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裕固族的东迁,直接促成了该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和共同体的形成,在她的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东迁的艰难险苦,在裕固族人心目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并产生了为数不少的传说、故事和叙事诗。这些关于东迁的传说故事在整个裕固族民间文学作品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整理和研究关于裕固族东迁的传说故事,不仅是研究裕固族民间文  相似文献   

2.
在我國西北甘肅省的南部,聚居着一個歷史悠久的少數民族——裕固族。他們只有一萬多人口,却使用三種語言:一種稱堯乎爾語,屬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一種稱恩格爾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再一種是漢語。裕固人以牧為主,信仰喇嘛教(即藏传佛教)。最近我到甘南采風,耳聞目睹到裕固族一些饒有趣味的民情習俗。  相似文献   

3.
<正>(一)裕固族源自古代北方回鹘的一支,与古代蒙古族的一部分相互融合而成,现聚居于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黄泥堡乡一带,与藏、汉、蒙古等民族长期和睦相处。裕固族有着草原马背民族特有的与生俱来的文化气息,保存着独具特色的服饰  相似文献   

4.
张汉武 《今日民族》2005,(10):28-31
我国的民族分布具有既集中、又分散,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的特点,少数民族聚居区主要在西南、西北和东北边疆地区。而位于河西走廊西端、祁连山脚下的酒泉,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除汉族外,先后有月氏、匈奴、回鹘等古代民族辛勤开拓,繁衍生息,各民族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裕固族就是这众多民族中的一员。裕固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一般认为,裕固族主要来源于唐代后期(公元9世纪中期)西迁到河西走廊的甘州回鹘人。其族源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敕勒或铁勒,秦汉时期的悠久的历史丁零。他们初到河西…  相似文献   

5.
裕固族服饰     
(一) 裕固族源自古代北方回鹘的一支,与古代蒙古族的一部分相互融合而成,现聚居于甘肃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和酒泉黄泥堡乡一带,与藏、汉、蒙古等民族长期和睦相处。  相似文献   

6.
雄伟、神秘的青藏高原,一直是心牵梦绕的圣地。这个秋天,我走进了它的腹地。“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歌,让人感受到青海的雄壮,青海的荒凉,青海的遥远。在去西宁的飞机上,我的邻座是一个金发碧眼的老外。没想到,他一开口,竟是流利的普通话:“哥们,青海有什么好玩的?”这可把我问住了。说来惭愧,我对青海的了解,除了高原、蓝天、白云和牛羊以外,还知道多少呢?搜肠刮肚,我调动一切记忆,终于想起了一些:青海湖、鸟岛、藏传佛教,还有我国独有的少数民族和土族、撒拉族、裕固族等等。  相似文献   

7.
赵光 《今日民族》2004,(5):40-41
裕固族从事畜牧业生产,传统的饭食习惯为每日三茶一饭,主食以面食为主,副食有酥油、奶皮子、酸奶、曲拉、手抓肉、肉肠和支果干等。喝早茶至今仍然是裕固族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习惯,熬茶更有一番研究。一种是把茶叶(砖茶)捣碎,投入凉水锅里,并加草果、姜片等作料,一同煮开,待茶熬酽(浓)后,再调上食盐和鲜奶,用勺子反复搅动,然后倒入茶壶里。碗里放少许炒面,上面调酥油、曲拉、奶皮子等,最后沏上熬好的奶茶就可以喝了。喝这种茶时只用单根筷子,酥 油浮在奶茶 上面, 既可 保温, 又能 调味, 下口 时必须…  相似文献   

8.
吕建荣 《人民公安》2007,(22):40-41
千里祁连雪山巍然耸立,绿色高山草甸逶迤起伏。驾!驾!一匹匹枣红色、深褐色、灰白色骏马像风一样拂过草原,马背上一位位裕固族汉子、姑娘挥  相似文献   

9.
中国少数民族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权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锦芳 《人权》2005,(5):30-33
中国有56个民族,约使用120多种语言,汉族、回族、满族使用汉语,其他的50多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使用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语言是壮语,约有1500万人使用。不少少数民族使用两种以上的语言,如不同地区的瑶族分别使用勉语、布努语、拉珈语、布央语,景颇族分别使用景颇语、载瓦语、浪速语、勒期语,裕固族分别使用东部裕固族语、西部裕固语。  相似文献   

10.
中国有56个民族,约使用120多种语言,汉族、回族、满族使用汉语,其他的50多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使用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语言是壮语,约有1500万人使用。不少少数民族使用两种以上的语言,如不同地区的瑶族分别使用勉语、布努语、拉珈语、布央语,景颇族分别使用景颇语、载瓦语、浪速语、勒期语,裕固族分别使用东部裕固族语、西部裕固语。大多数少数民族语言没有创造出相应的文字,各民族共使用30多种文字,蒙古、藏、朝、维吾尔、哈萨克、锡伯、哈尼、布依等民族使用一种文字,苗族使用5种文字,傣族使用4种文字,壮族、彝族、景颇族、傈僳族使用…  相似文献   

11.
张俊如 《乡音》2011,(5):26
从《乡音》上看到"河北农信杯"我的政协我的家有奖征文启事,不由眼前一亮:我也有话要说呀!我有两个家,一是"小家",即我日常生活的家庭;一是"大家",即我履职参政的殿堂。"大家"、"小家"都挺忙,因我是肃宁县政协委员,且连当14年了。  相似文献   

12.
我叫刘淑琴,是北京市百货大楼的售货员,市人大代表。我曾亲耳聆听过全国劳动模范、"一团火"精神的代表张秉贵师傅的谆谆教诲,观摩过张师傅被誉为燕京第九景的"一抓准"售货风采。从那时起,我就暗下决心,潜心研究商品、顾客心理和服务用语。几年下来我总结出"四声"、"五心"、"一讲究"的售货方法。"四声"——顾客来了有迎声,走了有送声,问询有答声,售货过程有请声;"五心"——主动介绍要耐心,挑选商品要诚心,包扎商品要精心,量剪商品要细心,退换商量要热心;"一讲究"——讲究柜台语言艺术。事实证明,我的售货方法赢得了广大顾客的认可和信赖。  相似文献   

13.
常识,即普通知识,包括政治常识、科学常识和生活常识等等。记得多年前上小学时,曾有一门功课叫《常识》。那是我最爱读的一门功课。那是饥饿加动乱的年代,在山中我能读到介绍政治、科学和生活的一册册《常识》课本,我曾经很知足。因为后来我自己在内心也设立了一门不断加厚和加深的《常识》课,我把生活、学习以及工作中所获得的许多直接和间接的常识都"撰写"进其中,供我碰到问题时"调用"和"查寻"。我真的为此而受益不浅。因为利用这些常识,我总能明辨是与非、辨别真与伪、判断善与恶、美与丑。我也因此而尽可能地明明白白做人,真真实实地生活。  相似文献   

14.
胡冰 《人民公安》2014,(8):60-61
<正>随着4月17日微博的成功上市,我妈终于很严肃地对我说:看来你玩微博真的不是瞎搞搞的。四年后的这一天,她终于消除了对我的偏见。2009年8月,新浪启动了微博测试,作为资深网虫的我开始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微博有句很牛的广告语:"你的一条微博可以改变世界!"起初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你的一条广告可以治愈脑残!"转眼4年多了,我惊奇地发现,微博不仅改变了我,也"微"力无边地"修改"了大家的生活源代码。  相似文献   

15.
梅宏 《传承》2008,(3):48-51
我的童年和青少年都是在"文革"中度过的。"文革"对我记忆最深的,莫过于"文革"歌曲。这是因为,我曾经较长时间参加了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从小学、中学、部队、直至大学,我亲自演唱过大量的"文革"歌曲,这些歌曲深刻地影响着我。我会经常翻开一本本陈旧的"文革"歌曲选集,回忆那段令人难忘的特殊经历。  相似文献   

16.
因为有你     
李小波 《中国减灾》2012,(6X):43-43
<正>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使我的家乡彭州市小鱼洞镇大楠村受到严重损毁。而后,我以一名"一村两大"志愿者的身份回到了家乡,参与了灾后重建工作。地震是灾难,也是机遇。它改变了我,也改变了我的家乡。我从学生到一名志愿者,从学  相似文献   

17.
<正>当我看到"我与《中国民政》征文"时,感恩之情从心底涌出。这情感,不仅因为我是民政系统的一分子,也不仅因为《中国民政》刊发了我的文章,更多的是我在它浓浓墨香熏陶下,一次次加深了我对民政工作的认识和热情,不断提高了工作水平。我与《中国民政》接触有20年之久,但真正喜爱是近十多年的事。1998年9月的一天,我的一位朋友不知是"有意"还是巧合,拿着第9期《中国民政》去给一位退  相似文献   

18.
《人民公安》2014,(7):4-4
<正>2014年第2、3期合刊《人民公安》好读,好看!读关于"故乡"的作品,我感到很亲切,我仿佛从字里行间,读到了我和我所有亲人朋友对故乡最醇厚、最浓烈的那份乡情。可见,编辑部的策划和作者的用心用情是到位的!胡玥的《老家安平镇》,在经历了世事流转之后,"我"终于明白:"一个有故乡的人,一个有回顾回望回忆牵挂思念想念的人,一个有着乡音乡愁乡恋的人是幸福的。"  相似文献   

19.
今年是我当市人大代表第十个年头了,也是本届市人大召开的最后一次大会了。预备会议那天下午,当我踏进位于世博中心熟悉的会场,突然感觉时间过得真快!再次看到主席台上高悬的国徽,内心油然升起一股热流,生发出一种难言的感动!十年来认真履职、积极建言,深恐辜负"人大代表"的神圣称号。可是真的处于本届代表履职的最后一年,留恋和感怀不免溢满胸间。其实,我的"代表年龄"已有十五年了,在市代表前我还当过五年的区人大代表。我第一次真切感受"人大代表"这个概念是在1998年。那时,我参加杨浦区江浦街道东茭白园居委会选区的代表选举。当时的候  相似文献   

20.
难忘两所屯     
正我家住顾府街"两所屯",一"所"是曾经生意红火后来却"自取灭亡"的工人诊所;另一"所"是臭名昭著的公共厕所,不过现在,它已经干净无臭、堪称星级了。经常会有人问我:你家住在哪里?我绕来绕去讲不清楚,直到有一次开了窍,灵机一动,便说:我家住顾府街"两所屯"。这下好了,别人一听就明白了。以后,我就沿用了这样的说法。这里说的"两所屯",一个是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