重点分析国民心态中存在的问题,比如低级、庸俗的感性文化倾向,普遍焦虑的心态等,得知人们精神生活的错乱严重影响了自身的幸福感,为此,最后一部分具体阐述了如何构建"十二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以提升国民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结束的2011年全国"两会"上,"让人民幸福"成为热议话题。而此前召开的地方两会上,"幸福感"、"幸福指数"也成为高频出现的热词,打造"幸福北京"、"幸福广东"、"幸福重庆"的政策目标此起彼伏。从"国家富强论"转向"国民幸福论",期间传达出的  相似文献   

15.
王妮 《人民论坛》2011,(9):160-161
国民幸福感从一种抽象的个体心理感受化身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被写入了各地即将展开的发展蓝图,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政府施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和谐社会时代背景下,国民幸福感与和谐社会关系、国民幸福感的影响因素、提高国民幸福感的具体措施成为亟待回答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6.
代言     
《创造》2008,(3)
经历了多年打拼,出现在国民面前的3位农民工代表俨然是城市白领.有网友对其"身份"提出质疑:是否已经不再是农民工,能否真正成为农民工"代言人"?  相似文献   

17.
姚米联  杨生博 《新东方》2007,(11):58-60
一、中国国民自信心的特点及成因中国国民自信心主要取决于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国的境界文化是形成国民自信心的根本原因。中国的主流文化是儒、道思想。"仁"是儒学的核心范畴,它体现的是君子的理想追求和正确的人生态度,"仁"是君子追求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8.
《汉口中西报》是晚清至民国中期汉口地区最重要的报刊,它不仅在武汉地区的新闻业中有独特地位,而且有其独特的新闻观与舆论观。它把"舆论"定义为:"舆论之价值即国民之价值"。强调舆论是国民的责任。并提出"朴质之舆论"与"激切之舆论"两种形态。它指出:"报馆是我国民现今独一无二舆论机关。""一幅报纸犹五千磅炸药"。报纸是"以千万人之耳目监督一人"。"报纸者,国民之喉舌"。其新闻理念在中国新闻史、舆论史上值得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9.
林履信(林尔嘉之子)20世纪20年代在台湾参与社会文化运动,争取台湾人办报、言论等权利;30年代在厦门撰写著作多种,旨在向国人灌输科学精神,倡扬个性主义,以求改变国民劣根性。在引入启蒙现代性的同时,他批判资本主义弊端,抨击日本侵华行径,达到反思现代性的高度。为此他试图从中华传统思想中获取奥援,融合西学和儒学,调和新、旧思想,使之相互补充,由此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文人,又与大多数新文化知识分子有所区别的思考路径和观点,对台湾文化的丰富和发展不无助益。  相似文献   

20.
<正>"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迅速成为国民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我看来,工匠精神不应仅局限于制造业升级,对于做好新时期的民主党派机关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尽管理论界对"工匠精神"的内涵还有不同的见解,但"敬业奉献、精益求精、勇于创新"是其中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