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社会信心是群体意识和社会发展的晴雨表。文章通过即期相对幸福感、预期个人发展信心和预期环境发展信心三个维度,聚焦城市白领新移民,尝试进行社会信心评估。测量结果显示,该群体社会信心呈现整体偏低态势。白领新移民面临的生活压力显著影响社会信心的建立,其中结构性压力的影响明显高于个体性压力,白领新移民的社会适应状况在生活压力对社会信心的影响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缓冲作用。进一步分析显示,结构性因素是影响白领新移民社会信心发展态势的主因。同时,白领新移民具有文化适应滞后的群体性特征,他们心态上强烈的社会意识倾向亟需重视。  相似文献   

2.
自20世纪80年代起,新疆启动了以牧民定居为主的生态移民工程。随着"游牧—定居—城镇化"生活的变化,生态移民社会发生着巨大变迁。论文从生态移民社会变迁的视角,研究分析了生态移民对新环境嵌入的难易程度、存在的风险,以及加快移民嵌入的思路对策。  相似文献   

3.
文章在朱宇和林李月研究的基础上,基于东南沿海苏州、温州、泉州与东莞四地2250名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数据,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流迁决策的多元分化以及多元流迁模式下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差异性特征展开分析。文章有如下发现:其一,与不少学者和社会大众对新生代农民工"定居城市愿望强烈"的"刻板印象"不同,在流入地城市定居并非是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共同选择;其二,户籍制度本身并不是造成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在苏州、温州、泉州与东莞四地定居意愿偏低的主要原因;其三,基于流迁模式多元化的事实,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内部已经分化出"定居型"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型"新生代农民工与"循环型"新生代农民工三个亚群体;其四,"短工化"是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落户意愿低的重要原因;其五,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人口学特征、社会经济特征与其流迁意愿之间存在高度关联性。  相似文献   

4.
语言同化在城市新移民的社会融入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语言同化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人际关系网络及社会空间。在语言的外显功能即语言对新移民城市融入的影响上,普通话和迁入地方言作为强势语言对新移民的政治融入、身份认同、文化融合、职业适应有着显著的促进功能,但新移民的母系方言也面临着异质化、弱化问题,不利于多元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其发展态势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5.
随着台湾移民社会逐渐由定居社会转化,移民之间的关系出现一定变化,逐渐进入一个互相融合、互为渗透的新阶段.文章从"福佬客"的形成、民间信仰的融合、民间习俗的调适以及婚姻血缘的互通几个方面展开论述,说明台湾福佬与客家两大族群在冲突中接触、交流,逐渐走向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在重点镇实现定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城镇化进程。国内学者提出农业转移人口定居城镇意愿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职业或收入、文化水平、社会保障水平、婚姻状况、年龄与性别等。文章在福建省福州市13个试点镇中随机选取390名农业转移人口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实证分析了其定居重点镇内外部显著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满足不同层次农业转移人口住房需求、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加快融入重点镇、引导农业转移人口举家定居重点镇"的建议,以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定居重点镇意愿与能力,实现其城镇融入。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2006-2010年对成都市藏族移民的调查资料与数据,对都市藏族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及其现状进行了探讨.通过对藏族移民在经济、身份、文化、心理四个方面的融合状况的分析发现,都市藏族移民社会融合的总体水平偏低.经济融合的程度高和速度快,文化、心理和身份融合的步伐则相对较慢.藏族移民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收入、政治身份、移民时间、信仰状况等都对其自身社会融合的程度产生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社会整合与社会融入是社会学研究的经典领域,新移民在文化性、社会性层面的融入机制也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看,新移民群体既有的聚合型社会资本对其社会融入存在积极的和消极的双重影响,易使新移民处于一种亚文化式的半融入状态。相比之下,桥接型社会资本更具积极作用,但也更易出现匮乏和不足,是新移民难以达成其社会融入目标的主要瓶颈,也是后续研究急需解决的重点和难点,更是相关机构和管理部门做好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入推动、推进工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工业化引发了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城乡结构的深刻变化并由此带动生产要素和资源的空间重构,其中劳动力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流动方向主要表现为从农村向城市聚集,而短时间大量涌入城市的移民一方面在城市中处于"农村人"和"外来人"的双重弱势,另一方面也打破了城市既有的平衡并引起诸多经济社会问题。社会融合理论以同一空间区域内共存的异质人群为研究对象,以达成异质人群间和谐共处为目的,试图探讨外来移民从受排斥到与本地居民逐步融合的动因、过程、阶段性特点和融合度的测量等。文章基于社会融合的视角,以世界上工业化较为彻底和成功的英国和德国为案例,审视其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劳动力流动产生的经济社会问题,总结其以问题为导向的公共政策,对改变我国当前"半城镇化"现状和实现"人"的城镇化可提供一个理论视域和一个经验范本。  相似文献   

10.
城乡结合部失地农民是一个脱离农村、还未融入城市的特殊群体,他们从一个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社会直接进入到现代社会,亟需推进这一群体的社会融合。社会融合意愿是实现社会融合的内部条件之一,一方面是他们对身份转变以及由此带来的生活方式转变的意愿,另一方面是他们以转变了的身份积极参与当地政治、社会、文化生活的意愿。由于失地农民的社会融合意愿普遍不高,尽管文化变迁短期内无法实现,仍然可以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征地补偿政策以及赋予失地农民同等的政治权利、公民权利和社会权利来积极提升他们的社会融合意愿。  相似文献   

11.
现行社会政策体系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城市融入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在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背景下,基于准入制的梯度“户籍化城市化”路径与基于居住证制的梯度“常住化城市化”路径共同构成了不同“定居意愿”、“定居条件”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城市融入的“梯度双轨制路径”.为促进该群体城市融入,应通过积极的理念重构、政策创新、主体培育与规范决策,在强化政策执行的同时调整建构出更加系统、科学,更具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的社会政策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2.
法国新成立的负责移民事务的“移民、融合、民族认同与合作发展部”部长奥尔特弗日前强调,将推动进入法国的移民融入当地社会,为此要求移民必须学习法语和了解法国社会价值观,以使法兰西民族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民族特性。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80年代,祖国大陆大批归侨、侨眷通过正当途径移民到海外(含港澳地区)定居,成为新一代的华侨。回顾这一现象,认真思考改革开放与发展新移民的关系,总结历史经验,更好地做好新移民工作,对于建设好社会主义新侨乡,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教育和就业制度改革以及交通运输业的快速发展使得知识型新移民的规模日益扩大,并成为城市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这一高素质化与知识化群体在为城市发展建设注入活力的同时,由于缺乏相应的政治认同条件,面对新常态下的异质共同体其政治认同程度较低。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治理效能感和城市的文化认同成为这一群体政治认同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对于知识型新移民政治认同的塑造与提升,城市管理者应从调整和发展本区域经济、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以及实现多元文化共存等三个维度来考量。  相似文献   

15.
移民的社会适应是搬迁移民进入新的生活环境后一个持续的社会化过程,针对移民的社会适应问题进行相关的调查和研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对于政府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宁夏生态移民工作的不断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葛剑雄 《党课》2014,(1):92-96
移民与流动人口最大的区别是,移民主要是定居或以定居为目的,而流动人口则不是这样,因此对迁入地缺少一种归属感。那么历史上的移民对中国有哪些主要贡献,起过什么作用呢?  相似文献   

17.
葛剑雄 《党课》2014,(3):87-90
移民与流动人口最大的区别,是移民主要是定居或以定居为目的的。而流动人口则不是这样,因此对迁入地缺少一种归属感。那么历史上的移民对中国有哪些主要贡献.起过什么作用呢?  相似文献   

18.
在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城流动人口的留城意愿是"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的关键。结合现有文献资料,文章论述了农村迁移劳动力的个体特征、家庭特征、经济条件、社会因素和区位地理等因素对其留城意愿的影响,藉此形成一个综合分析框架,为考察该研究成果提供较为全景式和逻辑化的展现。  相似文献   

19.
城市化的结果之一是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在城市人口扩张的过程中,不同的移民成分构成,如教育型移民、投资型移民、创业型移民、打工型移民、安置型移民、养老型移民等,对城市现实和未来竞争力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20.
浙江省某移民安置区移民对新社区的社会融入,在生产生活、社会关系、文化认同等方面存在一些特点:在生产生活方面,年青移民利用下山安置的机会主动创造新的社会经济空间,老一代移民没有完全脱离原有的经济社会环境,又逐渐被动地适应安置地的经济生活方式;在社会交往方面,移民牢固的熟人圈和本地人对移民的态度影响了移民对当把社会关系的融入;在文化认同方面,身份的模糊、文化习俗的差异使得移民存在着矛盾冲突的心理,影响了对当地文化的认同。为此应从加强移民认知融入、组织融入、服入融入以及提高公民意识等方面入手,解决移民的社会融入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