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已呈现出跨领域、跨地域以及网络化的特征,这并非单一学科可以解释与决定的.所以,当前以专家与精英为主导的决策模式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科技决策中公民参与的呼声日益高涨.本文从志愿性社团是公民社会的核心要素入手,初步探讨了我国公民社会在推动科技决策民主化过程中产生的作用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已呈现出跨领域、跨地域以及网络化的特征,这并非单一学科可以解释与决定的。所以,当前以专家与精英为主导的决策模式的局限性日益突出,科技决策中公民参与的呼声日益高涨。本文从志愿性社团是公民社会的核心要素入手,初步探讨了我国公民社会在推动科技决策民主化过程中产生的作用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公民协商是当今政府社会治理改革的目标之一。由于实践中存在诸如尚未形成公民平等协商的互动条件、缺乏指导公民协商的系统理论、缺少保障协商的有效制度和法律支撑等问题,因此,完善我国行政民主化过程中的公民协商,应加强协商参与型的行政网络建设,提高公民协商的理论意识教育,强化公民协商的监督和保障机制,为实现法治、责任、透明的民主化政府,提供动力支持。  相似文献   

4.
治理结构中的全球公民社会与国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治理与全球治理是全球公民社会发展壮大的产物,更是国家变革,主动调整国家与公民社会关系的结果。在当前,全球治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更受欢迎的理论分析框架。全球治理不仅指称国家公共管理在全球领域的延伸,而且包容了从地方、国家到区域和全球的多层次多中心的复合治理网络,其内涵在于主张国家与全球公民社会合作、谈判与协调,共同处理公共事务,增进公共利益,是国家与公民社会关系在全球化形势下的重构。虽然全球治理必然意味着全球公民社会在公共事务的处理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是,这并不等于将国家与全球公民社会置于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中。可以说,国家既然是全球治理的推进者,它同样能够在全球治理的发展进程中保留应有的权力,尤其是发挥"元治理"的作用,从而使全球治理的"政府治理"与"没有政府的治理"的双重特性得以真正体现。  相似文献   

5.
日益加速的全球化进程,对传统民族国家框架下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构成了巨大挑战。作为对这一新变化的回应,西方理论界建构了三条理论路向。未来国家理论承认全球化对传统民族国家的冲击,试图重新定位未来国家的角色与地位;全球公民社会理论关注社会行为体的生长,意欲厘定全球公民社会的结构与功能变迁;全球治理理论则立足现实,力图打破传统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格局,主张水平与网状管理模式,树立新型权威。  相似文献   

6.
中国政治民主化的主要路径:从党内民主到人民民主的路径、从基层民主到高层民主的路径、构建市民社会推进国家民主的路径、完善宪政民主推进国家民主的路径、实施公民教育推进国家民主的路径等.公民教育为民主政治提供根本的内在支撑,是其他政治民主化路径不可缺失的前提条件.因此.公民教育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重要路径.当前我国公民教育的开展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公民教育理论研究;构建有机的公民教育体系;调整公民教育的内容;改善公民教育的外部环境等.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国社会存在着普遍信任度缺失、弱关系网络资源严重不足、自组织不充足和不规范等特征。建构公民身份意识、培育社会信任、发展民间组织、促进政府与民间组织之间的合作对提升社会资本的存量和质量,实现增量发展,促进由政治统治型向社会治理型的过渡,培育当代中国公民社会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正在中国社会迅速发展壮大,对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了日益深刻的影响。公民社会体现利益多元化、要求限制政府权力和推进基层民主等等。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正是本文探讨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
现代民主政治是随着公民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社会冲突在公民社会建立过程中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正确的态度不是消灭社会冲突,而是让社会冲突发生在一个有限的、可控制的范围内.我国在建立公民社会的过程中,只有妥善处理好矛盾和冲突,才能在建立法治国家的道路上走得更稳健.  相似文献   

10.
地方治理中民主化建设不仅是转型时期民主化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化转型的价值基础。地方治理中的民主化建设包括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及依法治国"三位一体"的制度安排。集体决策和党内民主、公众参与和人民民主是地方治理中民主化发展的两条主线,对我们政治制度民主化具有重要意义。地方治理民主化建设是我国体制改革的着力点与突破口。  相似文献   

11.
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关系民主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轫于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从此,伴随着资本的流动,殖民的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日益形成,最终建立了东方从属于西方的世界殖民体系。自此,世界历史便开始了反对以统治、干涉和服从为特征的强权型国际关系,也就是在国际事务中开始了追求以独立自主、平等参与和互利合作为特征的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可以说,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就是国际社会普遍追求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韩升  谢丽威 《学习论坛》2006,22(6):21-23
启蒙就是要促使人类摆脱“不成熟状态”,激发人的无穷想像力和无限创造力,真正确立起独立人格和主体意识。目前中国的现代性启蒙就是要在扬弃传统的基础上,参照西方社会的现代化模式,确立社会成员个体独立的法权状态,促使传统伦理社会向现代市民社会转变,从而为人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3.
马晓华 《学习论坛》2005,21(10):55-56
政府职能转变是目前中国改革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全球化进程和中国社会发展的总态势决定了中国政府职能必须转变,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化政府。从国情出发,政府应正确发挥作用,培育市民社会,增强公民自治能力,从而顺利地实现职能转变,促进行政改革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李卫平 《学习论坛》2004,20(9):33-3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对于中国的发展来说 ,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回应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要牢牢抓住经济全球化导致的经济增长科技化、思想观念互融化、意识形态冲突的逐步激烈化、人的思想观念的生态化这一机遇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下工夫。  相似文献   

15.
文章探讨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原因,分析了公民社会的兴起对党的建设的多重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党的建设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16.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市民社会理论逐渐成为中国学术界关注的理论热点。市民社会的研究在中国具有两方面的现实意义:其一是作为一种源于西方历史经验的社会实体,是否能够在中国的当代语境中加以建构;其二是作为西方话语谱系中的解释模式,是否能够用来理解二十世纪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和现实。前者是社会建构方面的一种策略设计,而后者则是知识方面的一种理念预设。由于市民社会概念在引进中国之时具有强烈的实践导向,因此对其上述区别,在研究中缺乏足够的、自觉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政府公共管理就是履行公共职能,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这种"公共权力"来自公民权利,实质是公民权利的委托代理方式.因此公共管理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愿,并忠实地为人民办事.改革开放以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从传统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必然促使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民权利的回归,体现了公共管理强调社会主体多元,明确公民的国家主人地位,吸引公民的主动参与,强化公民权利对公共权力的制约机制等新趋势,逐步做到从"为民作主"到"靠民作主",进而迟到"由民作主",以实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目标.  相似文献   

18.
目前 ,我国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 ,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要求民政工作必须改革。民政工作的本质特征是政府与社会、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整合。传统民政在“大政府、小社会”的局限下 ,更多的是发挥社会稳定机制作用。随着“小政府、大社会”框架的逐步形成 ,民政部门必须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改革创新 ,更多地发挥社会动力机制作用 ,才能从整体上沟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 ,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相似文献   

19.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社会经历一场深刻的转型。在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民间团体、公益性组织,这些组织普遍带有公民自治色彩,这表明一个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新的公民社会正在产生。成熟的、符合中国特色的公民社会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建构公民社会的关键在于改造权力至上、自上而下、高低有别、"金字塔式"的传统社会层级结构,建立市场、政府和公民社会"三维制衡"的新型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