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洪元  ;肖智清 《求索》2007,(8):83-85
文化生产力价值不是一种实体,而是指文化生产力以自身属性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以及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被满足的程度所形成的效益关系;它具有五个特征:客观性、主体性、意识形态性、多样性、大众性;它的价值取向应体现:人们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民族凝聚力的铸就、弘扬传统文化和发展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2.
漆玲 《湖湘论坛》2009,22(1):61-63
文化生产力作为许多规定的综合意味着必须从多视角去看待它。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文化生产力是专属于人的观念能力;从内涵看,文化生产力是创造力、竞争力和持续力的统一;从实质看,文化生产力是观念形态的人的本质力量。而在与物质生产力的对应关系中,文化生产力从性质与形式两方面表现出主观性特征。但是由于物质生产力的基础和决定作用,文化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同构,从而使文化生产的过程也表现为一个物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李新市 《长白学刊》2009,(2):148-150
文化生产力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通过精神产品的生产获得的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能力。其构成要素为:主体是从事带有文化性质劳动的人;进行文化劳动借以作用的文化劳动工具;劳动作用对象,即文化产品形成的初始状态;最后组成一个中性结果——文化产品。“文化生产力”的提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发展文化生产力要注意发挥其自身的两个优势,加强文化劳动资料和材料的生产,关照好文化生产过程中的两个要素,把握好发展文化产业的几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4.
文化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培花 《前沿》2005,(12):243-246
生产力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能力,也包括精神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当今时代,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文化生产力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企业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影响要素。  相似文献   

5.
相较于往届党代会政治报告,十七大报告论述文化的篇幅更大,体现我们党在推进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视文化的作用。“文化生产力”是首次出现于党代会报告的新概念。对文化生产力的关注,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党执政理念的新飞跃。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目标。一个强盛的国家,不仅要有繁荣的经济,也要有繁荣的文化;不仅要有强盛的经济国力,也要有强盛的文化国力。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文化生产力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曾说:“人类的最高任务就是了解经济进化的这个客观逻辑的一切主要之点。”这个“主要之点”就是生产力。只要把握住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就能抓住历史发展的主线,认清历史发展的规律。时代发展到今天,提出文化生产力的概念,具有重大的意义。从生产力发展的历史形态可以看出,生产力是不断发展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质上越来越先进,量上越来越大。所以,人类社会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代替落后生产力的过程。因此,文化生产力是更新的生产力,是生产力的现代形态。文化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作为生产力的现代形态的文化生产力是有特定内涵的,它包括…  相似文献   

7.
文化力与文化生产力:文化经济发展的立足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丹增 《思想战线》2007,33(3):86-93
只有当文化力融入生产消费过程之中,文化力才具备了生产力的特质。文化力经过与经济力、科技力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才形成了具有崭新功能的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就是经济和文化及其相互融合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化产品生产中的智力投入和物质投入,具备社会生产力诸要素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要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文化生产力是指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文化生产力有其鲜明特征:物质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文化的经济化”与“经济的文化化”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当前,我国文化生产力发展的现状仍不尽如人意:文化体制还不够健全、文化产业发展仍然滞后、文化人才结构不尽合理。所以,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造就大批文化人才、推动产业的文化化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只有这样,才能早日实现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9.
当今社会,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深深地熔铸于社会生产力之中,影响着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助推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文化经济由此应运而生。文化经济为何能够如此蓬勃发展?究其原因,是文化力及文化生产力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换言之,文化力及其衍生而来的文化生产力是文化经济的现实立足点。  相似文献   

10.
文化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有,主体是从事带有文化性质劳动的人:进行文化劳动借以作用的文化劳动工具:劳动作用对象.即文化产品形成的初始状态:最后组成一个中性结果——文化产品。“文化生产力”的提出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到既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又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战略高度。文化生产力的表现形式包括.创造型、应用型和基础型三个方面.发展文化生产力要注意发挥其自身的两个优势,加强文化劳动资料和材料的生产.关照好文化生产过程中的两个要素.把握好发展文化产业的几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1.
《公安研究》2010,(4):39-39
贾乐芳在《理论导刊》2009年第12期撰文认为,全球化将我们抛人一种全新的生存境遇之中,在拓宽文化视野并形成世界文化共享的同时,也使文化多样性的生成与存在受到威胁。在文化生产力日益显在的当下,保护文化多样性成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12.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我们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这一思想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必须转变旧的观念和改革旧的体制。  相似文献   

13.
李校利 《淮海论坛》2007,(1):18-19,44
文化生产力既具有整体生产力的共性,同时又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文化生产力的提出,表明了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重要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4.
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生产力理论是其理论框架的核心。解放文化生产力是邓小平生产力理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世界的竞争终将是文化力的竞争,媒介产业是文化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媒介生产力的解放,不仅仅关系到媒介产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文化产业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曹劲松 《群众》2008,(4):60-61,65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在新的发展阶段,如何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不仅是宣传思想战线面临的重要课题,而且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我们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认识水平,把握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基本原则,加快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实践步伐。  相似文献   

16.
文化强国内涵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一丁 《长白学刊》2012,(3):133-137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向全国人民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号召。深入探讨文化强国的科学内涵,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意义,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当今时代,文化的强盛主要应该体现在文化生产力先进、文化凝聚力巨大、文化软实力超强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郭强 《今日上海》2009,(9):17-21
今年8月14日,在南京召开了“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中央宣传部、文化部、国凉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在会上对上海等12个“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和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等58家“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进行了表彰。  相似文献   

18.
丹增 《创造》2007,(5):96-106
文化力的特征及其表现形式 如何理解和认识文化力,这是我们进一步认识文化生产力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对文化力的认识,必须基于对文化的认识.古今中外的大量学者、专家,一直以来都力图对文化这个概念进行清晰的解读和准确的把握,但直到目前,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无法定论的局面,古今中外的人们对文化的定义多达数百种.  相似文献   

19.
文化生产力是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在实施中部崛起战略、促进中部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应特别重视发挥文化生产力的积极作用。中部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构成文化生产力的基础,也是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近几年中部地区文化产业有很大发展,逐渐形成区域经济新的重要的增长点;中部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创新可以大大激发文化生产力,为中部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当前进一步挖掘和培育中部地区的文化生产力,应从手段创新、体制创新、政策创新、思路创新着手。  相似文献   

20.
景阳  张路安 《人民论坛》2010,(7):238-239
公孙龙的名辩思想有着鲜明的文化特征。其恢弘气势和广阔内涵体现了赵人"慷慨悲歌"的文化气势,高度的思辩性体现了赵人敢于标新立异的文化风范,逻辑论证和语言分析的科学方法体现了赵人"设智巧"的文化风尚,对纯思维的反思与关注发扬了赵国以人为本的文化气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