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情社会”下中国人的法律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重情甚于重理,可以说是一个人情社会。人们总是按习惯依人情处理各种事情,希望通过人情关系使自己的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对法律进行变通适用。这是一种“变通”的法律观。从心理的、历史的和法律的视角分析“变通”法律观的成因。  相似文献   

2.
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所以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首先,依宪、依法治国的前提是要尊重宪法,保证宪法的权威,目前最重要的是执政党一定要有宪法意识,有依宪执政的自觉,带头维护宪法秩序和宪法规定,不容许任何超越宪法和凌驾于宪法之上的特权,要让宪法成为人民的信仰。其次,要把宪法的规定落到实处,而不是当作花瓶来摆摆样子,或者挂个招牌宣示一下,要切切实实地作为国家、社会、公民最基本的规范,要让宪法真正成为法,成为“硬法”,成为有约束力的准则,违宪行为要能够得到追究和校正。  相似文献   

3.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专题讨论依法治国,这其中蕴含的信号值得揣摩。法治的核心命题,是权大还是法大。如果是权大于法,那么执掌权力的个人就会凌驾于法律之上,法治就会变成权治,权治就会变成人治,那是国家的灾难,民族的灾难,当然也是执政党的灾难。怎么才能解决好二者关系呢?我以为至少有三点。  相似文献   

4.
试论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姚恭华一依法治国,即用“法”来“治”国家,得先有法。因此,“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做到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法律具有国家意志性、稳定性、权威性和国家强制性等诸方面特征,其作用是别的行为规范所不能代替的,完备的...  相似文献   

5.
陈旭 《人民公安》2007,(6):13-13
贵州省赫章某县长说:“如果样样都依法,我们就会一事无成。”这样把自己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说法,咋看都不像一位政府领导人的话,倒像是从旧社会的山大王的口中所出。  相似文献   

6.
关于依法治国几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八届人大四次会议根据中共中央的建议,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方针,到了党的十五次代表大会,江泽民同志进一步阐明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目标和意义。现根据本人在学习当中的体会,就“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几个有关问题,谈点看法。 一、把法律交给人民,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重要前提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同时也是依法治国的主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依靠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夺取了国…  相似文献   

7.
一、增强法律意识 ,维护法律权威。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要认真学习法律法规 ,增强法律意识。法律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应无条件地遵守。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在我国没有凌驾于法律之上、超越法律之外的特殊公民。在工作上要坚决做到依法维护政府权威与依法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并重 ,依法行使权力与依法履行职责相协调 ,真正让法律来维护和保障整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二、增强责任意识 ,坚持执政为民。行政机关要从“注重权力”向“严格责任”转变 ,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责观 ,坚定责任当头的信念 ;要认真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要…  相似文献   

8.
<正>法律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是社会秩序的底线,如果击穿这个底线,党、国家和社会就会出大问题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专题讨论依法治国,这其中蕴含的信号值得揣摩。法治的核心命题,是权大还是法大。如果是权大于法,那么执掌权力的个人就会凌驾于法律之上,法治就会变成权治,权治就会变成人治,那是国家的灾难,民族的灾难,当然也是执政党的灾难。怎么才能解决好二者关系呢?我以为至少有三点。第一,至上规则。党必须和善于通过法律来治国理政,宪法和法律既是人民的意志,也是党的意志,是二者意志的高度统一。任何个人的意志和行为,任何权力的行使,都只能在党的意志和人民意志之下,而不能在其之上。  相似文献   

9.
慎用权力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党章规定:“任何党员不论职务高低,都不能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不允许任何领导人实行个人专断和把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这些规定充分说明,来自人民的权力,使用必须慎重;而慎用权力的关键,在于掌权者对权力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党和  相似文献   

10.
立党为公,还是立党为私,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其他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党章总纲规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除了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章还强调,党员要“始终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为什么人的问题,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每个党员要回答的一张答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过去、现在、将来都是每一个党员应尽的义务。革命战争年代,由于我们党保持了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相似文献   

11.
一、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民主是法制民主,强调人民管理国家事务要依靠法律,按照法律程序来进行。社会主义法治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民主的基本含义是“人民的权力”,民主的本质是一种国家制度。但民主如果没有法律保障,人民的权力就缺乏实际操作性。只有把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才能在法律上确认“以法治国”的主体──人民,才能规定人民治理国家和保障自己权利的方式──“依法”,才能保证立法机关所立的“法”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人民的意志。社会主义法制保障人民…  相似文献   

12.
王建民 《台声》2011,(10):27-29
8月22日,2012年台湾地区“大选”候选人蔡英文公布其“十年政纲”,其中有关两岸经贸政策主张论述,是建立在两岸“一边一国”基础之上的,是以“台湾利益”优先与“台湾利益至上”的,是政治凌驾于经济之上的,是管制重于开放的,是十分消极的,很少有正面的、积极与鼓励性的政策主张与论述。一旦民进党上台执政,两岸经贸关系发展将面临很大的困难。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从而使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国家根本大法的保障。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必须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在各行各业和全社会中强化依法治理。一、加强法治教育,强化依法治理观念1、抓法治观念教育。首先是要以基层党组织为单位,利用党组织生活会和干部理论学习日,对全体党员、干部进行依法治国理论教育。通过教育,使党员和干部牢固树立:法律是人民的意志、执政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  相似文献   

14.
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六大报告在谈到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时,强调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它源于十五大报告,又高于十五大报告。在十五大报告中有这样一段话:“依法治国把坚持党的领导、发扬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统一起来,从制度上和法律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实施,保证党始终发挥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可以看出,十六大报告对此作了进一步升华和提高,明确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  相似文献   

15.
实现依法治国必须完成“三个转换”或称为三个方面的转变,即在价值观上,从“法律虚无”转换为法律至高无上,在管理中实现从“人治”向“法治”的转换,在实践上健全和强化依法律程序治国的方式,摒弃无序状态。这三个转换是依法治国的关键环节,依法治国方略之要义,能否实现这三个转换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成功与失败的重要标志。一、树立法律至上观念是依法治国的首要内容法律是否有最高权威,这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必要前提。现代法治精神及其所追求的价值是它的科学性,合理性,正义性和公正性。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代表着党和全体公民的意志…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国所“治”之客体,往往被误解为“国”。其实不然。一或谓:依法治国,就是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所“治”非“国”又是什么?法学的一条最基本的理论是:法作为社会控制...  相似文献   

17.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现依法治国的方略,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要学会使用法律,努力提高依法办事的能力。一、党政领导干部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关键国家的治理,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由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岳宣义 《政策》2002,(3):29-30
党的十五大确立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修正案。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和核心所在,也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意愿。行政机关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它执法的举动都直接影响到广大人民群众对法律权威的认同和依法治国的信念。因此,行政执法,在很大程度上对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依法治国和依法行政的确定,从指导思想上实现了党的执政方式、领导方式和政府运作方式的根本转变,具有重大的、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中国的上海、南京、珠海和重庆等地方正在着手规划建设服务型政府,并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阻碍了中国创建服务型政府。一、公共服务理念滞后在过去的中国社会里,政府一再说自己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但在政府的实际运行过程中,“服务”的理念是混淆的。人们多以政府本位、权力本位、官本位为其核心,政府多以凌驾于社会之上,选择的是强制性的作用机制。而“服务”则成为了一句空话。  相似文献   

20.
梁伟 《中国保安》2014,(10):73-73
一位好的班组长必须要有意识培养驾驭全局的能力,多学“管理经”,决不能将自己凌驾于员工之上。对员工颐指气使,并不能体现管理者的权威,而只能使自己离员工越来越远。“其身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