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山  覃建军 《求索》2010,(7):207-208,26
在西方文学史上,文学批评理论历经了实证主义、形式主义、解构主义和新历史主义等几个理论形态。在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产生之前,西方文学批评几次转折,始终没有摆脱文本分析的泥沼,新历史主义则通过"话语权力"与"意识形态"概念促成了文学批评从释解文本转向观照历史。于是,"历史是什么"的问题便成了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基本问题。在新历史主义看来,历史是可以被构建的。构建历史的过程是一个历史文本化与文学虚构性相联系的过程。通过文本将文学与历史联结起来,这正是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特征。于是,通过文学文本与历史文本的互文性考察、并注重文化的话语权研究就可以解决"新历史主义文学何以实现"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
李天福 《求索》2008,(8):174-177
新历史主义小说企图让历史回归历史自身,表现出颠覆、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并作为一种叙事策略贯穿于创作过程的始终。但在后期,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戏说和整体虚构历史的倾向,其重新阐释历史的目的也逐渐沦为一种技术层面的操作过程,解构由策略变为了目的,陷入到回归历史与沉沦历史的悖论之中。从重审历史到重塑历史再到历史的陷落,构成了新历史主义小说文化思想发展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3.
姜德成  仪爱松 《前沿》2010,(16):148-150
"黄祸论"等民族歧视主义在文学中体现为西方文化的强势话语地位和对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人形象的"模式化"处理。赛珍珠凭借写中国题材的小说成名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然而她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人形象的描写始终体现了"本土"和"异域"、"自我"和"他者"的对立和冲突,这种双重文化视角影响下的中国印象终究是与事实相脱离的。  相似文献   

4.
沈庆会  ;孔祥立 《前沿》2014,(23):192-194
在近代西学的冲击下,教育小说承载着"开启民智"、"救国图强"的历史使命被大量译介到我国。晚清教育小说的译介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教育思想的折中与糅合,呼应了小说启蒙、教育启蒙的社会诉求,不仅为时人开启了迥异的阅读视界,也将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以文学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在中国传播,从更易读者接受的角度为当时的教育思潮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5.
彭超 《求索》2011,(4):200-202
从发生学角度可以认为李劼人的早期白话小说创作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创作之路的基础,中国现代白话小说从发生到成熟的过程与李劼人早期白话小说经历的"起"、"承"、"转"、"合"是相似的。如果以李劼人早期白话小说经历的"起"、"承"、"转"、"合"为线索,可以判断中国现代白话小说是如何在传统小说基础上融入现代西方小说元素创造性地生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白话小说。因此,对李劼人的挖掘发现,有意于完整呈现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发生的历史现状。  相似文献   

6.
美国新历史主义批评的领袖人物葛林伯雷的"文化诗学"思想,对建设中国古代"文化诗学"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它启示我们,应该从古代诗学与政治话语背景、古代诗学与原始民俗宗教、古代诗学与民族文化语境、古代诗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粘连关系四个层面,建设中国古代"文化诗学"的基本框架。  相似文献   

7.
澳洲文化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小说也是如此.本文从创作流派、题材和方法的新角度,详尽论述了澳洲当代小说创作的多元化风格,并对这种风格形成的社会背景及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指出这种多元化正是澳洲的历史发展过程的折射.  相似文献   

8.
留学运动与近代中国青年的崛起焦润明(特约撰稿人)"历史与现实的留学浪潮"之一中国近代青年代群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的出现主要是西方文化哺育的结果。留学使大批有为青年纷纷走出国门,沐浴"欧风美雨",成为新价值观和新生产方式的载体。也就是说,完...  相似文献   

9.
傅其林 《思想战线》2005,31(6):110-115
20世纪20年代中国雅俗小说在叙事模式方面存在较为明显的互动现象,具体表现在讲听模式与写读模式、情节模式与情调模式的转向、互动.叙事模式的互动不仅加速了通俗小说借鉴现代新小说的过程,促使了通俗小说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而且促进了新小说的民族化叙事风格的形成,从而对现代小说格局的多元构建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何亮 《求索》2010,(6):187-189
赵彦卫在《云路漫钞》中,最先指出了唐小说"文备众体"的艺术特征。赵彦卫所说的"文备众体"中的"体",主要指在唐小说中出现的各种文体及其要素,不完全等同于"史才、诗笔、议论"。唐小说"文备众体",受当时"行卷"、考试和仕宦制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由于中国在东亚文化圈的主导地位,唐小说文备众体的艺术特征也影响了东亚各民族的小说创作,东亚的小说也有兼备多体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王兰 《求索》2011,(6):198-200
随着域外文化新质的介入,近代中国小说的言情叙事呈现出新的样态。"异国恋叙事"即产生于中西文化碰撞这样的背景之下。王韬和周瘦鹃书写的异国恋题材小说是近代中国作家异国恋叙事的两个典型代表。不论是表现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爱慕,抑或是中国人在外国受屈辱的爱情悲剧,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恋情本身并不是叙说的重点,异国恋叙事更像是为了表现作者对内对外的政治、思想意图而安排的一种书写策略,是关系到社会现实的一种寓言性创作。  相似文献   

12.
陈君慧 《求索》2010,(7):178-180
西方的反对阐释学理论与南宋诗学中的反诠释思潮前后相距约7个世纪,但是由于艺术思维、艺术意识、艺术品质上的相通,他们在诗学特征方面表现出隐性的遥契,具体可概括为:消解作者的意图,通过强调"风格"和"味"回避内容,关注感觉和体悟。从根本上说,前者是对西方传统庸俗释义之风的彻底反叛,是对西方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的解构;后者是对有宋以来"尚意"阐释学的颠覆,是对知识主义、理性主义、历史主义的解构,二者都具有解构性质。  相似文献   

13.
南帆的《文学理论(新读本)》和陶东风的《文学理论基本问题》是在反思当下文艺学危机的基础上出现的两部典型性教材。它们大胆吸收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精华,以开放性的理论视野和面向现实的实践性品格,确立了历史主义文学观。这对当下中国文学理论的体系建构有着多方面的启示,但同时因为对西方新潮理论的横向移植及对中国文化与文学发展现实的片面化理解而陷入了困顿。  相似文献   

14.
何工  岳阳 《求索》2013,(3):234-236
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考方式,先秦文化兼具原始巫术宗教的诸种观念和时代风格的理性主义,承上启下,奠定了中国文化之"顺其自然"的古朴文化形态。作为文化的真实呈现,先秦文字保留着文字最为原初的状态与气息,充满着含糊纷披、毛涩残泐的"混沌"之美。其筋骨贯通之"气"、虚实相生之"空间"精神及圆润规整之"相生态度"赋予了先秦文化古朴而流畅的空间意识。先秦文化的空间意识与现代景观的共生思想、中间域的"空间"理念及急缓疏密的情感节奏等场所精神相融合,将催生出新的艺术形态。  相似文献   

15.
肖敏 《理论月刊》2010,(8):125-127
进入新世纪以来,方方的小说创作发生了一些变化,面临着转型。方方的女性主义小说对于中国女性写作有着较为特殊的意义。方方的近期市民题材小说取材于底层,但与真正意义上的"底层写作"有较大的差异,也折射了底层写作的不足。另外,方方最近的涉及到历史和城市的小说,也显示了其创作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张霞 《求索》2013,(4):156-158
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是不隶属于任何政治权力机构或商业组织,没有固定的工资收入,主靠稿费为生的作家。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不仅彰显了现代作家的知识分子立场,促进了文学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造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多元风格和雅俗并存,甚至直接影响着新中国文学体制的建构。首先,从主体精神层面而言,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拥有了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批判立场,成为社会责任和良心的担当者;其次,就文学本体层面而言,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的大量出现,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再次,就文学发展层面而言,分属新文学阵营和通俗文学阵营的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促进了新文学和通俗文学两种文学类型的发展,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学雅俗共存的历史格局。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中,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的存在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在当今社会文化语境下,研究民国"自由撰稿人"作家,对于把握当今文学现状与作家生存状况、理解当前的文学作品与文学生产机制、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等具有重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王姬萍 《求索》2013,(1):159-161
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被我国现代作家莫言获得,这是中国现代小说步入世界优秀文学的最有力佐证。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现代小说历经了不同时代的艰难嬗变,《狂人日记》的问世使得中国小说写作步入了现代性的历史文学范畴。而后,中国小说不再只是流传于街头市井案头的消遣文学,它以其深邃的写作技法和潜隐的文学思想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之成功典范。中国现代小说之生成主要由"个体作家创作"和"文学社团"两因素推进。中国现代文学生成之过程充分彰显了中国小说接嫁性与本土性之文学征候。  相似文献   

18.
张军德 《求索》2010,(9):219-221
韩少功的《山南水北》是作家出版社为启动"共和国作家文库"大型文学工程而推出的一本小说体散文力作。关于这本书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诸多评者多有论及。本文从作者对农村广阔天地的"开放"与"叩问"以及作者创作风格的演变,对其探论。  相似文献   

19.
晚明中国,作为载道文体的诗歌由宰制文学中心地位的滑落表明,传奇、小说等通俗文体业已勃然兴起。通俗文体不仅依托晚明蓬勃的消费文化广泛播散,而且,晚明文士将通俗文体抬举至与诗歌等量齐观之境,此种“以浮华代自制”正表现出颓废风格的原始之义。同构于晚明颓废的社会审美风格,以描写世情为主的传奇、小说等通俗文体,因晚明情欲社会的表达需要,其作为文人文化的表征亦使用音乐、绘画等多种审美形式,表现出具有间性之美的颓废文学审美风格。此种间性审美风格不断挑战宋明宰制儒家所标举的崇高审美风格传统,在文人文化的形式之美的极致性追求中,表现出晚明中国人与文的审美自觉,以及中国“生活美学”新的实践可能。  相似文献   

20.
姚国军 《求索》2013,(11):123-125
郭小东的《中国知青部落》三部曲在中国知青小说中独树一帜,可谓中国知青小说的"南方地标",体现出鲜明独特的南方书写特色。在人物类型设置上,杂取各色人等,文化精英、草根人物、草莽英雄、忏悔悟道者悉数登台表演。在叙事语言上,既有浓烈情感的宣泄,也有史家笔法的记录,更有冷峻深邃的启迪,体现出"冰炭同炉"的审美效应。在叙事结构上,则呈现为一种"山环水绕"的特色,或运用今昔间隔式结构,或运用史实互证式结构,使作品散发着一种艺术的张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