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论科学教育发展观与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新的执政理念,是发展理念上的重大突破,也是我国解决现阶段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新模式。对于地方高校而言,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是地方高校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一、科学教育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科学教育发展观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上的体现,是关于教育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与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它不仅包括要发展教育,而且包括为什么发展…  相似文献   

2.
坚持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工作实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科学发展观对推动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学生工作要适应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学生工作发展观,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学生工作体系。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学生工作发展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高校面临着“学生交费上学、自主择业”、“扩招”、“后勤社会化”、“弹性学分制”等新情况、新问题。高校学生工作具有复杂性、综合性的特点,承担着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的重…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要认识科学的发展观,首先要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作出理论概括,其次要对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有深刻的理解。科学发展观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具体化为“以人为本”的新的理念,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概念赋予了新的内涵,为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实现提供了具体的形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发展观是对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类的发展观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和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观上的一次质的飞跃和历史性转变。它无论是在发展的“内涵”和“要求”上,还是在发展的“本质”和“目的”上均扬弃了传统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核心和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5.
王延东 《世纪桥》2009,(17):100-101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统筹兼顾的发展观。在现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存在着不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等情况。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是对传统发展观包括经济增长发展观、综合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反思与超越。科学发展观正确地回答了“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的问题。从发展伦理角度看,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以人为本、公正平等、和谐共处的伦理思想。  相似文献   

7.
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创新,就是要坚持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教育创新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四有”新人;坚持提高教育质量和增强经济效益协调发展;把教育创新当作一项工程,整体实施,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多年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它要求我们在发展中要不断提高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人的素质,这是发展快慢、好坏的决定性因素。而提高人的素质要依靠教育和学习。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和国家提出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方针。高职教育就是要为国…  相似文献   

9.
发展观问题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我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发展观在我国先后经历了“以工业为主体,统筹兼顾”的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观,“综合、平衡、可持续”的发展观和“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最终完成了从物本到人本、从片面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新的科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王延东 《世纪桥》2009,(18):100-101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统筹兼顾的发展观。在现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存在着不符合“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和统筹兼顾”等情况。因此,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没有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无论是全面协调,还是可持续,最后都要落到“发展”两个字上。学习、掌握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紧紧抓住这个第一要义。  相似文献   

12.
涂炳林 《求实》2006,(Z3):22-23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也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也就不可能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引领着正确的政绩观,正确政绩观实践着科学的发展观。名垂千古的政绩无不是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创造的政绩,臭名昭著的“政绩”无一例外地都是在错误发展观引领下创造的所谓“政绩”。一名军队干部的发展观如何,朝什么样的目标去努力,就会有什么样的动力,就会谋取什么样的政绩。  相似文献   

13.
做好“十一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关键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观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又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总的方法。科学发展观是辩证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是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执政党治国治理社会根本理念的转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六大以来,发展、发展观、全面发展观、新型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等词的使用率越来越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完整而明确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并对它的内容做了表述,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简要地说,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就是“四个协调发展”或者“五个统筹发展”,就是社会和谐发展。这种以人为本,全面、协调…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也是中国特色发展观不断创新的30年。30年里,中国特色发展观经历了改革发展观、“三位一体”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与时俱进和理论创新的过程,展现了科学发展观继承前人,又发展前人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事业中的具体体现和运用需要我们创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本文从探求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的理论品质这一视角,深入挖掘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进一步引领我国教育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也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发展问题的新认识。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就必须做到:要鲜明地坚持科学的发展观,要果断地推行创新发展模式,要全面地提升发展质量。只有这样,才能为“十一五”时期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一定要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体现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质量为核心 ,做到招生规模与培养质量、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人的个性培养与综合素质、重点突出与全面提高等多方面协调统一、可持续发展 ,才能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终实现教育的目的。一、正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积极转变发展观念(一 )科学发展观的含义和内在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提…  相似文献   

19.
关于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新成果,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教育战线把学习贯彻活动引向深入,就是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教育发展观,深化对科学教育发展观的理论基础、深刻内涵、基本要求和指导意义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推动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两段论述阐明了为什么要坚持发展观和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的问题,对于指导我们办好学校提供了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我校多年的办学经验,我认为,中学必须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