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刺猬的秘密     
江岸 《小康》2012,(7):109
刺猬型人格的敏感和尖锐自负背后,其实是一种自卑和自我保护。就像《红楼梦》中的妙玉,在卑微和骄傲之间,极力想摆脱卑微处境,处处以打击别人来证明自己的不同寻常作家林语堂最讨厌的《红楼梦》人物是妙玉《红楼梦》里大善人一样的李纨也毫不掩饰她对妙玉的厌恶,直接就说"可厌妙玉为人"。读者对于妙玉的态度却是各执两端:爱之者认为她美丽、卓尔不群,活得洁净自我。厌之者  相似文献   

2.
妙,少女也;玉,美玉也。在“金陵十二钗”中,妙玉是个特殊的人物。对她的看法历来意见分歧。或肯定,赞扬她心性高洁、才情横溢;或否定,讥讽她尘缘未逝,“矫情”、“捏酸”。从妙玉的不幸遭遇和叛逆精神看,应该把她同宝玉、黛玉排在一起,是“红楼”中的第三块玉。  相似文献   

3.
寻找翠翠     
龙迎春 《传承》2008,(13):30-31
翠翠并不是一个生活中的人物,她只是活在文字里,在文字里美丽;在文字里被爱;在文字里带着她的狗与爷爷相依为命;然后同样也是在文字里,爱她的人一个个或生离,或死别,留下她独自一人,等待没有答案的明天。她是沈从文笔下的一个"皮肤晒得黑黑的"、"眸子清明如水晶的女孩"。带着这样的印象,寻找翠翠就成了湘西之行一个不能绕开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周萍 《中国减灾》2012,(9):8-11
鲁豫,这是个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名字,这是个被CNN称作"东方奥普拉"的女子。我们通常都忘记她其实姓陈,名鲁豫,名字里包含着父母籍贯的信息。她认为自己是一个很感性很随性的人,不刻意追求什么,很少上网,至今没有博客和微博,似乎刻意和这个世界保持着距离。但她又是中国谈话类节目的标杆人物,她的《鲁豫有约》红遍大江南北。  相似文献   

5.
《小康》2017,(27)
正喜欢不起来紫鹃这个人在于她的"情辞试莽玉"。《局外人》里,默尔索在那则结局悲惨的社会新闻后说: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红楼梦》里,最能引起我和别人争论的人物,是紫鹃。相对于凤姐、宝钗、袭人、晴雯等人来说,紫鹃虽然更不起眼,却更没有争议,一向是在受人喜爱和尊重的人物行列里。我不否认紫鹃身上有很多优点,比如对黛玉披肝沥胆地关怀和体贴,聪慧、细心、真诚、勇敢,还难得地没有奴才气。但我仍然喜欢不起来紫鹃这个人,不  相似文献   

6.
《小康》2020,(9)
正"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这是《红楼梦》里大部分姐妹对王熙凤的评价。她究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还是吃了没文化的亏?读者对凤姐的印象是她不大识字,但说话诙谐有趣,颇具才干。第四十二回里,薛宝钗就曾说:"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宝钗算是大观园里的稳重人,她的话代  相似文献   

7.
神剪侠侣     
<正>在昆明,有这样一对"神剪侠侣"。他们一个剪影,一个剪纸,互相切磋,互为精进。小小的工作室就是他们修炼技艺的场所。他们像江湖里的大侠,不拿刀剑,却以刀光论英雄。雕、镂、刻、剪是他们的绝世武功,所谓"多剪一刀便走样、少剪一刀不成样"容不得半点差错。一张红纸,一把剪刀,短短几分钟内,段云丽的手腕不停翻转了数十遍。人们说她刀下有花,在她手腕翻转间,花朵自来。气定神闲的闺  相似文献   

8.
《小康》2017,(3)
正忍气吞声、温顺可怜,眼睁睁地被捉弄折磨的尤二姐死时"面色如生",无怨无恨,比生时还美,是谁,让她一步步走上绝路?《红楼梦》里,最让人费解的一个人物,并不是神秘还"兼美"的秦可卿,或是其他主角,而是尤二姐。因为这个人物前后的反差实在太大:前期是调情高手,像是个热辣的"狐狸精",但被凤姐骗入贾府后,她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忍气吞声、温顺可怜,甚至眼睁睁地被捉弄折磨到垂死的地步。是什么让她发生如此巨大的变  相似文献   

9.
2007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的第八位入选者,也是本次评选中唯一的残疾人,她叫李丽,女,45岁,湖南衡阳人,1岁患小儿麻痹症,40岁再遭厄运,车祸让她下半身完全瘫痪,从此与轮椅为伴。在多舛的命运里,  相似文献   

10.
打工妹胡小燕是首批农民工全国人大代表之一,也是广东代表团里的"明星人物"。在接受一拨又一拨的媒体采访时,她常常对农民工兄弟姐妹"劝学":别盲目出来"揾工",不管是在家的还是在城里的,都学门技术吧!最近这半年,胡小燕接到"求助  相似文献   

11.
网络里没有空气,然而她偏偏叫“鸟儿”。大学三年级,课程已经不多了,下午课很少,她常常在下午去学校的机房,在网络里飞翔,在QQ(OICQ)里浪费青春时光。和许多e时代的男女一样,她特别喜欢QQ里那嘀嘀嘀的声音。她为自己在QQ里备份了许多“男朋友”,跟他们意淫。 其实在现实里,她的胸脯和裤腰带以下绝对置于“线保护”,她的爱情网页,登陆率绝对是零。现实里  相似文献   

12.
柳瑛 《小康》2013,(9):115
绝不是胡适,更不是鲁迅,既不是周汝昌,也不是张爱玲。读书明世如他们者甚少,但既是读者,又是作者的人,总能找出自己的乐子来。《花非花梦非梦》这本书里有好多乐子,是本刊专栏作者陈艳涛自己找出来的。陈艳涛不考据,尽管她极端爱好侦探,会把阿加莎的圈套一一识破,所以她不像胡适一样会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路线,这一路自然会有刘心武先生  相似文献   

13.
她走出了羌寨。她带着几分惆怅,几多恋情和羌族同胞的期望,离开了羌寨,走上了绵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岗位。她是一个受到中国党政军最高领导层接见的人物。她叫蹇洪秀,原是我国几千个县中唯一的羌族女一把手,在全国羌族聚居地——北川县当县长。蹇洪秀那骑士般的刚烈,拼命的工作投入,使得羌族儿女真诚地把她当父母官拥戴,把她当成自己说话办事撑竿子的主心骨,他们送给她一个与羌寨千家万户有血缘联系的美名——羌寨"女头人"。蹇洪秀的调动,引起北川县羌寨的一阵躁动,地处阿坝的茂县、汶川、理县等地的羌族也十分关注。他们不愿"女头人"这个主心骨离开羌寨,在他们眼里,蹇洪秀代表了羌族人民的希望。  相似文献   

14.
<正>熟悉张爱玲作品的读者看到《滚滚红尘》这部电影,自然地会联想到这里有很多张爱玲的"影子"。张爱玲的多本小说犀利地刻画人物,既精准也很冷冽,显现她是个以"距离"就能直穿人心的敏锐者。但是面对自己的爱——胡兰成变得很纠结,即使再遇其他的爱情,都难以成为撞击内心的爱。张爱玲过世14年后,2009年出版的《小团圆》曾让我不忍心看到她这本完成于1976年,看上去是很私密的著作。感受得出她笔下细琐而流泄的情感,多么牵引她之后的人生路。《小团圆》里的九莉与之雍,不就是《滚滚红尘》嘛!  相似文献   

15.
江岸 《小康》2013,(8):109
当贾母自称"老废物",悠闲自在,却在谈笑间牢牢把控着贾府大局时,是何等的自信雍容,举重若轻。但在有些时刻,她怎么失却了这样的自信,变得如此猜忌多疑,阴冷警惕?在鸳鸯"誓绝鸳鸯偶"一节里,平日里雍容慈悲的贾母表现出不可思议的一面。此时鸳鸯的悲愤和可怜都不在贾母的视线里。她一竿子打翻了几乎身边所有人,表现出神经质的高度警惕和猜忌多疑。一个机构里的最高领导者必然要体会的一种感受是"高处不胜寒"。虽然各种信息都汇报给她,但那都是过滤处理过的信息,他们未必能够掌握事物的真相。  相似文献   

16.
现任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吴晓灵,在中国金融界可算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除了行长周小川,吴晓灵是媒体追逐最疯狂的一个角色。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是目前中国金融领域最有影响的女性,在过去20年的时间里,她参与了中国大多数金融改革。如今,她又肩负重任。 2004年11月8日,《华尔街日报》首次发布"全球最值得关注的50位商界女性"排行榜,吴晓灵被列为"将在未来全球商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商界女性"。  相似文献   

17.
勤奋刻苦出能人“神童”,人们这样称呼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少年大学生们”。是啊,他们比一般的同龄人“聪明”、博学。然而,他们的成绩仅仅是靠聪明得来的吗?不,更重要的,他们靠的是勤奋、是刻苦,是自强进取。数学系二年级的莫菲今年才14岁。她怀着极大的兴趣,邀游在题的海洋里,解开了一道道高深难题。了解她的老师、同学们都知道,莫菲是怎样废寝忘食,加倍勤奋的。在她睡觉的床头、学习的课桌上,都贴着她自己精心书写的“书山无路勤为径、学海无崖苦作舟”的座佑铭,而她自己也是这么做的。她的勤奋刻苦在学校里是出了名的。每天她抓紧一切时间多看书,多做练习题,只要她一扎进图书馆里,总是最后一个出来。为了能直接  相似文献   

18.
江岸 《小康》2012,(12)
正作为领导者,迎春这样的滥好人是最让人害怕的一类。他们懦弱无能,处事不清,赏罚不明,言出不行,令行不止,恩威不施,消极逃避,不敢担当——是好人,却绝无领导能力《红楼梦》里,迎春是很不起眼的一个人。作为小姐,她"温柔沉默,观之可亲",是属于无害亦无用的那一类人。但若把大观园里迎春所在的紫菱洲,比作贾府大企业里一个独立部门的话,那么作为紫菱洲的领导者,迎春却是最让人害怕的一  相似文献   

19.
在台湾静宜大学的报告厅里,我看到了正在演讲的林睦卿,台上的她化妆精致而美丽,光彩照人。那一天,她穿戴了一个只有支架,没有腿形的假肢,她让同学上台去触碰那冰冷的左腿,告诉他们:她不一样,但不可怕。这个演讲台,是她的舞台,她的世界里还有很多舞台,她的热情与执著让她成为了美丽的舞者,让她攀岩、溯溪、潜水、滑雪、骑脚踏车,足迹踏遍世界五大洲。她的世界里有一个信念:只要还能微笑,就有希望。  相似文献   

20.
赵奕  孙博 《小康》2004,(2):38-40
郭凤莲。这是一个曾经风云一时的名字:年轻人比较陌生,30多岁的人略有耳闻,而经历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历史风云的人则无人不知;这是一个从"典型"转向"经典"的人物:在典型辈出的年代,她是其中的一位典型,在随后的40年里,曾经的典墅渐渐从人们的视线乃至记忆中消失,唯独她,柳暗花明后竟强势反弹;这是一个转型的女人。昔日她的同乡、上级、长辈和恩师陈永贵曾进入了中国政治的最高核心,她也成为若干政治明星中一员;而如今她必须将昔日的政治品牌延续为经济品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