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申 《法制与社会》2013,(26):103-106
涉案财产从民事立法角度来看可以分为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从实体法角度可以分为犯罪所得、违禁品、犯罪工具等。涉案财产强制措施的目的在于保全证据,维护受害人合法权利。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内外部环境因素,立法上的缺陷等,造成了强制措施滥用的情形,这严重损害了公安机关的形象,因此,我们需要对涉案财产强制措施进行完善和规范,这样才能更好保护公民权利。  相似文献   

2.
本文案例启示:在传统的侵犯著作权犯罪中,复制强调"物质载体"和"固定"两个要件,发行也强调"有形载体"的转移。而在网络时代,复制实现了"从占有到感受"的转变,发行也从有形载体的转移发展到无形的网络传播。因此,刑法需要对传统概念作出从静态复制到动态复制、从有载体发行到无载体发行、从先复制后发行到先发行后复制的新解读。  相似文献   

3.
默顿理论与我国青少年犯罪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默顿的社会反常理论作为紧张理论中的主要理论,有着深刻的社会和理论背景,深远的犯罪指导意义。其从一种整体的角度运用了文化目标和社会制度性规范两个变量的矛盾来分析社会犯罪现象。这对于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我国,从社会整体结构原因的角度来分析日益增长的青少年犯罪现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大学生盗窃犯罪这一情况,通过走访高校调研等形式,得出了大学生盗窃犯罪的一些特点,并从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的角度分析了其成因,然后又从社会、学校、家庭的角度进一步探讨了有关预防大学生盗窃犯罪的措施,以及提出了对犯罪大学生制裁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虽然经过多年的治理,但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本文总结分析了我国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和特点,从青少年自身的微观角度和整个社会的宏观角度,探讨了造成青少年偏离正常的社会轨道、走向违法犯罪的各种原因,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和控制作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犯罪,是阶级社会里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它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将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灭。但是,犯罪概念的形成,由于受到人类认识能力的限制,比起犯罪现象的产生,要晚得多。人们从对各种具体的犯罪现象的感知,到把各种具体的犯罪现象进行抽象,形成反映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的犯罪概念,是对犯罪的认识的一大进步。从在形式上认识和概括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到从实质上认识和概括犯罪行为的本质属性,进而对犯罪的概念作出全面的、完整的定义,是对犯罪的认识的又一大进步。从法律史的角度进行考察,可以看出,人类对犯罪的认识的这两大进步,都始于中华法  相似文献   

7.
论犯罪客体     
陈莹 《法制与社会》2010,(25):19-20
传统观点认为犯罪客体是被犯罪行为所侵犯而为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但是随着法学研究的深入,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学说,从社会利益说,权益说,再到法益说。从这些新学说都能看出我国刑法学在不断的进步。同时,伴随着对犯罪客体本质含义的不同认识,也引起了犯罪客体在犯罪各构成地位的问题争论,肯定说否定说各有所说。但是,在民主,人权,法治日益彰显的今天,我们认为,应该从法益角度重新界定犯罪客体的实质,同时重新定位犯罪客体,将它从犯罪构成中分离出去。  相似文献   

8.
法社会学(或法律社会学)是法学和社会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边缘学科,它主张将法律置于其社会背景之中来研究法律现象与其它社会现象的相互关系,以此促使人们从社会整体角度去研究法律的社会基础和社会作用,以便让人们更好的利用法律来解决社会问题。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不仅较为突出,同时还呈上升趋势,而且其犯罪手段有向成人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趋势,较之过去更加隐蔽、狡猾,反侦察、逃避打击的能力明显增强。为此,笔者试图从法社会学的角度,提出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建立和运行有效的社会防护网络,从心理矫治的角度来探求未成年人犯罪控制预防的机理。  相似文献   

9.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 ,犯罪的认定从古至今经历了“重实质”到“重形式” ,再到“形式与实质统一”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从认识论的角度考察众多的犯罪本质观 ,规范违反说是最符合社会科学的价值特质的一种观点。在内容上 ,“罪的观念”是在社会一般规范与现实中发生的行为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 ,而社会一般规范是在各种观点的竞争和妥协过程中整合而来。规范违犯与法益侵害在层次上、作用场域上不同 ,但又相互影响和支撑。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一个典型城中村社区的长期观察,从社区生命历程的角度探讨城中村犯罪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城中村犯罪背后的体系性因素,指出了城中村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最后把犯罪与社区形态相对应,构建了一个城中村犯罪演变的理想类型。城中村的犯罪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社区转型的问题,是从一种旧平衡状态向另一种新的平衡状态转变的问题。城中村犯罪状况的变化,对应的是社区形态的变化。从治理的角度,政府应该积极承担起在城中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中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犯罪作为一个全球性社会现象,如今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据有关资料介绍,外国计算机犯罪发生于本世纪60年代,我国发现首例计算机犯罪则始于1986年。随着计算机在社会生活诸多领域的运用和普及,国内外计算机犯罪活动都在逐渐增多,我国到1988年底全国被破获的计算机犯罪案共7起,1989年破获的计算机犯罪案为13起,1990年为20起,到1991年计算机犯罪的数字又翻了一翻。目前利用计算机实施犯罪及造成的巨大危害正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引起重视,如何进一步从法律的角度去探讨这种危害性极大的犯罪,对于计算机已经十分普及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结构、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女性青少年犯罪呈现出新的特征。本文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研究了女性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个体外因素,并且从犯罪学的角度,指出对于女性青少年的犯罪的预防,既要看到预防的可能性,又不能不切实际。在此基础上,本文分别从政府、法律、家庭、学校以及女青少年自身等方面提出了预防女性青少年犯罪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刘希 《犯罪研究》2006,(3):16-24
我国复杂的民族状况决定了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犯罪进行社会控制的特殊性及难度。本文拟从基本范畴的界定、民族习惯法与刑事制定法的互动、宗教对民族地区犯罪社会控制的影响、民族地区犯罪社会控制法律体系的构建等多个角度论述如何构建针对少数民族的犯罪社会控制法律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4.
犯罪问题是世界各国都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犯罪现象的产生与社会分层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作为社会分层中重要因素的经济状况与受教育程度与犯罪的相关系能进一步体现社会分层对犯罪的影响。文章通过对犯罪行为人的经济状况与受教育程度进行分析,研究经济状况与受教育程度分别与犯罪有着何种关系,以期进一步从优化社会分层角度预防与控制犯罪。  相似文献   

15.
米兰 《法制与社会》2010,(12):298-298
近年来,有关女性犯罪的案件数量不断增长,严重危害了社会治安和社会的稳定,已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女性犯罪的原因,并提出了预防方法,对于预防女性犯罪,促进家庭和睦幸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梁军 《法制与社会》2011,(19):283-284
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全社会注目的一个社会问题。青少年犯罪不仅人数不断增多,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在全部犯罪人员中,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最高,而且杀人、抢劫、强奸、恶性伤害等案件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家庭、学校和社会的重视。本文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青少年犯罪的特点,且分析了他们犯罪的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人犯罪不只是个体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对于未成年人犯罪,应当本着教育、感化、挽救的原则。本文在理性思考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立法的理论基础之后,分析了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立法的现状和缺陷,从实体法和程序法两个角度提出了立法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皓 《法制与社会》2010,(26):297-297
近年来,家庭暴力犯罪问题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借鉴他国家庭暴力犯罪刑事立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从完善刑事实体法的角度进行了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社会资本解释范式的刑事政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资本理论为刑事政策研究提供了新的解释范式,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社会资本是资本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社会资本与刑事政策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宏观而言,社会资本存量与控制犯罪效果成正比;微观而论,不同形式的社会资本对犯罪生成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进而影响到相应的刑事政策。因此,从社会资本角度来反思和发展我国现行刑事政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是城市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由于受制度歧视,社会保障机制不完善,导致出现农民工犯罪问题。本文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思考,通过对农民工犯罪心理的分析,剖析引发农民工犯罪的主要原因,借用文化冲突理论,从社会、政府等角度来思考预防农民工犯罪的对策,以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