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煤补农”:“以工补农”政策在山西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的角度讲,我国现阶段都必须选择“以工补农”政策。山西作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试点省份,“以煤补农”成为“以工补农”政策的现实选择。实现具有地方特色的“以煤补农”政策,可以实现社会经济资源和政策资源的再分配,有利于山西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曾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地球。”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以下简称“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求通过财政奖补作为“支点”,撬动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在农村的顺利开展。在我省此项工作试点的夹江县,政策与现实却存在着一些矛盾。  相似文献   

3.
《党课》2006,(11):12-13
做皇帝梦的人古已有之,但尤以如今为甚:“戏说”完了“正说”,“正说”完了又“补说”,君不见市场上有关皇帝们的书已经形成了“书系”?唐、宋、元、明、清,每一位皇帝都有了自己的“传记”,有的还不止一本。图书市场如此,影视剧自然不会落在后面,唐国强、张国立、陈道明都成了皇帝专业户,现在陈宝国又有后来居上之势,演完了汉武帝刘彻,又演朱元璋。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理论工作者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必须坚持调查研究,增强“四力”:用“脚力”深入群众,扎根基层;用“眼力”捕捉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用“脑力”审慎思考,敢于质疑,具有批判性思维;用“笔力”呈现理论,运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语言阐明道理,把握时代脉搏,回答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建国初期“过渡时期”与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徘徊时期”进行对比研究后认为,“徘徊时期”是建国以来第二次过渡时期;“徘徊时期”的过渡比“过渡时期”的过渡更艰巨;“徘徊时期”与“过渡时期”之间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6.
加快西宁市现代林业发展,必须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处理好“三个关系”,寻求“三个突破”,努力在“补弱、增量、提质、均衡“上见成效。  相似文献   

7.
“道”是老子思想的基础。他认为 ,“道”是世界的本体 ;“道”指规律性 ;“道”的基本属性是“自然无为”。“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老子强调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精辟之处在于他将有为与无为 ,成与败 ,得与失等辩证地统一起来 ,成为改造世界借鉴的方法论。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对政府职能的转变与定位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人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就是树立正确的信仰。然而现实生活中,在信仰问题上却存在着一些发人深思的问题。譬如,有人信“钱”,认为“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有人信“权”,认为“有权就有一切”;有人信“命”,认为“命中注定不可强求”;有人信“神”,认为“神灵护佑逢凶化吉”;更有甚者,沉迷于李洪志的歪理邪说之中。所有这些“信仰”,  相似文献   

9.
今年以来,松桃苗族自治县“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基本建立起“农民自愿筹资筹劳,政府奖补资金引导,筹补结合,多元投入”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实现了从分散投入到整体推进、从以政府投入为主到以农民投入为主的根本转变。有效地解决了农民群众最关注、最期盼、最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三支两军”兴起的现实原因是为稳定“文化大革命”混乱的政治和社会局面,保证“文化大革命”继续进行;解放军能够承担“三支两军”的使命,是由它所具有的“三大任务”职能形态决定的;“文化大革命”前解放军就是全国“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榜样,这种榜样的作用切合了“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思想革命”的需要。从这些因素出发,本文力图对“三支两军”的功过是非作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邓光东 《求实》2004,(3):62-63
江西出版业发展思路的三个重点是 :实施“人才兴业”战略 ,大力开发第一资源 ;实施“走出去”战略 ,巧妙利用“两个市场” ;实施“互动”战略 ,充分发挥多媒体功能。  相似文献   

12.
十月革命打破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国际格局,世界历史从此进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存的“一球两制”新时代。“两个必然”不可避免,“两制”共存也不可避免。“两制”共存的历史,也是“两制”较量的历史。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如何处理“两制”关系是国际关系的重要主题。关于“两制”力量对比,毛泽东提出“东风压倒西风”的战略判断;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原则,毛泽东提出“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的战略思路;关于“两制”相处之道,毛泽东提出“和平共处”“和平竞赛”的战略方针;关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方式,毛泽东提出“战争与和平两种可能性”的战略构想;关于如何瓦解西方“和平演变”,毛泽东提出“警惕糖衣炮弹”的战略应对;关于如何应对西方遏制围堵打压,毛泽东提出“丢掉幻想,准备斗争”的总方针。毛泽东对“两制”关系的战略思考既有历史的局限性,也有其重要战略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主”“仆”关系的异化与颠倒,“官”“民”秩序的确立与强化,“父”“子”关系的嬗变与“迷乱”,“主”“仆”关系的复归与重建和“伦理辈分”的错位与反正等五个不同的层面,系统地阐明了对干部和人民的关系的正确认识,厘清了官民关系的历史变迁,弄清了“父母官”、“勤务员”、“衣食父母”、“人民公仆”和“社会主人”等提法的历史由来,指出了继续以“父母官”自居的荒诞与谬误,从而对以“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作出了政治学的科学解读。  相似文献   

14.
“新农村”,是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最鲜亮的名词之一,给解决困扰人们多年的“三农”问题带来了曙光。新农村“新”在哪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有“全景式描绘”。“二十字”目标,几乎涵盖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内容:“生产发展”,是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生活富裕”,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体现;“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精神支柱;“村容整洁”,是建设新农村的环境氛围;“管理民主”,是建设新农村的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15.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的农舍,“开轩面场圆,把酒话桑麻”的田园,曾是多少代人向往的归宿与夙愿。然而,几千年过去了,到了21世纪的令天,这样的风景依然没有在中国农村处处开遍。在“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警世箴言下,在歌舞升平之外的乡野民间,许多地方依然有想象不到的贫困、想象不到的苦难、想象不到的隐痛和震撼,让人难以按捺住心底涌起的波澜……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和谐,就不会有全国的和谐;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会有全国的现代化。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9亿农民的问题,也正像“木桶理论”中决定一个木桶容量多少的最短的那块木板,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核心问题。于是,随着“十一五”规划长卷的渐次舒展,随着2006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详尽阐述,随着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呼啸而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构想浮出水面。这一民心工程,不仅是中国“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的生花妙笔,而且将补长中国经济和社会“最短的木板”,撑出未来经济社会一个巨大的增长空间。国富民强,社会和谐,让农民与城里人共享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部的注脚。  相似文献   

16.
周远斌 《理论学刊》2006,(1):103-105
理解“述而不作”,重在“述”、“作”二字。古今对二字的解释有两种观点:“述”一解为“循旧”,一解为阐述;“作”一解为“新制礼乐”,一解为“创作”。这里不但有分歧,而且还有误解,经考证,“述”应作遵循、继承解,“作”应作别创解。“述而不作”,即遵循、继承先王之事业,而不改创非王道之业。孔子“述而不作”的政治追求,实质上是“无改于父道”之孝道思想的流露表白。  相似文献   

17.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的一次影响深远的启蒙运动 ;是一次重新寻找民族自强道路的爱国运动 ;是一次呼唤“人的解放”的启蒙运动 ;是一次高举民主、科学这两面大旗 ,“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思想解放运动 ;是一次力图在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与世界潮流接轨 ,实现“人”的近代化的运动。  相似文献   

18.
对“以人为本”逻辑分析所得到的结果是,“以人为本”具有双重逻辑结构,即主谓项结构和相关项结构,主谓项结构是“以人为本”的外部结构,相关项结构是“以人为本”的内部结构。这种逻辑结构分析还揭示了“人”的概念内涵的层次结构,它是显内涵和隐内涵的统一。概念内涵显示程度的不同,规定了抽象概念和具体概念的联系和区别。由此表明,“以人为本”与“以民为本”的关系,是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从“以人为本”到“以民为本”是概念在思维中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运动。  相似文献   

19.
陈飞  陈建铭 《当代贵州》2011,(18):58-58
仁怀市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以来,积极探索“一事一议”建设工作新途径,完成农村公益事业建设项目256个,让30万农民从中受益,有效解决了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灌溉难”等困难问题。  相似文献   

20.
明清之际的“实心实学”是通过对王阳明心学的修正与转型而出现的进步社会思潮。它不仅以“良知”释“心”,还进一步以“情欲”“私利”“快活”和“真心”释“心”,而且将“实心”与“实学”紧密结合起来,构成明清实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明清之际市民阶层启蒙精神的集中表现与反映。今天,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