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一 《求实》2012,(Z2)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随着改革的开展而凸显出来,成为关系到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生活自主化进程的重要问题.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讲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国历史上追求的是一种"强政府弱社会"的政治社会结构模式,即无限政府.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不断探索政治体制改革之路,且获益不浅.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社会生活的日益复杂化,有限政府理论对我国的政治制度改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卢中原 《前线》2014,(2):9-12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在广度和深度上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是前提,它与在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理念和新举措上也必然存在逻辑一致性。  相似文献   

3.
当前在我国改革发展中实现"两个转变",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中,面临着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即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应处于何种位置,发挥何种作用。虽然经过19年的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被突破,农村改革、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和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形成。但是作为经济体制改革中起重要作用的政府,其职能转换相对滞后,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矛盾焦点,可以说加快政府职能的调整和转换已经成为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关键所在和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4.
市场取向与卫生事业改革陈兆轩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经济模式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突破,也为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我们要主动适应社会主...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作出安排部署,开启了我国改革新征程。在步入新征程之际,有必要回头看看已经走过的35年改革之路,需要对历史上已经取得的改革成效作出客观评估,以利于走好今后的改革之路。35年来的中国改革,在各个领域呈现出不同的场景:与改革之前相比,"大不一样"的是经济体制改革,"不大一样"的是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一样不大"的是政治权力配置模式改革,"不一样大"的是失衡型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之关系。  相似文献   

6.
李森 《发展论坛》2003,(11):37-39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实质就是政府把那些本来属于市场的配置社会经济资源的“权力”交还给市场,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因此,深化市场化改革,关键是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合理界定政府的经济职能,使政府在制度转型、体制创新和促进经济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体制的逐步完善,从一些经济领域中逐步退出来,而集中履行其核心职能。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与我国政府职能的转变转变政府职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定位…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原有的投资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模式,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格局。但是,现行的投资体制还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企业的投资决策权没有完全落实,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投资宏观调控和监管的有效性需要增强。为进一步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国务院近日颁布实施了《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相似文献   

8.
我国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市场化改革不到位与市场化改革过度并存,政府职能错位、缺位与越位并存,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进程。因此,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的功能作用,必须在关键领域深化市场化改革,在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实现政府职能回归.同时相应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9.
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党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漫长过程:从改革之初反思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提出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到十二大提出"以计划为主、市场为辅",到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十三大提出建立"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到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到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中的精辟阐述,到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之后又经过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等几次重要会议的积累,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实现突破,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认真总结这一认识历程,可以得出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中国思想解放与体制转型具有显明的特点,即尊重中国现行政治经济体制转轨的历史连续性,在这一原则基础上走小步、走稳步、不停步,稳健地推进中国式渐进改革之路,并在理论脉落上体现出四条主线:思想解放的路径:由革命转向渐进改革;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双轨经济-法治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思想解放参与主体范畴扩大化:上与下的互动。  相似文献   

11.
陈云对新中国经济体制的确立、完善和改革有着理论与实践上的双重贡献。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过程中,陈云主张在保持国有经济统治地位和坚持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引入某些市场经济因素,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简称"主补"体制模式)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模式构想,为以后经济体制改革理论的探索提供了方法论启示;在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陈云通过总结经验教训,从《计划与市场问题提纲》中计划与市场之间"主要"和"从属"关系的论述,渐渐发展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规范提法,成为党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指导方针,也为后来逐步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作了重要的历史铺垫;此后,陈云又提出了"鸟笼经济"思想,针对改革开放后出现的摆脱国家计划的倾向,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作了进一步思考,对于经济生活的健康运行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都有着长久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明显的进展,财税与经济发展状态及改革进程的相关度日益提高,财税分配体制中的责、权、利对称性也日益强化。在财税的支持下,政府的职能得到了全面履行;在金融领域,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逐步增强,商业银行的行为、金融市场的运行、金融产品价格的决定也逐步走向市场化。从总体上看,财税金融体制的改革越来越适应经济体制改革步伐和经济开放进程的推进程度,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我们党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坚持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到"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由"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由"公有制基础上的商品经济"到"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进而由"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四次飞跃。  相似文献   

14.
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一体化是中国改革方向,是经济区更高境界的一体化,最终实现全国"一卡通",从而使结束"单位人"的中国人成为"社会人",为人的全国自由流动提供基础条件。区域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一体化最终是人的一体化,即人的自由发展。成都经济区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还没有一体化,已有合作更多在经济和社会管理领域,其一体化需要从上到下国家总体设计,政府财力支持。经济区各城市当前的任务是树立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一体化意识,使合作深入到"人"本,在财力许可条件下,建设好兼容平台,与国家、省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网络平台的端口对接。  相似文献   

15.
"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是我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政府自身改革的重要抓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和激发社会活力。明确政府在市场、社会中的公共属性地位,既包括政府向社会与市场放权,也包括上级政府向下级政府放权,对现行的社会利益关系的重构和调整,是一项非常复杂和系统的改革,也是克服各种阻力和干扰的过程。在这一重大过程中,取得了十分重要的成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政府规制改革与建基于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西方规制不同,是伴随着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逐渐建立并发展完善的。本文通过对我国政府规制改革的基本路径以及效果分析,总结分析出我国下一步规制改革的趋势依然是放松计划规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规制制度。  相似文献   

17.
医疗保障切不可“市场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医疗卫生领域中的“市场化”导向已经渗入到医疗保障中,使近20年的医疗保障改革也打上了“市场化”的烙印。笔者以为,赞同医疗保障政策“市场化”取向的人混淆了“市场化”与一般地“引入市场机制”的区别。医疗保障的“市场化”取向强调市场机制在这一分配领域的绝对主导作用以及对利益的追逐,而这恰恰是与医疗保障领域的福利性质相矛盾的。美国医疗保障市场化引致的不良结果足以告诫我们医疗保障走市场化之路在中国是行不通的。美国是发达国家中惟一没有面向在职劳动者社会医疗保险的国家,在职员工主要依靠私人医疗保险获取医疗保障,…  相似文献   

18.
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分析与度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广奇 《求实》2000,(10):35-37
中国经济改革的过程是不断市场化的过程,市场化改革实际上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制度变迁过程。经过20余年的改革历程,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已达到令人欣慰的水平,成就是巨大的,但市场发育不均衡,与成熟的市场经济目标模式还有不少距离。本文在揭示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实质基础上,对市场化程度作了计量分析,并提出了今后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多年间,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由倍受赞誉沦落为卫生负担不公平国家之列。究其根源在于1997~2009年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缺乏科学合理的价值取向,陷入迷信"经济增长"、"市场化"与"商业化"的认识误区,从而导致政府责任缺失、医疗卫生体制公益性不足、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公、医疗卫生保障体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出现。应当认识到医疗卫生事业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坚持医疗卫生事业"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价值理念与价值基础以及"公正性、合理性和公益性"的伦理原则,以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完善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巨大成就、创造奇迹的根本原因。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应全面推进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市场化改革。这种市场化改革逻辑地包含着社会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改革成就,克服现存的缺陷,必须全力推进以法治的现代的市场化为目标的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发展以民主政治为目标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进行以全面提升人的整体素质为目标的社会体制改革。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性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