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地方政府重要职能之一便是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在这个过程中,生产和供给是两种不同的职能。基于多中心理论的视角,将二者区分开来,能够有效避免公共物品和服务提供的不足或过量,进而在清楚界定地方政府职能的基础上,为公共物品和服务的组织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择,使公民享受到更高质量的公共物品和服务。  相似文献   

2.
公共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市场供给的稀缺,因而只能依靠政府出面组织生产和供应才有可能得以解决。面对单一利益主体的格局被多元化、多层次利益主体的新格局所取代,政府必须关注公民的利益诉求,实现民主决策尤其重要。桂林市“两江四湖”工程在决策过程中,形成了政府决策主导、专家决策咨询和社会公众参与决策的联合民主决策模式,为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的过程中实现民主决策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观点认为,存在外部效应时市场均衡一般是低效的,如何确保当事人面临其行为的正确定价成为解决外部性的主要问题。传统的对于公共物品的定义过于模糊和狭窄,从公共物品的外部性入手,可知非竞争性与非排他性并不一定毫无关联,这都是根源于物品的稀缺性。私人使用公共物品的成本即公共物品的价格是税收存在的唯一理由,而税收则包含了公平的全部含义。  相似文献   

4.
“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8年开始,我国农村逐步实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不仅是完善我国农村公益事业投入机制、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和农村社区公共事务治理的重大制度创新。针对当前一事一议财政奖补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增加投入力度,加快落后地区公益事业建设;扩大补助范围,探索有效的奖补机制;完善相关制度和程序,整合财政资源;加强监督,保护农民群众的利益。  相似文献   

5.
国家不可能包办所有的农村公共服务,需要农民通过服务提供机制创新组织起来进行自救。但如何进行自救一直是摆在目前理论界和农村公共服务提供实践中的难题。基于对梵净山风景区抬滑竿服务团队活动组织过程的跟踪观察与活动描述,本研究提出一种关于民间小规模集体行动的理论假设:"滑竿原理"。抬滑竿服务团队既不同于赢利组织也不同于纯公共组织,它更接近于"俱乐部"组织或者民间自组织。在对奥斯特罗姆的"公共池塘资源理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滑竿原理"应用于贫困乡村自然性社区集体物品协作生产中,亦存在一系列与达成特定目标绩效呈正相关的组织要素和必须的组织原则,并可以一定程度上促进集体行动的成功几率,从而提高其准公共物品自主生产与供应的活动绩效。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警察机关“四难”现象的公共管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难”现象即指“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警察机关“四难”现象的产生,有其客观必然性,不能简单归因于警察素质偏低。“四难”现象有助于警察获得权力寻租,有利于警察减轻工作负担,是警察体力透支与心理压力的外在反映,是行政机关和垄断行业的通病,而向上负责,无需向下负责的体制也促使“四难”现象的产生。对此,“四难”产生的公共管理根源可概括为:警察严重短缺是人力原因,警察服务训练匮乏与服务内容宽泛的矛盾是技术原因,公众对警察服务的需求无限性与警察资源的供给有限性是资源原因,服务型公安行政模式的未建立是制度原因,缺乏市场竞争是动力原因。所以,必须运用公共管理的手段来解决“四难”现象。  相似文献   

7.
“三鹿奶粉”事件是一个值得相关责任主体反思的事件,但反思的重点更应当集中在政府在此次公共危机治理中的责任承担上。因为政府责任缺位是导致“三鹿奶粉”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从根本上说,政府责任缺位主要是由于当前我国地方政府治理能力软弱以及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官员问责制和政府绩效评价制度等存在缺陷造成的。为了规避公共危机的发生,应选择恰当的路径来强化公共危机治理中的政府责任。  相似文献   

8.
税费改革和产权改革后的农村公共物品在运营上陷入困局,其根源在于改革在方向与规范、技术之间的脱节。这种脱节既反映在公共物品本身的运营系统内,还体现在更为复杂和深刻的制度背景之中。以“大制度理论”为背景,基于法经济学和法社会学的视角,大型农州水利设施的运营难题集中反映了当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弊端和局限,凸显了当前农村自治在乡村组织动员能力建设和公共事务决策权分配这两个重大环节上的疏漏.并显示出当代农村改革在制度变迁上存在的缺陷和弊端。解决大型农用水利设施难题的具体方案应当遵循序列化、层次化的原则,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首先应建立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大型农村水利设施的外贴制度,通过各级转移支付集中解决大型农用水利设施的历史负债,消化其巨大的沉淀成本,并在全体村民享有最终决策权的基础上,完善水利设施的产权改革,以及完善水费征收制度。其次应加强乡村直接民主制度、土地经营制度、乡村金融制度等宏观制度的建设和完善,并推动农村改革在制度变迁上走向科学与合理。  相似文献   

9.
《治安管理处罚法》在设定、实施治安管理处罚的具体规定中,对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的态度有了重大的变化,即从一定意义上的“怀疑”与“对立”转变为“信任”与“协作”,这种转变要求警察在执法办案中必须相应地调整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人之间的关系,与之建立相互信任、协作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唐开始流行于诗坛的苦吟诗风不仅具有文学上的意义,同时也是中唐知识阶层重构在科举制发展中逐渐失落的自我的一种尝试。孟郊、贾岛等苦吟诗人试图通过苦吟重建知识阶层文化上和道德上的优越性,进而重构自我,而晚唐的苦吟作品则在事实上宣告了中唐诗人的努力最终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11.
当前转型中国所凸显出来的一个基本事实是,作为国家治理主体之一的"群众"伴随着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转变而具有了新的政治意涵和性格特征,蕴含着"公民性"、"人民性"与"臣民性"的三重变奏。这也对现代大国治理提出了巨大挑战。转型中国国家治理必须以公共精神为价值依归,引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从而消弭和突破"群众"的局限,达到现代国家治理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四化两型建设不断推进背景下,阐述地方政府民生类公共产品竞争的表现及效果,分析地方政府民生类公共产品竞争的失序及其成因,有针对地提出通过树立以人为本的民生政绩理念、重塑官员政绩考核和选拔晋升制度、明晰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推进公共产品产权制度改革、健全地区间公共事务协调合作机制来治理地方政府民生类公共产品竞争的失序。  相似文献   

13.
在苏力先生的“耕牛”案中,“搭伙”关系更可能是一种租赁关系的。司法三段论的小前提(即作为陈述的案件事实)形成的相对独立性,是法官裁判合理性的必要条件。在司法程序中,双方诉讼当事人的参与使得“作为辩论的案件事实”能够从一个无限庞杂的案件客观事实中剥离出来。法官应当穷尽“作为辩论的案件事实”的全部细节来进行法律评判,从而形成作为陈述的案件事实,而非援引法律规范从案件客观事实中将其捡拾。  相似文献   

14.
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鲜明的特质,是对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理论的最新发展,这为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进一步加强参政党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从时代性、政治性、合作性、互动性、实践性的视角去探讨同心思想与参政党建设的关系,可以使我们对这一问题在背景、本质、基础、动力和目的等方面获得一种多维度、体系性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公共行政人员在处理公共事务过程中,存在多价值冲突现象,导致了行政责任的不明确性和行政活动的不道德性。造成公共行政人员多价值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解决公共行政人员多价值冲突问题,就必须以政府"公共人"的伦理价值定位,提高公共行政人员对公共性的认识,正确引导与树立公共行政人员的伦理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涨",政府信任危机严重。面对这样的情况,西方发达国家发起了批判官僚制,提倡在政府引入市场机制的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这一运动在行政管理改革领域中影响重大,对于我国的行政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基于我国现行国情,我国不能完全采纳"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念,相反,我们必须加强和完善现代官僚制。  相似文献   

17.
公共行政学发展是在理论本身不断地反思批判和不断超越中走向成熟的.在对时下流行的新公共管理的反思批判中,美国学者丹哈特的"新公共服务"渐成体系并且论证了其对新公共管理超越的地方.新公共服务将理论视角聚焦到公共生活的主体--公民,而不再是"掌舵"的公共行政人员.公民具有相当的公共理性,这既是新公共服务潜涵的理论需求,也是公共哲学的一个基本主题,而公共理性基于最基本的公共生活事实和公共文化背景.从传统公共行政到新公共管理再到新公共服务的发展变迁中,蕴含着公共哲学话语转换的涵义,亦即公共哲学将从传统形而上高度向公共生活的经验层面转换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论英国“新地方主义”的特征和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地方主义是对英国中央集权体制下地方自治权发展的新的诠释,主张中央政府下放管理权、给予地方政府限制性自由裁量权和赢得的自治权,鼓励发展地方公民的参与性治理。新地方主义理论和政策融合了英国中央主义和地方主义两种传统,呈现为英国地方自治新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文化需求论——消费者对物品与劳务的另一种购买动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华 《理论前沿》2001,(23):14-15
文化需求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消费 ,它植根于实用需求而又超越于实用需求。与实用需求相比 ,文化需求具有多变性 ,且更多地表现为个性需求。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文化需求的特性 ,指出文化需求间接地改变了生产经营同行之间的竞争模式 ,并伴随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及消费者文化素质的提升而递增  相似文献   

20.
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也蕴含着执政党从革命热情向执政理性的转变,在当下则体现为执政党的公共理性建构。民生政治观产生于近年,但历史源流长远,某种意义上而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是民生政治不断发展深化的历程。民生政治的内涵能够推进执政党公共理性的构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历程也就是以民生政治推进执政党公共理性的构建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