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宋晓丹 《理论月刊》2010,(9):120-123
作为一种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刺激手段,排污权交易是利用市场机制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以解决环境外部性问题的,其追求的直接价值目标是效率。但排污权交易以资源的稀缺性为前提,以交易市场的形成和交易规则的确立为关键,这些都从根本上体现了环境公平的内在需求。排污权交易制度中的环境公平包含了代内和代际公平的多重内容。在具体制度设计上,作为分配基础的总量控制制度使后代人环境权益的享有得到保障,而排污许可制度和市场交易规则保证了排污企业在对当代份额内排污权分配上的公平。政府权力约束机制、环境监测制度等则从其他层面促进公平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近日,记者采访多名专家学者,剖析武汉城市圈综改方案中的新探索、新试验。 【排污权交易】探索建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初始权有偿分配、排污权交易等制度.建设圈域内“污染物排放权交易市场”,并创新排污权征收使用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3.
我国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构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谢晓琳 《求索》2005,(3):80-82
一 排污权交易制度及其由来所谓排污权交易,是指在满足环境质量要求的条件下,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买入和卖出。排污权交易的基本做法是,首先确定一个地区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即在环境容量允许范围的排放量,并将该总量在各排污单位之间分配,各个单位的排放量可以买卖;当一个企业通过污染物治理削减到一定排放量时,它就可以将缩减的排放量卖出,卖给那些治理污染成本过高的企业。此类交易的结果就是污染治理由治理成本最小的企业来进行,而污染物排放总量不变。“排污权交易”制度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  相似文献   

4.
排污权初始分配是利益分配和资源配置的有机统一。作为利益分配的一种方式,初始分配强调公平,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市场机制,初始分配关注效率。公平原则包括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其中拍卖规则着眼于机会公平,而平均主义规则则专注于结果公平。效率原则要求初始分配应减少制度变迁成本并带来整体制度效率的提高,当前占有规则正是效率原则的具体体现。公平和效率原则的指导下的排污权初始分配格局应当是一种分配规则为主,多种分配规则共存。  相似文献   

5.
正排污权交易是融合了环境管理与市场经济的创新型减排激励机制,通过引入有效的市场经济杠杆,激励企业自主减排,腾出指标获利,为生态环境治理起到了很好的调节作用。但在排污权交易试点推行过程中发现存在诸多困难导致排污权交易仍处于试点阶段,无法全面推行。主要包括:一是政府部门认知有偏差,行政干预强。部分试点省(区、市)未形成科学的排污权初始价格形成机制。二是缺少技术指导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相似文献   

6.
正豫政[2014]62号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现将《河南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河南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环境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反映环境资源的稀缺性和有偿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减少污染物排放,破解环境资源约束,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根据《河南省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以下简称排污权)  相似文献   

7.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所推崇的环境经济政策之一。湖北省武汉市排污权交易工作始于2006年,是全国较早试行排污权交易的试点之一。从排污权交易理论出发,结合湖北省武汉市的污染现状,论证武汉市实行排污权交易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对目前武汉市排污权交易的制度规则作出详细的介绍,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江右晏 《今日浙江》2014,(20):42-43
正在浙江,环境资源正成为一种稀缺商品,众多企业要通过拍卖交易获得珍贵的"排污权"。自2009年2月,浙江被列入全国排污权交易首批试点省份后,经过5年实践,已基本构建起较为完善、覆盖省市县三级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体系。全省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累计总金额25亿元,约占全国62.5%。另有326家排污单位通过排污权抵押获得银行贷款66.55亿元。行业整治提升总量市场倒逼位于海宁的浙江华德利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是嘉兴市印染龙头企业之一。  相似文献   

9.
正6月23日,省长谢伏瞻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等工作。省领导李克、王铁、张广智、李亚、王艳玲参加会议。会议原则通过了《河南省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谢伏瞻在讲话中指出,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是我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环境资源领域推行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创新,是用市场经济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一、湖北省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和水权交易中存在的问题(一)配套规则不健全或实施不力一是企业和政府认识不足。二是有关报告义务的规则不完善、实施不力。三是初始分配规则不健全。(二)纳入交易范围的企业数量有  相似文献   

11.
排污权交易制度是经济法与环境法中一项新兴的法律制度,其中包容了经济法学、环境法学、法经济学等多门学科理论知识。阐述排污权交易制度所体现的经济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从科斯定理等法经济学角度分析,有利于探讨在我国建立排污权交易法律制度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王仲辉 《中国发展》2011,14(4):24-28
该文介绍了欧盟排放交易机制的实施过程、运行模式、配额确定和欧洲碳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分析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为中国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四点启示。  相似文献   

13.
优化配置青少年维权资源,整合维权机构权责,核心问题在于青少年维权机制的调整和优化。在维权工作理念变革的基础上,整合政府部门的条块资源和机构,构建一个以共青团组织为主导,家庭、学校、社区等多部门组成的多维网络保护体系势在必行。同时,寻求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的维权结合点和机制建设平台,也是确保青少年维权机制良性运行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4.
陆晞  杨玉红 《中国发展》2011,14(4):9-12
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市场迅速发展扩张,并已成为全球贸易中的新亮点。欧盟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成功经验与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的失败教训表明,强制减排是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该文提出,长三角区域具有建立我国区域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条件,可为进一步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积累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构成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15.
现行立法采用规定具体条件的方式确定划拨土地抵押的客体,但未能提供一种可行方法来清晰界定公益性划拨土地使用权,采列举方式制定的《划拨土地目录》也缺乏科学性。在抵押设立中,由于房地一体的立法规则与房产、地产管理分离的实践导致了双重抵押登记的出现。通行的比例式出让金确定方式难以反映真实价格。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冲突导致了抵押实现不能的风险。类型化抵押客体,调整土地目录,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变革出让金确定方式,引进土地储备制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蓉  许旭 《中国发展》2009,9(3):6-14
水权建设的目的在于发挥市场机制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市场配置的前提在于明晰的产权和交易的稳定预期,仇水资源所具有的时空分布小均衡地理属性,却为这一前提的实现带来了客观障碍。资格水权与实时水权的提出目的就在于解决这一问题。资格水权具有期待权性质,实时水权具有既得权性质。中国已发生的水权交易的案例,也印证了资格水权和实时水权概念的提出和性质界定对深化中国水权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后京都时代我国清洁发展机制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京都时代"我国CDM市场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主要存在项目类型分布不合理、最终签发成功率低、融资渠道单一、缺乏科学合理的碳贸易体系等问题,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推出鼓励政策引导CDM项目协调发展;培育咨询机构、提高项目申报通过率;加快我国"碳金融"建设与改革,为CDM项目提供更多融资渠道选择;构建科学合理的碳贸易体系,以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工作和CDM市场科学、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China’s carbon emission trading was formally launched at the Shanghai Environment and Energy Exchange on July 16, marking a tangible step toward the goal of peaking carbon emissions by 2030and achieving carbon neutrality by 2060.  相似文献   

19.
公安边防部队作为维护边境地区社会治安稳定的职能部门,处置边境地区群体性械斗事件是其重要任务之一。该文以对群体性械斗事件的思考为出发点,分析了边境地区群体性械斗事件的主要种类、特点和公安边防部队处置群体性械斗事件的薄弱环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对策的思考,即加强情报信息工作,不断完善预案,提升干警法律素质及战术水平等。为公安边防部队提高处置群体性械斗事件能力,维护边境地区和谐稳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刑事诉讼法是刑事诉讼活动的主要法律依据,刑事诉讼法的目的是立法者希望通过刑事诉讼程序的依法进行,最终实现的法律效果。法律和法律的目的只有通过程序的运行才能得以实现。关于刑事诉讼法目的的讨论,目前存在着“惩罚说”、“保障人权说”、“折衷说”等,刑事诉讼法的目的是惩罚犯罪抑或保障人权?若从程序的视角探析刑事诉讼法的目的,必然得出保障人权才是刑事诉讼法目的的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