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文章以抽样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对东南沿海县城中等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的消费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东南沿海县域中等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之间的家庭生活总支出存在差异,且中等收入阶层家庭生活总支出的差异比低收入阶层显著.同时,中等收入阶层与低收入阶层之间的家庭生活分项支出也存在差异,且中等收入阶层的享受性消费支出大于低收入阶层.研究还发现,中等收入阶层越来越关注消费场所、产品品质以及品牌,消费选择日趋理性与成熟,以及新的消费观念正在逐步取代传统的消费现念.  相似文献   

2.
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不仅是增加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更重要的是培育社会中坚力量,促进社会稳定发展。要深入研究中等收入群体,首先必须厘清其概念界定和划分标准。文章详细梳理传统社会分层理论、当代西方社会学家对中产阶层的界定以及国内社会学界和经济学界对中等收入群体的界定与测度,以期梳理出一个具有一定可比性的测量中等收入群体比重的方法,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这一目标提供基础性研究。  相似文献   

3.
胡放之  殷恰 《求实》2008,(3):43-45
收入流动性本质上反映了一个较长时期内收入差距的变动与公平问题,因而,它比单纯的静态的收入差距更能体现我国居民实际的收入状况,更能反映我国社会各阶层机会公平与否.从相关材料与数据来看,由于体制性的因素、行业垄断以及由此带来的机会不均等,都导致我国收入流动性呈现下降的趋势.要解决收入流动性不足问题,必须从保障教育公平、消除行业垄断和劳动力流动障碍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收入差距的持续扩大,不仅影响人们对改革开放政策的认同,而且为社会稳定埋下严重隐患。有效缩小收入差距,一要统筹兼顾,促进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要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最终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差距;三要发挥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调节功能;四要积极扩大劳动就业;五要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为低收入阶层向上流动创造根本条件;六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收入分配差距大小与"美国梦"的内在逻辑关系发现,收入分配差距小的时期正是下层群体收入水平提高、中产阶级兴起、"美国梦"实现的时期;反之,收入分配差距大的时期正是下层群体生活水平下降、中产阶级衰落、"美国梦"破灭的时期。这一发展逻辑对于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意义。其认知和实践价值在于,必须注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以应对"中等收入陷阱"挑战,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增强社会流动性,扶持中等收入家庭以逐步形成橄榄型分配格局。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农户家庭整体的视角,通过农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理论分析,提出农业人力资本类型、数量和形成对农户家庭职业农民化水平的多重影响效应,以成都市346户农户家庭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农户家庭职业农民化水平并不是完全性正向作用,农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类型和数量效应的正向作用相对显著,形成效应不显著;家庭农业收入比对农户家庭职业农民化水平呈现正向作用;成都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县域上未呈现出区域性特点。  相似文献   

7.
2006年北京市流动人口家庭户调查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流动人口家庭入户调查,该研究利用第一手资料,概述了北京市流动人口家庭户的突出特征,居京时间趋长、“举家迁移”发展快、京内流动频率低、就业生活较稳定、移民特征日益凸显;在职业分布上向传统服务业、产业链低端领域集中;整体消费水平低、住房简陋、积累比例较高、与家乡保持一定联系;非农户籍流动人口在受教育程度、就业能力、职业层次上显示出较强的竞争优势;在迁移倾向上流动人口表现出较强烈的留居北京的愿望。报告认为,庞大规模的流动人口“不流动”,已形成事实上的城市移民,这成为和谐社会建设、城市社会管理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必须加强城市移民的社会政策改革。  相似文献   

8.
金昱彤 《探索》2022,(3):143-153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农村将成为社会工作有效展示专业功能、服务社会的重要场域,但大规模社会流动造成农村家庭“一家三地”分离的现实,导致社会工作在农村实践中面临诸多困境,以家为核心开展整合性社会工作服务,应该成为农村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发展的重要取向。推动以家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工作,一要确立家作为社会工作服务的核心位置,实现社会工作服务的方法整合;二要区别多样化家庭中抚养/赡养者的复杂关系,发展差异性的家庭社会工作实务;三要以家庭为单元构建社会保育机制,拓展家庭外部支持,实现家庭向外的公共性拓展;四要围绕家庭建设进行相关政策的整合,制定和完善以现代家庭为核心的政策体系。以家为核心的农村社会工作脉络既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与流动性社会的回应,也是中国社会工作对于全球社会工作的有益贡献。  相似文献   

9.
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向消费主导型转变。从中产阶层的职业、教育、住房、收入来源、消费等社会学特征出发,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及居民消费的政策,应稳定雇员化就业并促进自雇化就业,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并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提高低收入群体的工薪收入并降低对中高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补贴并减少居住隔离以加强各阶层之间的消费联系,降低交通通信消费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消费的成本进而促进低收入群体向中等消费水平升级。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收入不平等现象凸现,一个显著特征是代际收入流动性滞缓即代际收入传递。代际收入传递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阶层固化的一种显著表现,也是阻碍社会公平的重要制约因素,深入分析和研究代际收入传递形成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文献视角,对代际流动性测算和代际收入传导机制两个方面进行全面梳理,并基于传导机制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和财富资本等三个方面提出促进代际收入流动性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何宏志 《求实》2000,(10):45-46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普遍出现了农户兼业现象。近年来,兼业农户日益增多,兼业收入在农户家庭总收人中的比重不断上升。面对现实,客观地分析兼业现象的正负效应,对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2.
文章利用2012年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全国调查数据,探讨了社会经济地位、主观获得感对阶层认同的影响。研究发现,宏观结构性因素对阶层认同有显著影响,既扩大了城乡居民阶层认同和阶层认同向上流动几率的差异,也加剧了二元分割结构下居民阶层认同的分化。社会经济地位对居民阶层认同影响显著,个体拥有党员身份、较高教育程度、较高个人收入、房产等因素,对提高其阶层认同有正向作用。主观获得感也对阶层认同影响显著,即改革获益程度、生活改善程度和自致成功性评价越高,居民的阶层认同也越高,且阶层认同向上流动的几率也越大。  相似文献   

13.
从社会流动看失业与再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桂荣 《探索》2001,(4):86-88
失业的社会流动属性在于无流动性、下向流动性和被迫性.失业的社会流动阻滞在于社会流动的规模不大、制度约束性太强和支持不足.再就业的社会流动属性在于上向流动性和主动性.因此,要构建合理的再就业社会流动机制,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尽快推进制度改革,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尽快建立劳动力自由流动机制,切实加强社会流动的宏观管理.  相似文献   

14.
社会学家认为,社会建设的核心任务是调整社会结构,而阶层结构是社会结构的重要内容,合理的社会结构应是中等收入阶层占主体的菱形或橄榄型的社会结构。通过对上述理论的演绎推理,笔者提出社会建设和中等收入阶层培育两者之间存在着如下的逻辑关系,即中等收入阶层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中等收入阶层培育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社会建设是培育中等收入阶层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对社会建设与中等收入阶层培育之间逻辑关系的探讨,不仅有助于加深人们对社会建设的认识,还对我国要开展的中等收入阶层培育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带来巨大的资源配置效应,但是这种经济增长效应在城乡间是如何分割的,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文章对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既有研究进行了述评,对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同时扩大的悖论进行了解读,并提出了加快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前关于中等收入者的界定众说纷纭,比较有代表性的大致有三种: 其一是"定性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中等收入者是以从事脑力劳动力为主,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也包括拥有少量私人资本,具有谋取一分较高收入、较好条件的职业就业能力,以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对象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具有公民意识和社会地位的群体.这其中包括了收入、教育、职业等综合指标.  相似文献   

17.
"蚁族"群体向上流动困难重重主要是由于高等教育社会分层功能减弱、社会阶层良性流动机制的缺失和"蚁族"主观抉择的盲目性三方面因素造成。化解"蚁族"向上流动的困境依赖宏观层面健全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制度保障,中观层面丰富"蚁族"向上流动的社会资源,微观层面增强"蚁族"个人向上流动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社会转型期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评判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学者对中等收入阶层的评判标准存在争议,或者缺少具体的量化标准,或者给出的评判标准模糊不清,这不利于我们了解和研究正在形成和发展壮大中的中等收入阶层。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确定评判我国中等收入阶层的主要标准,目的是为了明确确定中等收入阶层并对该群体的作用和发展前景进行规范研究。  相似文献   

19.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普遍出现了农户兼业现象。近年来 ,兼业农户日益增多 ,兼业收入在农户家庭总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面对现实 ,客观地分析兼业现象的正负效应 ,对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非常必要。一、农户兼业日益增多的主要原因农户兼业行为是相对于农户全业经营行为或农户专业经营行为而言的。农村改革前 ,兼业农户主要是一些吃农业口粮、在当地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工匠 ,人数极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多 ,兼业农户也日益增多。有的兼业户是部分家庭成员从事农业 ,另一部分成员从事非农业 ;也有…  相似文献   

20.
发展中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分析和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中国家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顺利进入高收入社会,需要从确立基本经济制度、选择发展战略、调节收入分配、调整宏观政策、完善体制机制等五个方面入手.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最大风险来自于贫富分化带来的社会矛盾,避免落入陷阱的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改革、实现科学发展,长期着力点是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和参与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