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且源于中华文明内生性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产物。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了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集中展现中华文明的内在特质,是中华文明经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后的文明迭代和文明延续。中华文明赋予了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其突出表现为:连续性是中国式现代化自主建构的重要根源,创新性是中国式现代化返本开新的内在动力,统一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建构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支撑,包容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兼收并蓄的基本遵循,和平性是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崛起的文化根因。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相互联系、内在统一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精神滋养,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念,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一系列制度、措施等是中华文明特有的禀赋,保护着中华民族。自然、政治、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促进了中华文明及其特有禀赋的形成,塑造了文明的凝聚力。历史上的德治理念、科举制度等有利于保证社会的公平和阶层流动性,赋予社会以活力。客观认识和传承好中华文明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昌盛的文明国家。文明国家是中华国家范式的本体性表达和精准性描绘。中华文明国家强调,中华国家乃是国家形态、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同构。国家形态是中华文明国家的政治外壳,它为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提供遮风避雨的防护。中华民族是中华文明国家的结构性肉身,它是支撑中华国家和建构中华文明的主体。中华文明则是中华文明国家的精神底蕴,它为中华国家提供安身立命的价值体系,并定义中华民族。正是中华文明的浸润,中华文明国家才形成人民立场的伦理底蕴、刚健有为的精神品格、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与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全面深刻地阐述了中华文明所具有的五个突出特性,并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任务。因此,深刻学习和领会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对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对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推进中华文明发展进步以及在复杂思潮中保持文化定力具有重要意义。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华文明,不断创新对外文化交流机制,推进新时代的文化创新,继而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6.
<正>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如何认识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如何实现二者更好地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演进、特性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念兹在兹,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湖北时指出,荆楚文化是悠久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地位举足轻重。7月12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表示,历史上的湖北,曾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近代以来的湖北,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的重要先行者。新时代的湖北,正在打造成中部地区发展的新高地。湖北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丰厚。从炎帝神农"勤廉仁简"到孝廉文化,从三国文化故乡到红安、大悟两个著名的将军县,无数优秀传统文化和先进事迹,唱响文化自信,感染着一代代中国人。如何打造新时代湖北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  相似文献   

8.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华文明是世界文明史上唯一的连续性文明,五千年的连续发展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历史学家认为,中华文明具有如此长久的连续性,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必有一伟大的力量寓于其中。这个力量就是我们的中华优秀文化和它所滋  相似文献   

9.
传统上认为,中华文明的摇篮是黄河流域,但实际上,长江流域的文化要早于黄河流域,并且可能比黄河流域更早出现国家这一组织形式。南方地区的汉人传统上被认为是北方移民的后裔,但当地居民的主流很可能是世代居住此地的古代民族后裔。由于北方遭受多次异族入侵,长江流域成为了保存中华文明的重要基地,并在宋代全面超越黄河流域,迄今仍支撑着中华文明的半壁江山。  相似文献   

10.
<正>文化关乎国本,文明关乎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首次归纳提出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1]。这不仅是对五千年中华文明本真与独特所作出的重大结论,而且科学概括了中华文明的魅力与伟大。立足百年变局、放眼战略全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把握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对于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自觉赓续中华文明、  相似文献   

11.
《传承》2009,(17):1-1
辽阔的中国西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炎黄二帝到周秦汉唐,中华民族以黄河中上游地区为核心生息繁衍、耕作发展,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中华文明,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只是到了近代,由于受自然、历史、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沿海与内地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严重制约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徐燕玲 《世纪行》2012,(1):28-28
湖北是文化大省,荆楚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丰厚,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楚文化的发祥地、三国文化的重要发生地、红色文化的富集地和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发源地。  相似文献   

13.
李虎群 《人民论坛》2022,(6):117-119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论述,指引我们看清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文明史意义,现代性地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根”和“魂”,为新时代认识和把握中华文明的根本精神指明了方向。一是中华文明的生命观和历史追求;二是中华文明的学习精神和融合能力;三是中华文明的义勇精神和群体力量。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下准确领会中华文明的“根”和“魂”,才能真切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对于中华文明以及世界文明的伟大意义,并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相似文献   

14.
车文明 《前进》2023,(12):11-12
<正>文化关乎国本,文明关乎国运。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首次归纳提出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不仅是对五千年中华文明特征与本质进行的高度概括,做出的重大论断,更是从理论上展示了中华文明的魅力与实力。五大特性排在首位的是突出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15.
郭姓源头在陕县曹卫东,郑国芳陕县,古称陕州,亦称弘农或宏农,地处黄7小1’游,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繁衍生息在陕县地域的先民们,为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杰出的贡献;同时,得天独厚的历史因素和地理条件,使陕县这块神州沃土,成为一些名门望族、重要...  相似文献   

16.
开阔视野     
《当代广西》2012,(15):59
中华五千年文明并非虚言中华文明到底有没有五千年的历史?近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10年取得的初步成果公布,对这一问题作出了回答。"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是由多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和大学的数百位学者参加的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初步构建了中华文明演进的总体脉络和时空框架。探源工程初步结果表明,距今6000年前,在中原、长江中下  相似文献   

17.
中式服装是中华文明富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显性表达,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通过传统服饰的载体激活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民族记忆和创新活力,对于构建新时期中华文明认同感、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意义重大。因此,无论从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还是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角度,推进中式服装的发展,尤其是倡导在重大礼仪场合穿着中式服装是当前重要的时代命题。  相似文献   

18.
决策者说     
《今日浙江》2006,(22):4-5
和谐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价值观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11月17日在河内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重要演讲时说,中国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19.
正开栏语:山西是一个神奇出彩的地方。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千百年来,上自帝尧,下迄明清,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进程中,积淀了极其丰厚且别具特色的区域历史文化,留下了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山西历史文化对中华民族形成和中华文明发展的独特贡献,是由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其开创性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一大批熠熠有声的历史人物的重要活动及其  相似文献   

20.
苏华清 《当代广西》2010,(18):54-55
中国传统史学多认为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华夏,是中华文明肇源所在。60多年来的考古发掘和学术研究已充分证明,如今的长江流域、东南沿海和东北、西北、西南,以及华南等少数民族地区,无可置疑地证明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也展现了中华文明源头的区域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