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会对一国的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一直以来人口红利都被认为是造就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源泉。过去30年改革期间,劳动力优势带来的人口红利是催生中国出口导向模式的主要原因,较低的劳动力价格和特定的经济制度导致产出分配趋于悬殊,衍生出高储蓄、低消费的结构特征。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衰减,中国的潜在增长正在下降。据世行估计,人口红利的结构性优势对中国经济高增长的贡献度达到了30%以上。然而,人口红利从来不是永  相似文献   

2.
中国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国国家盈利模式能否实现新的转变将决定中国未来60年的发展道路中国为什么能长期持续高增长,主要得益于三大红利:"要素红利、改革红利和全球化红利",这三大红利支撑了中国黄金发展30年。首先是要素红利。过去30多年改革,劳动力优势是催生中国出口导向模式的主要原因,较低的劳动力价格和特定的经济制度导致产出分配趋于悬殊,衍生出高储蓄、低消费的结构特征。1978年GDP中间储蓄率占38%,2007年的时候占到了51%。经济的高  相似文献   

3.
傅勇 《同舟共进》2009,(4):15-16
改革开放使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得以发挥优势,但中国的成功并不完全依赖廉价劳动力。未来人口红利消失期中国的发展,同样要依靠进一步的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4.
改革是推动中国发展最重要的引擎,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讲到,要有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要从顶层设计开始切实地推进改革,才能真正获得改革红利。我们也应该从这个视角出发看待人口红利问题。未来要应对劳动力供给不足的问题,必须要靠改革。事实上,我们现在的制度环境也确实还有很多增加劳动力供给的空间。比如我们有2.7亿的农民工,这是劳动力供给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绝大多数农民工没有城市户  相似文献   

5.
正一、问题的提出蔡昉(2004)[1]的研究证明人口结构是决定经济稳态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成功的人口转变,较早地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于劳动力供给和储蓄率提高的人口红利,是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经济奇迹的重要因素。"人口红利"主要是基于人口结构特征对经济发展影响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包含两大基本要素:一是劳动力数量和比例相对较大;二是抚养负担相  相似文献   

6.
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带来的劳动力供求的变动,这些变动虽然加大了劳动力供求矛盾,但是也为中国能否利用"人口红利"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人口红利"势必会逐步消失.因此,一方面中国要采取措施确保"人口红利"有效利用,另一方面,要在"人口红利"消失之前,制定新的发展战略,确保中国新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7.
国家发展红利要素可主动创造中国三十年高速发展经验表明,综合红利要素的利用是成功发展的基础,但这不表明中国已经充分利用了所有的红利要素。而从红利释放不足角度来看,中国发展红利利用还有巨大的改革空间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果,是诸多发展红利要素叠加的结果任何国家在某一个历史阶段取得高速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显然是诸多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人口红利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由1978年的55.1%上升到2010年的68.2%,至2011年,我国所具有的"人口红利"已经达到顶峰状态,正面临着"人口红利"越过拐点的特殊时期。"人口红利"对我国影响深刻,一方面,多年的"人口红利"带来了充裕的劳动力供给,提  相似文献   

9.
正61.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因人口红利是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因蔡昉:经济史表明,当人口转变处在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人口抚养比相应降低的阶段,人口因素有利于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因而带来人口红利。随着2010年以后劳动年龄人口转向负增长,人口抚养比迅速提高,传统人口红利开始加速消失。劳动力短缺导致工资持续提高,迄今已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减弱。随着新  相似文献   

10.
《同舟共进》2013,(3):3
自2008年纪念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站在新的历史十字路口"、"重启改革议程"、"改革向何处去"等呼声不断回响。官方与民间都已充分认识到,中国之未来,系于深化改革能否成功一途。2012年末,李克强副总理强调:"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并认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当下迫切的要务正在于改革的目标要明确,改革的思路要清晰,改革这个"最大的红利"要落实和释放。社会管理要改,政治体制也要改;顶层设计要有,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更不能丢;既得利益格局要打破,  相似文献   

11.
新书架     
《上海人大月刊》2013,(7):53-53
《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本书编写组/编著新华出版社出版李克强同志在年前强调,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近日,李克强同志在上海、江苏等地考察再此强调,通过扩大改革开放来释放发展红利;用改革的最大红利来惠及最广大的人民。"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热议的话题。本书围绕"改革是最大红利"这个主题,通过凝聚改革共识、推进全面发展、改革惠及民生、改革红利专家谈四大版块,论述了要用健康心态凝聚改革共识、要有勇气和智慧推进发  相似文献   

12.
人口红利发展模式的动因内在于"人口机会窗口"。依赖于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人口红利才能得以变现。中国借助于人口红利发展模式,实现了数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正在向人口负债时代快速转换,产生大量劳动力闲置、收入差距拉大、产业结构升级举步维艰、以人口红利为支撑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潜力不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维定式与路径依赖等隐患。这一系列问题,必须通过促进有效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适时调整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统筹把握好下一阶段的城市化进程、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和利用、适时调整退休年龄等政策举措予以积极化解。  相似文献   

13.
“以开放促改革”,是中国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30年来,我们不仅利用国际市场发展国内经济,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国际接轨,推进改革不断深化。应当说,改革开放带来的制度红利,是中国30年发展的原动力。没有这个制度红利,中国很难充分利用原本就存在的人口红利、成本红利,也很难有效抓住全球化红利。  相似文献   

14.
<正>近期,中国社科院发布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认为我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的时代转变。这个转变的拐点将在"十一五"期间出现,确切的时间可能是在2009年。从2004年开始,随着"民工荒"的出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我国劳动力可能短缺的趋势,一些机构和学者也纷纷提出中国"人口红利"可能枯竭的诸多预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中国"人口红利"消失论和东南沿海地区蔓延的"用工荒"现象,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并引起了中国就业形势是否发生根本性转变的热议。本文以福建为例,通过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分析了当前福建劳动力总体供求情况,得出劳动力正面临供给减少,需求提升的结构性矛盾,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推进就业质量改善提高、推进产业转移和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等相应的对策,以缓解当前劳动力供求矛盾。  相似文献   

16.
<正>以"创新"为主题的2013年夏季达沃斯论坛9月11日傍晚在大连举行开幕仪式,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开幕式上做主旨演讲时再次强调改革开放,指出"中国改革大势不可逆转"。有媒体注意到,这是李克强总理自9月3日来的9天内第4次强调"改革"——在3日的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着力释放改革红利,积极促进结构优化,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举行前夕,李克强总理9月9日在英国《金融时报》撰文阐释达沃斯论坛的创新主题,传递中国将持续走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17.
改革必然也必须创造红利。一方面,没有红利的改革不是成功的改革;另一方面,有了红利,这个红利归谁?如果这个问题搞不好,也不是成功的改革。福田区“零收费”改革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让改革红利深深植根于脚下的土地”,即“零收费”直接惠及的是人民群众。“放权让利”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政策之一,但其履行情况在全国极不平衡,常常存在着“上面放,下  相似文献   

18.
《创造》2013,(11)
它们分布于中国东南西北不同区域,却有着共同的身份“国家级新区”;它们肩负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探路”的使命,大胆突破,积极创新,释放着巨大的改革红利和发展能量. 它们是上海浦东、天津滨海、重庆两江、浙江舟山、甘肃兰州、广州南沙.  相似文献   

19.
赵伟 《今日浙江》2013,(14):28-28
随着投资和出口对经济增长拉动力的迅速下降,加上劳动力供给和环境约束的强化,经济已经告别往昔的高增长,进入低增长阶段。更有一些偏激预言家放话,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裂和地方债务危机的集中爆发,中国经济可能崩盘。尽管有些危言耸听,但不可否认,中国经济的确进入到了一个深水区。改革的呼声振聋发聩。  相似文献   

20.
一、研究背景:从各种"红利"说起中国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完成了人口转变,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下降,尤其是出生率下降速度相对较快,形成了劳动年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份额较大的人口机会窗口。而在这个劳动力供给不断增加的机会窗口期,恰逢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兴起,为规模巨大的劳动年龄人口提供了充分的就业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