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联解体后 ,国内外很多企业家赴俄开拓新市场。由于转轨中的俄罗斯政局动荡 ,经济滑坡、法规不健全等原因 ,企业经营风险很大 ,为此绝大多数企业难以为继并先后离俄回国。中国华富公司却独辟蹊径闯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成为中国开拓俄罗斯建筑市场的一面旗帜。该公司成功的奥秘是根据俄国国情 ,审时度势 ,适时打好五张牌 :质量牌、信誉牌、经营牌、本土牌和远见牌  相似文献   

2.
中国在解决乌克兰危机问题上的立场和态度,是中国对外政策的一个成功表现,同时也是对中俄关系发展状态的一次成功诠释。整个危机期间,中国一贯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不偏袒任何一方,也恰恰是这一立场引起各方极大关注。尽管中国与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都发表了各自的官方声明,但不可否认,双方在一些问题上是存在共识的。其他金砖五国成员国都在不同程度上支持了俄罗斯的立场,坚定地站出来反对针对俄罗斯的制裁。  相似文献   

3.
2006年俄罗斯服装市场销售额达到了313亿美元,人均服装消费达到了219美元。俄罗斯服装市场潜力巨大。目前,中国与俄罗斯两国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如何利用中俄两国之间睦邻友好的有利政治环境,开拓俄罗斯市场,对我国服装企业来说,是一个重大课题。中俄两国在服装贸易领域存在很大的互补性,质优价廉的中国服装符合占大多数的俄中低收入消费者的需求。制定正确的营销战略,整合产业资源优势,成为中国服装企业开拓俄罗斯市场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4.
刘锋  朱显平 《东北亚论坛》2013,(5):55-63,128,129
俄罗斯不仅开发利用丰富的国内能源资源,而且十分重视开拓海外资源,积极推动和鼓励俄罗斯能源企业"走出去"。近年来,在国际能源市场价格回稳、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的形势下,俄罗斯能源企业加紧开拓海外资源市场,扩大国际影响力。其外向型能源发展战略日臻成熟。在国家的支持下,逐渐形成了以大型能源企业组成的俄罗斯能源海外扩展的骨干力量。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的能源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能源企业对海外经营进行了调整。后危机时代,国际市场的整合调整以及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为俄罗斯的"走出去"发展战略提供了新的机遇。俄罗斯的能源外向型发展战略中的国家作用将进一步强化,能源企业的海外扩展将增加新的内容。未来,中俄的能源合作不仅局限于两国之间,而且将涉及世界其他地区的资源领域。只有进一步加强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才能实现双赢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俄两国都进行了改革,但由于采取的方法不同,结果也不同。中国采取渐进式改革,俄罗斯采取了激进的改革,两种改革方式各有利弊。目前来看,中国的改革取得了成功,俄罗斯的改革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6.
俄罗斯是油气资源大国和生产与出口大国,近年来,俄罗斯油气产量和出口保持着平稳的增长势头,而中国具有巨大而稳定的消费市场,这是推进中俄油气合作的基础。俄罗斯的油气发展战略及其调整变化,充分体现了俄罗斯的能源安全和国家的整体利益。只有深入研究俄罗斯的油气发展战略与变化,适应俄罗斯战略安排与调整变化,结合中国的发展战略,做好动态规划,才能把中俄战略油气合作成功开展下去。  相似文献   

7.
了解俄罗斯法律对仲裁协议的要求,对于赴俄投资的中国企业维护自身利益至关重要。2013年俄罗斯联邦启动仲裁法律制度改革。2015年12月29日,俄罗斯颁布新的《俄罗斯联邦仲裁(仲裁审理)法》,并通过《俄罗斯联邦国际商事仲裁法》修正案。该法案旨在改革并完善俄国内仲裁制度,推动俄罗斯仲裁制度与世界接轨。然而,国际投资者甚至俄罗斯商企界人士对俄商事仲裁机构缺乏信任,建立俄罗斯国际仲裁中心迫在眉睫。在俄仲裁法律制度改革背景下,适度运用国际投资仲裁机制仍是中国企业解决涉俄投资争端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政治制度变迁与中国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的政治制度变迁有其特殊性,其当代的政治体制用“委任民主”、“可控民主”来界定有其合理性。目前,中国的转型是转型国家中成功的特例之一。虽然中国与俄罗斯在整体社会变迁的前提上具有同质性,但转型采取的路径不同,因而表现也有差异。中国应在汲取俄的教训及吸收自己阶段性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9.
中国与俄罗斯在经济结构上有很强的互补性,多年来双方通过劳务合作各自受益很多。目前两国形势发生变化,俄罗斯对移民政策进行大幅调整,而中国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劳务合作企业举步维艰,这些新变化对未来中俄劳务合作将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将根据俄罗斯国家历史档案馆、俄罗斯外交史料馆的史料和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外交文书等公文书馆的史料及先行研究的分析,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招募中国人契约劳工的组织化、他们的回国问题、以及中国和俄罗斯政府的有关契约劳工的政策加以阐述。关于一战期间俄罗斯企业招募中国契约劳工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