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多元主义、精英主义与法团主义三种理论之间的关系可以分别用"分散与集中"、"开放与封闭"来描述.其中,多元主义与精英主义处于(权力)"分散与集中"连续谱的不同位置,而多元主义与法团主义则可以在(组织)"开放与封闭"的连续谱上发现它们的居所.以精英主义为原点,这三种理论之间具有内在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2.
法团主义作为一种制度模式,用于分析多元主义所无法予以有效解释的诸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类型,填补了多元主义的不足。法团主义强调政府与社目组织的帝l度化合作,这一制度安排对强化了国家的基础性权力、提高政治整舍能力有着积极作用。法团主义作为现代国家构建的一种权力技术。它从基础性权力强化及政治整合两个雏度提升国家能力,推动着现代国家的构建进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从社会分层的角度论证了新政治局面的发生背景 ,具体分析了当前阶层分化使“整体主义”的政治局面面临着政治参与、价值的质询、公民社会的成长、政治资源流失的压力。然后通过对法团主义理论模型的分析 ,论证了我国借鉴这一理论的合理层面来型构新政治局面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最后从政党 /国家 /社会三者关系、政治能量的交换、政治文化三个方面 ,对有中国特色型构进路做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4.
法团主义是一种新的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本文在阐述法团主义视阈中利益集团与政府关系的基础上,着重研究社会转型期中国利益集团政治参与对国家与社会关系建构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法团主义近年来成为分析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发展走势的一个理论框架。与强调社会自治的多元主义理论不同,法团主义重视将组织化的利益整合进国家政策制定领域,实现社会秩序的和谐,政治社会团体作为组织化利益的代表者因此成为法团主义的核心主体。作为一个植根于欧洲历史和现实的理论框架,应用于中国语境,法团主义分析框架面临着三大问题:规模上难以适用,社会基础和传统差异,内在的公共地位和私域自治平衡困境。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中国的基本政治经济制度、公民社会生成环境与生成路径以及社会转型期政治参与机制等方面的考察与分析,认为中国发展公民社会的最佳路径是法团主义。构建法团主义公民社会的动力源于政府的推动、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学术界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7.
国有股减持问题本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是政治权力的配置与市民社会发展格局相冲突的结果,政府治理模式由"国家主义"走向"法团主义"是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参与选举是维护公民政治权利的一种基本形式,通过立法落实各选举原则是保障公民选举权的逻辑前提。根据乘积原理,公民选举权的落实状况是由各选举原则所组成的关系系统决定的,挖掘各选举原则的核心要素并分析这些要素在选举中发挥作用的有效程度,就可以推导出落实公民选举权的一般情形。在我国,以逆向平权为基本运行规则的选举逻辑根植于国家法团主义内部,数量有限的各法定团体和组织以责任明确、非竞争性的方式参与各项政治选举,它们在政治表达和代理人选择方面给予国家以组织化的支持并自愿接受国家的控制。这种以利益协调为本位的制度设计,是各选举组织的民意代表功能明显不足的现实缘由。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建立至今,政党与公民社会的关系变迁主要经历了法团主义、双重破坏、渐进开放和秩序合作四个时期.从政党类型学的角度来看,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执政党开始在群众型政党模式的基础上部分吸纳全方位政党的特征.在这一过程中,虽然政党介于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基本格局并未发生变迁,但执政党介入公民社会的幅度和深度出现了明显变化.从功能主义路径来看,改革开放之前,以政党为中心的体制内诉求是公民主要的集体行动模式.改革开放之后,虽然政党路径仍然是重要的公民行动模式,但其重要性在下降.同时,以公民社会为中心的公民集体行动在逐渐兴起.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社会力量的分化和多样化,特别是民间组织力量的兴起,对中国政治体系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并解构着原有的社会和价值结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必须重新构建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整合。为此应以"法团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寻求重构当前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模式,并以此为背景从利益、价值、制度、组织的视角探索执政党的社会整合方式。  相似文献   

11.
关于中国合作主义的研究主要形成了"中国式合作主义"和"社会主义合作主义"两种路径。当前,中国的国家合作主义有其特定的存在条件,未来也可能成为中国发展的一种方向。  相似文献   

12.
非营利组织的迷思与出路——基于政府资源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非营利组织的制度变迁存在着对政治权力和政治资源明显的路径依赖。政府资源是非营利组织的一种稀缺资源。非营利组织对政府资源的依赖造成了政府对非营利组织基于资源的一种约束,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在大陆法系的物权法理论中,土地和建筑物的关系有结合主义和分离主义两种模式,并被不同国家和地区所采用,尽管各有特点,但通过制度比较可知,结合主义模式更具优势。在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在尚未放开流转的情形下,与房屋所有权尚处于分离状态。应当改变和完善相关制度,令房屋所有权与宅基地使用权的一并流转即结合主义模式成为我国处理农村房地关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对现代性的探究和追问构成了现代社会学发展的初始动力。面向后现代社会转型的社会学,在现在讨论现代性时日益凸显出强烈的反思精神,就是要面对现代性本身由西方向本土、一元向多元、对立向沟通转变的历史现实。现代性本身的讨论需要从方法和界限多个维度展开,在交互式的关照中进一步确定现代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元化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生活样式”,文化多元化是人类世界存在的一个基本的文化事实,文化多元化主要是以民族为主体的文化的差异性和自主性。全球化并不必然导致文化的“同质化”,相反,全球化扩辰着不同文化间交流、对话的机会,增强着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从而促进了当今世界的文化多元化趋势。只有以开放自信的心态和平等宽容的精神对待全球化时代多元化的文化形态,才能有助于人类文化的全球性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集团理论的重大发展和方法论的突破密切相关。多元主义理论深受行为主义的影响,认为社会结构的变迁促使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志愿组建利益集团。而集体行动理论采用理性分析的方法,认为人们在组建利益集团的集体行动过程中将遭遇"志愿失灵"。在多元主义和集体行动理论争论的基础上,动态利益集团形成理论开始关注社会稳定对集团政治的多重影响。  相似文献   

17.
“法律多元主义”的风靡使我们理性对待民间法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法律多元的具体操作却无法趋一,当下中国依然面对着如何处理民族习惯法文化与主流法文化的冲突。通过对彝族习惯法及习惯法在彝族社会适用的透析,能为我们在看待民族习惯法文化与主流法文化的冲突中找寻到理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比较研究,指出中国目前需要一个类似于韩国农协的组织作为"第二纵队",以改善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并就中央政府如何组建"第二纵队"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尼采是较早从本体论意义上讨论多元主义立场的价值意义的思想家。他认为,基督教与欧洲传统的形而上学内在地都包含有某种一元论的线性思维,并以此规划、压抑丰富的人性。因此,一元论的思想方式是需要加以反对的。以此为基础,他提出了复合多元主义的构想。当代流行的多元主义思潮虽受到过尼采学说的深刻影响,但在价值旨趣上则与尼采的思想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