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中央文献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守护和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重庆近现代文化精髓研究》。这部著作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庆近现代文化精髓研究—从红岩精神到三峡移民精神》的最终成果,其中专章阐述了《歌乐山英烈精神》。这是我国学术界第一次提出“歌乐山英烈精神”的概念并作出理论概括。这部著作由王进、高宝柱主编。1996年,王进同志第一个对“红岩精神”作出了理论概括,备受社会及学界瞩目。在概括“红岩精神”理论内涵12年后,他为什么要在书中专章阐述“歌乐山英烈精神”?本刊特发此稿,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党课》2010,(5):35-35
误区一:让“大众化”停留在“通俗化”阶段。 1938年9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和任务。他指出,中国共产党人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相似文献   

3.
中共“一大”曾拟定并通过了一个大会的“宣言”,这篇“宣言”在“一大”会议结束后因某种原因没有发表,现已俟先,成为一个永久的遗憾。现在,我们试根据有限的文献及“一大”代表们的若干回忆材料,对“一大”的“宣言”略作分析。一、中共“一大”曾通过一份“宜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这份“一大”结束后不久形成的文献中记载道:“主席张同志在第一次会议上说明了这次代表大会的意义。大会必须制定纲领和实际工作计划。”①这里所说的“纲领”指的就是“宣言”。陈公博于1924年所作硕士论文《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中也提出…  相似文献   

4.
传统与变革问题是当今思想理论界的热门话题。收入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传统与变革丛书》中,由林毓生著、穆善培泽的《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一书,从思想史的角度,对这个问题作了涉猎。据编者所称,二十世纪中国思想史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这  相似文献   

5.
田田叶 《世纪桥》2012,(11):28-29
林则徐是我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晚清统治岌岌可危、国家民族面临重大生存危机之时,在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下,林则徐开始以不同于以往的视角看待西方世界,开始思考有效的救国救民方略。他关注现实,注重实效,尝试了解西方、学习西方、变通自己,开始了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的步伐。这些行为有着明确的目的性和功利性,即壮大自己而“制夷”,在“制夷”中得以振兴富强。但是,近代经世致用思想是中国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等传统思想的内在发展,作为统治阶级,作为君主专制统治的维护者,林则徐的思想又不可避免处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框架中,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也有着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1935年,瞿秋白在福建就义,年仅36岁。他在短短的一生中创下中共党史上的6个“第一”。一、中国报道十月革命后苏俄实况的第一人。1920年,21岁的瞿秋白前往苏俄进行考察和学习,他写了大量文章,寄回国内发表。二、中国描写列宁风采的第一人。1921年6月,他在《赤都心史》中对列宁的发言和神态作了详尽的描写。三、中国完整译配《国际歌》词曲的第一人。四、歌颂中国工农革命的第一首歌曲——《赤潮歌》的作者。五、1925年6月,中共党史上第一张日报——《热血日报》的创办者。六、系统地向中国读者介绍马列主义文学艺术理论的第一人。瞿…  相似文献   

7.
钱穆(1895~1990)字宾四,江苏无锡人,自学成才,是著名的史学家、教育家、文化学家。30年代后在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成都华西大学、云南大学、无锡江南大学等处任教。1950年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并主持院务。1967年到台湾定居。他的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国学概论》《国史大纲》《中国历史精神》《中国政治之得失》《中国思想史》《宋明理学概论》《中国通义》《文化学大纲》《朱子新学案》《中国现代学术论衡》《世界局势与中国文化》等。钱穆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甚深,素有"国学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的观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表面看来,儒道两家是互斥,实则在最高境界上是彼此相通的。“天人合一”就是儒道两家共同追求的至境。它所蕴含的非对象性的本体澄明之境,消解了以主体自我中心化为轴心的主客二元分离的框架,从而避免了戡天役物的价值取向和知识论传统。当代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危机,在很大程度上乃是工业化及其所蕴含的“天人对立”文化理念的产物。因此,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摆脱环境困境,加强环境保护,将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9.
五六十年代,国共两党隔海军事对峙,打打停停,美国也频频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使局势变得更加复杂。此时期,两国(中国、美国)三方(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和美国)围绕台湾问题先后进行了三次惊心动魄的军事斗争,史学界通常称之为三次“台海危机”。今天回过头来对其反思,我们深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维护一个中国的良苦用心,惊叹他们军事斗争艺术的高超。第一次“台海危机”解放台湾,本是解放战争题中应有之义,中国共产党也为此作了大量的准备。但后来由于朝鲜战争爆发,蒋介石捞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  相似文献   

10.
邹辉 《当代党员》2010,(11):26-28
流行文化充斥坊间,传统地方戏剧日渐式微。危机之下,川剧《金子》却声势日隆,大放光彩。14年来,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金子》趟出一条怎样的新路,又是如何“闪光”的?  相似文献   

11.
王桧林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在我国高校历史系所用教材中,是影响颇著的一种,笔者有幸拜读,现就书中所疑求教于王先生。 在对《新人口论》的错误批判(下册第161~163页)一部分中,作者先引述了马寅初1957年7月5日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新人口论》的主要观点,并给予高度评价。然后引用了毛泽东 1958年 6月 1日发表于《红旗》第一期的《介绍一个合作社》的两段话:“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除了别的特点之外,中国六亿人…  相似文献   

12.
邓研华 《唯实》2011,(7):25-29
中国崛起的历史文明基础在于其作为文明国家的经历。中国崛起的形式是一个实现了五千年文明与现代国家重叠的“文明型国家”的崛起。然而,近现代以来传统文化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虽然实现了文化的醒悟和经济的崛起,但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仍然是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用传统文化来重建我们价值观的根基。传统文化是伟大的中...  相似文献   

13.
时下流行一个词儿,这就是“潇洒”。常听有些人说:“人要活得潇洒点,别太和自已过不去。”究竟何为潇洒?笔者查《辞源》、《辞海》等,“潇洒”一词,大体上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清高脱俗。如李白《王右军》:“右军本清真,潇洒在风尘”,杜甫《饮中八仙歌》:“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二是指舒畅、轻快。如白居易《兰若寓居》:“行上辄自由,甚觉身潇洒”。这是古人对“潇洒”的理解。对现代人来说,“潇洒”这个词儿的含义就更广泛、更丰富了,它除了被用来形容人们的神情举止、生活状态(《辞海》解释:洒脱,毫无拘束)…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思想 ,构成了中国传统法文化的主题 ,这一主题的具体表现就是儒家传统“德治”思想。一儒家传统“德治”思想 ,是儒家法律思想最高原则的体现。儒家所强调的“德治” ,其基本含义是“以德治理” ;其根本出发点是对人的尊重 ,对人性的信赖 ;其基本用心是力图以每个人的内在道德融合彼此间的关系 ,实现人伦社会的和谐 ,从而达到国家的治理和稳定。儒家一向重视人伦关系的和谐 ,崇尚人伦和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在《论语》中 ,孔子反复讲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种人伦关系 ,要求做到“臣…  相似文献   

15.
刘洪在6月22日的《新华每日电讯》上撰文指出:曾几何时,“中国威胁论”在一些国家大行其道。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威胁论”略有平息,“中国独秀论”却又露苗头。在一些西方人士看来,中国是最大新兴经济体,经济发展“一枝独秀”,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应该承担起“更多重任”甚至“拯救世界”。客观看,中国国力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已今非昔比,外界也已认识到,  相似文献   

16.
国家体育场“鸟巢”外观是纯粹的钢结构,各个结构元素之间相互支撑,汇聚成网格状——就如同一个由树枝编织成的“鸟巢”,其设计充满现代感,空间效果新颖激进,但又简洁古朴,极具中国特色。“鸟巢”的中方总设计师李兴钢说,最初创意来自中国瓷器上的冰纹,以及中国传统的格子窗棂。赫尔佐格与德梅隆这两位世界知名的建筑大师,在最后的设计方向上,选择了融入神秘莫测又引人入胜的中国文化元素的“鸟巢”。“我们这个创作团队有着对一个共同目标的认知,那就是共同创造出一个既具有当代气息、又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的作品”。  相似文献   

17.
《反对本本主义》是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重要著作。1930年5月.毛泽东在江西寻乌调查后,起草了《调查工作》一文。毛泽东在文章中指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调查就是解决问题”等观点。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同年6月上旬,毛泽东带着初稿来到上杭,交由闽西特委翻印出版。可是,在第五次反“围剿”中,《调查工作》小册子意外散失。  相似文献   

18.
五四运动的发生有其历史文化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面临道德危机、信仰危机和政治秩序危机的必然结果.五四运动反对儒家中维护封建统治的“三纲”封建伦理,而“全盘西化”只不过是一种策略选择.在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我们要反对保守主义和全盘西化两种倾向,坚持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文革”风暴,破“四旧”运动兴起 1966年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陈伯达炮制的《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彻底破除几千年来一切剥削阶级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  相似文献   

20.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此话一出,热捧宋朝之风骤起。美国人罗兹·墨菲在他所著的《亚洲史》中也说,宋朝是“中国的黄金时代”,是中国“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他们这些话,诱发了国内不少人的民族虚荣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