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首先,从指导思想上说,对法律教育应有正确的认识,要有一种长远的战略观点。建国以后,有一段时间,对法律教育很不重视,很多大学的法律系都取消了。“文化大革命”期间法律教育被严重摧残。正因为这样,现在,我们的法律专业人材,特别缺乏;我们的法学,在社会科学中是最薄弱的一门学科。这种教训,我们必须永远记取。我们现在对法律工作和法律教育都比较重视了,党和政府巳采取各种积极措施,加强法律教育,加紧培训干部,整顿和充实各级司法机构,这是很好的。但我们在思想上必须端正认识,一定要认识清楚:我们的法律工作和法律教育,是我们从事社会主义建设整个系统工程中必不可的一个  相似文献   

2.
哲学与法律具有密切的关系。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主张的"哲学王之治",到今天新自然法学派德沃金提出的"我们的法官必须成为哲学家吗"命题,关于法律与哲学一直是法学家和哲学家的争论的焦点。在本文中,将从法律与哲学的异同角度入手,廓清和认识二者的关系,以便在法律实践中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实现既定的法律目标。  相似文献   

3.
现有的法律渊源概念理论不能充分说明有关此概念的三个疑难。法律渊源概念应当从法律认识论来加以界定,法律渊源在性质上仍然属于法律,它是法律认识中的特定阶段,与法律规范相区别,同时在法律认识中呈现出层级化的特征。"非正式法律渊源"不是法律渊源,法律认识中涉及的其他非操作性理由也不属于法律渊源。  相似文献   

4.
我国烟草专卖适度开放,必须法律先行,这是保证适度开放顺利进行极其重要的条件。但现有的关于烟草专卖的法律主要是在"政企合一"的条件下制定的。由于实践经验不足和认识的局限性,存在不少缺陷,需要对烟草专卖适度开放法律制度的具体内容进行探索。本文认为通过界定其应有的价值取向和基本原则,来制定相关的法律,可消除无法可依和有碍竞争的法律和政策因素,促进烟草行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世界各国交往加深带来了普遍性的法权要求,需要更多共同的"法言法语"及其争端解决机制来妥善处理各种冲突与矛盾。法律全球化对我国的冲击,使得我们必须进行法律改革,以适应国际规则。  相似文献   

6.
立法学对法律规范结构的探讨,在很大程度上要借鉴法学基础理论的认识成果。在各种法学教材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三要素说还是二要素说,都试图用法理学方法来阐明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即一个法律规范的结构在理论意义上,必须具备哪些特定的组成部分或要素,才是充分有效和符合实际客观需要的。由此,在狭义上要求单个法律规范具有特定的逻辑要素,在广义上要求整个法律规范体系必须做到严谨、周密、协调。可见,法律规范的逻辑  相似文献   

7.
我国目前采取全国统一司法考试的方式来提升我国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整体法律素质。但是这种法律职业资格同质化之路只能是过渡性的。司法官与律师资格必须进行二次分离,目的是通过提升司法官的"法律素养"来提升民众对该职业群体的认同感和信任度,以实现其"职业化"之路,而不是现在依靠国家赋予他们的"司法权"来确立其"权威"地位。  相似文献   

8.
每一个社会都有着一套与之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也都有着一套与之相适应的法律规范。显然,法律规范与价值观念之间有着某种内在关系,值得研究。这对于我们深刻地认识法律的本质和作用,对于正确指导我国的法制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要弄清法律规范与价值观念的关系,首先必须对价值观念的本质和特点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应该承认,我们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是很不够的,不过也已经确立了一些基本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科学性问题是我国法制建设、法学研究与教学中的一个关键问题,需要深入的探讨。搞法律是搞科学的思想,毛泽东同志在制定一九五四年宪法时就提出来过,然而,我们的认识却没有跟上。现在,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反映,社会主义法制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法学是对法律这种社会现象的内在规律的科学总  相似文献   

10.
刘旭芳  李爱年 《时代法学》2007,5(1):54-57,62
生态补偿行为必须通过法律法规和规章进行调整,从而产生各种法律关系。对生态补偿法律关系进行分析、论述和提炼的前提下,试图理清生态补偿到底由谁来补,最终补给谁,他们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以及补偿的客体是什么等问题。弄清这些,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1.
法律秩序的正当性关涉人们对法律的态度、法治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也是关涉人们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问题.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就必须要有具备充足正当性的良好的法律秩序.法律秩序的正当性要从规则正当性、结构正当性和价值正当性中寻得.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仍存在违反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的法律和政策规定,将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非法批准建设用地等问题,并且大有蔓延上升之势。要从根本上认识集体建设用地诸问题,必须结合我国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法律制度变革过程和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大背景来理解,认识到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一定程度上的合法性,主张对"土地黑洞""理"而非"堵",坚持"统一地权"原则,探索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交易市场。  相似文献   

13.
学术界对检察权性质的讨论一直争论不休,总结起来,大体有司法权说、行政权说、双重权说以及法律监督权四种学说。对一个国家检察制度性质的考察,必须充分考虑其赖以生存的历史土壤、制度流变和法理基础,我国以法律监督属性作为检察权性质具有特定的历史必然性。对于法律监督的认识,我们必须从本体论和运行论两个维度才可以充分了解法律监督之特点。  相似文献   

14.
作为后起的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对我国TRIPs的法律移植进行法律文化宏观解释,将会超越微观分析工具的眼界,进而赋予法律一种文化意义来对它进行重新认识。以期在新的角度上深化我们对TRIPs的性质及其移植规律的认识。在法律文化结构中,决定法律移植能否在根本上获得成功的关键来自于社会法律心理层次的接纳。  相似文献   

15.
浅析“诊所式法律教育”模式中国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诊所式"法律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后,在美国开始流行的一种实践性法律教育模式。它对于中国法律教育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可是"诊所式"法律教育作为一种舶来的新型教育模式,与我国传统法律教学模式存在诸多的差异。这就为"诊所式"法律教学模式的中国化带来了相当大的不便.因此,我们必须想办法弥补这种差异,并且实现外来模式与本土模式的有机结合,促进我国法律教育模式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惯常之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研究,大多遵循"概念和范围-保护模式-主体认定-权利内容及其救济"这样的框架,其中不少系重复研究,而此研究路径并不能使我们对作为制度构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结构"问题产生清晰的认识.因此,对"法律结构"的解析十分必要,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础研究,具体说来,其所勾勒出的路径图应当表现为"涉及的利益主体-利益主体享有的权利之定性-利益主体之间具体的法律关系"这样的架构.  相似文献   

17.
"良"法不仅是公平公正的,同时还必须是有效率的,具有经济效益是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对法律制度的基本要求。由此,法律的经济效益评估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便开始从学说设想演变为可行制度。作为从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引申出来的一项制度,它对于提高法律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经济效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我国对此项制度的引进和吸收更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立法对法律保留原则的规定,此原则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法律保留原则在我国立法中的不足及其对我国行政实践指导的有限.因此,有必要对法律保留的基本内涵有个充分而正确的认识,从而提出完善对策.  相似文献   

19.
曲笑飞 《法律科学》2013,31(1):30-38
法律的数字化是一个值得关注但至今尚未被充分关注的现象.法律与数字相结合的内在机理体现在两方面:现实存在的模糊性导致我们必须通过数字化的形式以达致认识的精确性,而现实存在的秩序性使得通过数字化的形式来表达法律成为可能;数字的格式化特征与法律所追求的客观性不谋而合,而法律所需要的可操作性恰可借助数字的工具功能得以满足.数字化是法律形式化的主要实现途径,数字赋予了法律以科学性、客观性及正当性,法律的数字化可有效地规范自由裁量权.法律对数字的过度依赖也容易导致实质上的不平等,且将会引发功利主义的泛滥.法律的工具理性需要数字化,而人性则是无法数字化的.法律的数字化只能是有限的、相对的.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一种立场和方法的法律文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认识、理解和运用"法律文化"可以有两种不同(但又相互联系)的角度,一是把法律文化作为一种立场和方法,二是把法律文化作为一种论域和对象.作为一种学术立场的法律文化,它要求我们将法律看作是人类自身的一种生活经验,意味着对所有法律的一种同情的理解,它代表着一种看待法律的合理的相对主义态度,它象征着一种对待法律的整体性考察和开放的心态.法律文化作为一种立场和方法,旨在把法律看作文化的一个部分并通过文化来进行解释,其特征表现为经验性、整体性和综合性.其缺陷则在于作为立场和方法的法律文化往往强调文化类型的划分,力图通过不同类型的比较以强调"差异最大化"或者寻求同一性,且更易于带上研究者价值判断甚至事实描述上的前见.要克服这些缺陷,关键在于如何确立"可比较性"的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