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生理想是人生哲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它是人的自身价值、人生的意义和目的的集中体现。人是在确定和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呈现自身的价值的。理想的状况和性质,对于人的成长极端重要。崇高的理想,是人生的航标和灯塔,始终照耀着人一生的前进道路。自古以来,人们十分崇敬和铭记那些为追求崇高理想和信念而奋斗不息,虽百折而不改初衷的人士,并把他们视为人生的楷模和民族的脊梁。那么,什么是崇高的理想?为什么要确立和坚持崇高的理想?怎样才能确立和坚持崇高的理想呢?一、为共产主义奋斗是人类最崇高的理想。在社会生活中,由于人们…  相似文献   

2.
我们党一向十分注重对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理想教育。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又决定把理想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这一决定,必将对我国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对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对党和人民的整个事业,产生特别深远的影响。当前,理论界对理想教育问题,纷纷进行探讨。我愿意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向同志们请教。一、坚持共产生义理想教育《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3.
<正>伴随着嫦娥三号顺利升空,太空探索再次成为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登陆月球、探测火星、研究小行星,乃至深空探索、太空旅行,这些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正在拉近人类与太空的距离。登陆月球迄今为止,全球共进行了129次月球探测活动,成功率仅51%。根据探月工程副总指挥  相似文献   

4.
一、网络化社会正在向我们走来 近十年来,信息技术的进步可以用“飞速”来比喻。信息的应用范围在迅速扩展,尤其是信息与通讯的结合,缩短了时间与空间、超越了国界与国别、改变着人类工作与生活的方式,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因此,当1993年美国总统克林顿提出信息高速公路(1nformation Superhighway)与国家信息基础建设(National lnformation lnfrastructure,简称NII)的构想之后,不仅得到美国人的热烈  相似文献   

5.
网络化生存与人伦价值生态的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盛聪 《探索》2004,(2):96-99
网络是当今时代最具现代性意义的科技力量 ,是体现现代人本质力量的新生存方式。网络化生存首先改变了中国传统宗法血缘关系基础上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与交往方式 ,从而解构了传统伦理精神栖身的物质根基。在新的生存方式基础上孕育的开放性、多元性、平等性与个体性的网络文化精神 ,消解了传统封闭性、一元性、等级性与整体性的伦理精神 ,构成了新伦理精神的基本价值内涵。网络化时代 ,人伦价值生态正悄然重构。  相似文献   

6.
网络化生存的恐怖组织及其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文昭 《探索》2008,(1):75-78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和国际反恐形势的变化,恐怖组织日益采用网络化生存.它们运用互联网进行联络、策划、训练和招募以维持和壮大组织,并且借助互联网宣传组织宗旨、制造心理恐怖、实施恐怖行动.当代恐怖组织的基本战略是无领袖抵抗和不对称攻击,互联网具备实施这种策略的特性,在不同程度上放大了这种策略的效果.如何理性看待并有效阻止网络恐怖主义,是信息化进程中的国际难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发生和自然环境的破坏,人类不得不开始进行反思。反思中产生了两种主要的生态伦理观,即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这两种观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一直处于争论状态。笔者认为,只有汲取二者的合理思想,使其达成一致,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后代人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  相似文献   

8.
网络时代人类生存的二重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胡伟希  田薇 《新视野》2001,(4):52-54
人类的生存总是处于某种二重性,如手段与目的、理想与现实、真实与虚拟、知识与智慧等种种同一又冲突的矛盾状态里。伴随着以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网络时代的到来,人类的生存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进入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生存状态的新世界。这一变革使得人类生存状态本身的二重性更加凸现出来,从而既为人类开辟了一个空前的天地,又将人类置于一种空前的生存悖论之中。一人类的生存是一种广义的交往实践活动,而交往必然是通过一定的手段来满足一定的目的。因此,人类为了更好地满足自身的目的需要,便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出了一系列越…  相似文献   

9.
<正>现阶段,网络已经成为影响人们思想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正确应用网络,利用网络开展积极、健康、正能量的思想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各单位应充分利用网络,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化建设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传播范围广大,有效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现阶段,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已经逐渐开始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普及,并且会成为日后生活和办公的重要方式。人们通过网络,随时随地浏览各种自己所需的信息,可以快捷、方便地了解各种国内政治新闻。而网络化建设,则有  相似文献   

10.
关于高校学生网络化组织动员方式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高校校园,建立在现代通讯技术和网络社团之上的各种虚拟组织正成为一种新的组织形态,由此伴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动员方式,以其传播迅速、动员隐蔽、难以控制的特性,使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与方式面临巨大挑战.有关部门对此要加强管理、引导和监控,发挥其积极作用,预防其消极作用,遏制其非法活动.  相似文献   

11.
食品安全事件因为涉及范围广、造成伤害深、社会影响大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在复杂性、多样性、风险性倍增的现代社会更是成为学界与实务界研究的热点。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治理机制存在利益博弈格局下的"分段监管"之困境,亟须从信任重塑与协调共生两个维度对其进行网络化治理机制设计。要通过个体利益让渡与公共利益建构、权威信息发布与信息不对称消除、伦理道德规范建设与公共道德体系重塑,重建各参与主体间的信任关系。要通过价值协同、信息共享、诱导及动员三个向度的协调机制设计,协调各方利益,提高治理实效。  相似文献   

12.
以生产工具的创新为标志的技术革命,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且也带来了人类生存方式的革命性变革。在当代,伴随着虚拟技术的出现,人的生存方式也呈现出“非现实性存在”的虚拟化特征,这不仅表现于在计算机网络中,人以数字化的方式出现,而且也表现于人的现实的角色及其关系在网络社会中发生虚拟变化,这预示了一种有别于现实生存的虚拟生存这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的确立。从本质上说,虚拟生存是对现实生存的虚拟性超越。  相似文献   

13.
任洁 《理论学刊》2004,2(10):40-43
全球化将各民族文化纳入了互相交流、碰撞的历史空间内 ,然而这种交流不是完全对等的 ,而主要是以西方强势文化的输出为主 ,此种文化扩张行为强化了非西方民族的文化意识 ,然而在关于现代化与西方化、普世化与西方化、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之关系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本文试图对此加以澄清和反思 ,以期使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正确的文化心态 ,促进人类文化的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4.
保护开发建设"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战略,是哈尔滨"北越"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在国际上独具特色的城市中央湿地资源优势发展湿地旅游是当前哈尔滨提升城市核心价值,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的关键一环和重要抓手。为了实现把哈尔滨建设成为世界级湿地旅游之都,当前城市发展中首要的任务是努力确立"三个观念",尽快实现"三个转变"。哈尔滨迈向世界级湿地旅游之都的路线图是:城市特色资源开发→旅游产业升级→相关产业跟进→城市增值→城市特色重塑。  相似文献   

15.
《探索》2017,(5)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1))中指出:"我们党是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指导的党……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在理论上不断拓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事实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领导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标志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当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谈到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时,揭示了创造新的概念和术语在理论创新中的关键作用,他讲道:"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资本论〉英文版序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善于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引导国际学术界展开研究和讨论。"(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这个论断阐明了创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性工作和关键性环节。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理论创新成果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标识性概念,构成了新的理论体系的逻辑枢纽,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和把握。为此,我们组织了几位同志就这些标识性概念的内涵、价值特别是它们的建构方法进行了研讨,现将这一组成果奉献出来,以期推进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6.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约翰·贝拉米·福斯特在<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一书中从生态学角度,对资本主义进行深刻的批判.他在书中对生态危机根源的分析和对人类走出这一生存困境所提出的建议有着独到的睿见,富有启迪意义.文章意在对<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一书的主要观点进行介绍并作出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7.
十八世纪中叶英国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和经济学家大卫&#183;休谟(David Hume)作过一个关于人类的简短论断:“一切人类努力的伟大目标在于获得幸福。”的确,人类有史以来,无论生命个体还是生命群体,所有劳碌奔忙的底蕴,似乎都难以离开“幸福”两字。这也是人之为人——以有自觉的理性意识,不断寻觅生存优化——区别于其他生命的特质之一。谁叫我们是人类呢?不追求幸福,人活着干什么?  相似文献   

18.
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立足于我国的特殊国情逐渐探索和发展起来的中国式现代化。其内涵是实现社会与自然界永续发展,保护自然财富和创造经济财富,体现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现代化道路。它遵循“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思维模式,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发展理念,遵循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生态化与现代化的统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推动自然资本大量增值的绿色发展是展现中国形象的发力点,合理调控自然与人的现代化相结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力保障。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过程中,继续丰富其科学内涵与实践路径。探讨其生态内涵、生态遵循和生态意义,彰显中国式现代化的新时代特点,明确生态化与现代化相统一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由于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和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导致自然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人类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生存与发展问题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一问题,不能只靠科技手段和经济手段,还必须进行化和价值观的调适,摈弃天人对立的观念,选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以实践活动为"人的存在"本性,考察人类命运的自我否定、自我超越的历史发展过程是马克思直面人类命运的历史视野,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层面的思考:与人类命运攸关的三重关系——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论析,揭示了人类命运发展的规律,为人类找到了主宰自身命运的唯物史观视野;在"虚假共同体"的真实存在中构想了"真实共同体"——自由人联合体,预测了人类命运的归宿;确立"人类主体"思维方式明晰了唯物史观原则,亦为新时代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