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司法会计鉴定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着一些比较严重的不规范现象,不仅直接导致了其理论与实践本身的停滞不前,更降低了不同诉讼、不同案件之间的证明层次要求,最终影响到我国诉讼水平的提高和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然而,这也恰是律师充分发挥辨护甚至诡辩技巧、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取得良好庭审效果和提高辨护效率的一个很大很大的空间。而纠正这种不规范现象,也正亟需合理质疑等外界的作用力。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修订,完善了司法机关办案的程序,规范了司法机关执法要求,保障了诉讼参与人的合法权利。尤其在刑事诉讼不同阶段对犯罪行为人的不同称谓,一定程度上严密了司法规范用语,维护了犯罪行为人的合法权益。但是,在当前司法机关办理案件过程中,对“犯罪嫌疑人违法所得”称谓方面还存在不严密的现象,即在审判前一律对“犯罪嫌疑人违法所得”称为赃款、赃物,违反了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要求和原则,侵犯了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益。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未成年人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快速发展,随之而来的规范化建设不足问题也日益突出。线索来源不规范、调查核实不规范、审批流转不规范、检察建议制发不规范等问题,制约了未成年人保护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发展。需要进一步明确未检公益诉讼的边界范围,提升调查核实工作的质量和效果,通过制定流转程序、增设流程监控等措施规范审批流转,促进检察建议案件化,解决未成年人保护检察公益诉讼的规范化建设问题。  相似文献   

4.
胡志风 《法学杂志》2013,34(4):121-128
诉讼文书的规范化,一直是司法理论和实务领域研究的薄弱环节,鲜有论述。诉讼文书制作不规范行为的普遍存在,已经威胁到法律的公正性与权威性,并进一步影响到诉讼价值的实现。基于实证调查的角度来分析审判实践中诉讼文书制作的不规范行为及其处置方式,并对其存在原因从本质上进行深刻反思,提出诉讼文书制作不规范行为的程序性处置方式,以期对司法实践中有效规避不规范的诉讼文书制作行为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目前,法律界对"诉讼欺诈"的研究呈现三个特点:(1)对于诉讼欺诈的概念,中外学者的看法不一,众说纷纭,甚至可以说几乎找不到统一的定义;(2)刑事法律研究同民事法律研究的对立分离;(3)立法研究和司法研究的不明晰。本文认为,诉讼欺诈属于新生法律现象,既危害了司法的权威公信,又侵犯了私法上的财产秩序。对该类行为之定性规制,应从法治整体予以把握,尤其是要解决刑法规范调整和民法规范调整之间的分工与协调。  相似文献   

6.
谷口安平先生在《程序的正义》的一文中指出:“只要回溯到英美法和大陆法历史的早期阶段,就可以发现只有程序而不存在实体观念的现象。早期英国法采取诉讼方式(forms of action)的程序,具有特定事实关系的案件通过特定诉讼方式处理。如果由于社会变化或其它情况发生了与原有诉讼方式不适合的问题,就创造并引入新的诉讼方式。以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诉讼方式的追加其实就是创制新的实体法或新权利。作为大陆法起源之一的罗马法中同样可以看到类似现象。罗马法首先发达的是‘诉权’(action),诉权不同程序也不同,诉权的逐渐增加意味着实体法被创新。用一句话来表达这些现象就是:程序是实体之母,或程序法是实体法之母。”  相似文献   

7.
林峰 《中国检察官》2015,(19):49-51
立案监督属于法律赋予检察机关重要的诉讼监督职能,更是作为检察机关侦查监督部门审查逮捕、立案监督、侦查活动监督"一体两翼"三项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重视和强化。然而,实践当中检察机关开展该项工作却存在种种不规范现象,究其根源,当前立法顶层设计的不足难辞其咎。本文在实证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存在的种种不规范监督现象,并尝试对立案监督的立法顶层设计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推动立案监督工作的科学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8.
规范的庭审用语是体现法庭威严和法律严肃性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对诉讼机制和程序意义的淡漠以及受法官自身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庭审用语的规范化问题一直处于被忽视状态。法庭上法官用语不严谨、不准确现象屡见不鲜。随着刑事诉讼法的修订实施,我国刑事庭审制度日趋规范化。而规范的庭  相似文献   

9.
走出实体法与程序法关系理论的误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现有的实体法与程序法关系理论存在着三大误区。误区之一,是将调整不同社会关系的法律部门之间的关系说成是实体法与程序法关系,违反了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 误区之二,是将调整诉讼关系的诉讼法视为程序法,不符合诉讼法是由诉讼实体法规范与诉讼程序法规范共同组成的法律部门的立法事实;误区之三,是将诉讼法的功能说成是实施民法、刑法、行政法等非诉讼法律,不符合国家制定诉讼法就是为调整司法关系和社会纠纷关系这一本质性的立法目的  相似文献   

10.
廖丽红  罗洁 《法制与社会》2012,(28):108-109
法律是保护公民权利的利器,诉讼是公民寻求法律保护的重要途径.然而,近年来,不少人却滥用诉讼权利将法律变成博取不正当利益的工具,变成破坏司法公正、崩塌法治信仰的"凶器".这种诉讼欺诈行为不仅仅侵害了他人的财产性利益,更是对诉讼秩序、司法公正造成了极大破坏.但遗憾的是,我国尚未能对诉讼欺诈行为做出严厉的刑法规制.笔者认为对诉讼欺诈行为的规制必须上升到立法层面,从定罪、量刑方面制定严格的法律规范,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诉讼欺诈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