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论网络搜索引擎服务商的版权侵权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搜索引擎服务商提供搜索链接服务,不构成对版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直接侵权。法律追究其版权侵权责任的客观基础在于,搜索链接服务扩大了版权人因直接侵权行为人的侵权行为而遭受的损害。对此,应当适用过错责任原则为归责原则,并将服务商明知或者应知具体的链接侵权作为追究其侵权责任的过错要件。网络搜索引擎服务商不应承拒共同侵权责任。《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23条应做出相应修改。  相似文献   

2.
网络作品的版权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因特网的出现极大的改变了社会,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原有结构有些不再适应于因特网。因特网正在成为一种新的通信方式。它的基础是数据传输的网络技术,从而造就了一个网络空间(cyberspace)。在网络空间中,运行的“网络法”在现行法律体系的基础上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哑铃状"问题,从量的视角重新审视了网络版权的价值问题.认为网络版权从实践和理论上,都不正当的获得和扩张了商业利益,理应回归其自身价值.对网络版权的贬值,提出了实行商业版权符号标记制度等5项措施.  相似文献   

4.
赵占领 《法人》2011,(12):54-55
在MP3搜索、百度文库等领域的侵权纠纷逐渐平息之后,百度又迎来了手机游戏下载的版权质疑  相似文献   

5.
论网络版权的获得与归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丛立先 《知识产权》2008,18(4):22-29
目前,网络版权的获得与归属问题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网络作品的发表和传播,应像在传统媒体上发表和传播作品一样,具有基本的版权标识.一般情况下,网络作品的版权归作者所有,法律有特殊规定的例外.对于无主网络作品,我们可以将其看成是"版权归属待定的网络作品",它的版权权利既非社会公众所有,也非国家或国家授权的代表所有,更非作品使用者和传播者所有.另外,因网络作品传播行为而产生的邻接权,应归属于网络作品传播者所有.  相似文献   

6.
互联网在为人类带来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要求现存的各种制度与规则必须及时与其对接。在网络环境下要想真正使能传统的版权救济制度能够在新的社会情势下更好的发挥作用就首先需要明确其所面临的问题,才能对今后网络版权保护手段的继续完善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7.
李鑫 《法制与社会》2013,(7):238-239
数字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方式,产生了数字出版及网络版权这样的新生事物,网络版权侵权行为也随之而生,但在如何认定这一行为的问题上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针对网络版权侵权行为的认定,从网络版权及其侵权行为的界定入手,分析了在认定网络版权行为时所面临的实体层面的和证据层面的难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李德成 《科技与法律》2008,(1):24-28,42
数字版权产业存在不确定的诸多因素部可能形成客观存在的风险。建立数字版权产业交易模式,要关注并分析这些引发风险产生的事实,并客观地评价这些政策与法律风险。科学评价和有效控制该等交易模式法律与政策风险的核心,是正确判断引发风险的相关事实是否会集中转化为法律事实。在此基础上,建立法律与政策风险控制的流程,并将其制度化。  相似文献   

9.
刘兴成 《法人》2014,(5):72-73
中小游戏厂商要想活下去,只能依靠创新一途,但这很容易被巨头们借鉴,然后放在自己有版权的游戏之中,结果或许是版权有了,创新的活力没了  相似文献   

10.
陆洋  铁坤  陈华 《法制与社会》2010,(23):66-67
本文以一则案例说明,在网络世界里,因链接的介入而引起的网络版权之侵权问题,其法律责任如何认定?其法律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七条对于链接的性质与功能是否有足够的认识?即使适用过错的归责原则,是否能有效的保护网络版权,而同时危及互联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网络服务提供者版权责任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正式生效,该法明确规定了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该法第36条第2、3款规定:"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被侵权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版权纠纷日益增多,而司法实践中认定信息网络传播行为时适用的标准不一,导致网络版权保护困难重重.我国立法上对“信息网络传播权”的界定有一定局限性,不能充分规范新技术条件下出现的各种“信息网络传播行为”.信息网络传播行为应当包括作品提供行为和网络服务提供行为,它们是“一机两翼”,缺一不可的关系.在认定“信息网络传播行为”时应当灵活适用“服务器标准”,以利益平衡原则为指导,并受到合理使用原则、法定许可原则、技术中立原则等的限制.“用户感知标准”、“法律标准”在一定情况下可以弥补“服务器标准”适用的不足.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以来,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在给社会繁荣带来巨大契机的同时,也给司法界带来不少的问题和困扰.上海市版权局日前发布了2011年度上海十大版权典型案件,涉及了出版、摄影、网络游戏与视频、软件预装与使用等多个领域,其中包括"悠悠书盟"网侵犯著作权案、上海玄霆娱乐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诉百度公司侵犯著作权案、庄则栋、佐佐木敦子诉上海某公司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案等等,与往年相比,今年的版权案件具有了新的特点:随着互联网应用的日益广泛,视频网站蓬勃发展,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侵权纠纷发生呈明显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菅成广 《法制与社会》2011,(26):283-284
电视节目是电视媒体领域的支柱产业,电视节目的经营是整个电视产业的基础。作为我国版权产业的一部分,电视节目的版权保护问题一直备受重视,近年来也经常有涉及电视节目版权方面的诉讼见诸报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传播改变了传统电视节目的传播渠道,由此也衍生了电视节目在网络传播中的版权问题。本文主要是从规范电视节目网络传播版权的重要性和如何规范电视节目网络传播版权这两方面对此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网络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版权的专有性与社会大众对更多更好的网络作品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合理使用制度是这一矛盾的调节器,它既可以适当限制版权人的权利,又可以使用户有一定程度的使用网络作品的自由.我国对网络版权合理使用制度没有专门系统的立法,我国在构建网络版权合理使用制度时,应大胆借鉴<伯尔尼公约>、欧盟版权指令和美国的<数字千年版权法>中对网络专有权的限制的规定.  相似文献   

16.
吴晓明 《法制与社会》2012,(23):112+114
网络已经是信息传播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也由此造成了大量的版权侵权诉讼的发生.确定管辖权是相关案件处理的前提条件,但传统的管辖权确立标准在网络环境下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以网络版权侵权案件管辖权确立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提出了确立管辖权的标准,以期能对中国网络版权侵权管辖机制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网络版权的保护和合理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环境有着不同于现实环境的许多特征,但这些特征并没有改变作品创作的社会属性,即在网络环境下,作品仍然是作者的精神劳动和己有社会精神财富的有机结合;仍然存在着版权人和社会公众之间的版权财产利益冲突。因此,围绕着作品创作而形成的版权财产利益仍然应该在作者和社会公众之间进行公平、合理的分配。  相似文献   

18.
版权文化是影响著作权法实施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从法律构造来看,网络版权制度要求"崇尚创新,尊重版权"的法律意识在所有利益相关者中得到强化,形成一种开放性的版权文化.目前,网络著作权法虽已基本成型,但局限于传统出版商的封闭性版权文化依然占有主导地位,网络版权制度践行面临守法意识不强的文化困境.开放性版权文化难以培植的根源在于,著作权法因应传播技术发展的滞后品性引发自由经营理念与反版权意识的产生.为此,要充分运用行政措施,合理引导网络产业与用户行为的发展走向,继而提升作者、使用者和网络服务商的版权意识,为之后的立法创新营造良好的法律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9.
网络版权作品的法律保护之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数字技术普遍应用的信息化社会中,任何作品(包括表演、广播电视节目)都可用二进制数字编码表现出来,所有的数字化作品均可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存储并通过互联网传输。网络作品是指在电子计算机信息互联网络上出现的作品,根据著作权法第3条列举的具体形式的作品,网络作品应当理解为已涵盖了数字化作品的形式,既包括已有作品的数字化上网作品,也包括直接以数字形式创作的作品。网络作品分为不受版权保护的网络作品(进入公有领域、版权人主动放弃版权)和受版权保护的网络版权作品。更强的数字处理能力和电脑存储能力与在网络上广泛的共享文…  相似文献   

20.
网络作品版权保护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也对中国的版权保护制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更好地保护网络作品的版权,成为众多知识产权法研究学者要解决的一个课题。分三部分提出版权保护策略:一、当前我国网络作品的版权保护现状;二、网络作品的特点;三、应对网络作品的版权侵权的重点和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