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黎宏 《现代领导》2011,(10):47-47
在《西游记》第五十回中,孙悟空化斋前,用金箍棒划个圈子,时唐僧等人说:“这个圈子,比铜墙铁壁还管用,你们只要坐在里面,保管万事无忧。如果出了圈子,一定会遭妖魔毒手。”只可惜,唐僧耳根软,听了八戒一通鬼话,走出圈子,最终为青牛精所擒。事后,悟空对唐僧说:“只因你不信我的圈子。却教你受别人的圈子。多少苦楚,可叹!可叹!”  相似文献   

2.
文一凡 《今日广西》2010,(17):40-41
《西游记》早已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著之一了,也许很多人都会问,西游记和理财会有什么关系?请听我细细道来。 其实,西游记不仅仅阐述了师徒4A降妖除魔,普度众生,力求寻得真经的故事,更多的是发人深省且意味深长的寓意。我们可以把唐僧师徒4人看作是一个公司,唐僧是总经理,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是他的下属。每个下属都各有特色,孙悟空能力强,猪八戒人缘好,沙和尚勤勤恳恳。  相似文献   

3.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节选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原题是《屍魔三戲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写的是唐僧师徒四人与一个潛靈作怪的僵屍的门争故事?适麓尤【飞?唐僧叫孙悟空去找食物开始……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真是把四个人物写绝了,唐僧、孙悟空、沙僧、八戒,如此栩栩如生,乃至几百年来人们爱莫甚如此.在文学欣赏之余,品味其中的管理启迪,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相似文献   

5.
中远是个百分之百的国有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我感觉企业经营首先要重视人力资源的经营。国有企业有的是人才,关键是用人的观念和机制。我想借用《西游记》的故事来谈一谈企业在用人上的观念问题。一本《西游记》,始终贯穿着“使用能人,加强约束”的思路。正是在这种思路下,唐僧师徒完成了西天取经的大业。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4个人物中,唐僧是管理者。沙和尚是一个四平八稳的人,从来不冒犯唐僧师傅,态度诚恳,但每次唐僧遇难被抓时他也会被抓走。因此,不能做挑头的大事,只能老实地挑着担子。猪八戒与他不一样,本领比沙和尚强…  相似文献   

6.
突现原形的妖怪狞笑着一步步逼近,大惊失色的唐僧一面步步后退,一面叫着:“悟空!悟空!”这是我们在《西游记》中时常见到的镜头。因此,提起唐僧,很多人都会说他是一个胆小懦弱,优柔寡断的糊涂和尚。其实,真正的唐僧——玄奘,却是一个胆识过人、精明强干的大德法师。  相似文献   

7.
小时候看《西游记》,特别讨厌唐僧,搞不懂他为什么总是那么固执,不听悟空的建议,还总把悟空赶走,结果自己却被妖怪捉去。但是,当我成为一名管理者后,我开始理解唐僧的苦衷了。  相似文献   

8.
正吴承恩写《西游记》的过程,与唐僧师徒去西天取经的过程,应有共同之处,也会遇到"白骨精""火焰山",也有困难重重、写不下去的时候。但吴承恩发扬唐僧的精神,坚守如唐僧一样的信念,硬是把《西游记》写了下去,并最终取得了成功。我很小的时候,就听爷爷给我讲过孙悟空的故事,知道孙悟空能腾云驾雾,一个跟头就是十万八千里。当时我的想象能力还不健全,想象不出十万八千里究竟有多远,只知道远得很,不是常人所能及。我还听爷爷说过,孙悟空的本事大得很,什么妖魔鬼怪都会被他打败,什么艰难困苦他都能克  相似文献   

9.
《西游记》的主题思想究竟是什么?这是历来《西游记》研究中争论最大的一个问题,同时也是分歧最大的一个问题。《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是前后矛盾的,他在前七回中大闹天宫、斗天斗地,到了后八十七回却掉过头来皈依佛门,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孙悟空形象的矛盾和转变,给《西游记》  相似文献   

10.
闫红 《小康》2011,(3):109
在那么长的岁月里,我以一种自以为是的漠然,与《西游记》擦肩而过,直到看了陈思呈这部《神仙太寂寞,妖怪很痴情》,我生出了一种抱愧的心情:原来,《西游记》是这样的,原来,我几乎都不曾了解过它。陈思呈写唐僧"精明得内伤",写猪八戒"中用不中看的爱情",写沙僧是个混单位的,但我最爱看的,还是她这本书的真正主题:妖怪很痴情,神仙太寂寞。陈思呈也在《西游记》千篇一律的妖怪身上,看出了原本属于人类的贪嗔痴怨。  相似文献   

11.
作家马伯庸写了一个小段子讽刺唐骏学历造假事件: “唐僧临去西天,太宗设宴饯行。席间一小吏忽厉声叫道:出家人不打诳语,你这和尚明明是金山寺受戒的江流儿,却说是白马寺出身!唐僧道:贫僧诚心向佛,能诵真经一万五千百四十卷。小吏道:你是金山寺受戒。唐僧道:贫僧修持甚谨,人皆称颂。小吏道:你是金山寺受戒。唐僧勃然变色,指小吏道:你这妖怪!”  相似文献   

12.
悟空下岗     
话说取经团来到西凉女国,在迎阳驿住下,唐僧被西凉女国国主看中,要招他为夫,唐团长便每日进宫与女王逛逛御花园,听听音乐,下下棋。这一天,唐僧又进宫陪女王吃了早茶,回到驿馆,忽有大唐特使持快报来见,谓国内正在精简机构。裁减人员,机构改革乃是国策,任伺单位和部门都不能例外。按比例,取经团应裁减人员一名,请即办理回报。 唐团长这几日与女王每日幽会,讲讲取经之艰难,谈谈未来之理想,刚把长期以来被各路妖怪弄坏的心情弄爽了一点点,不料现在又来了这么个难题。唐僧手捧文件,如捧一烫手山芋,实在大费周折。可是上面又…  相似文献   

13.
因祸得福——孙大圣被太上老君投入炼丹炉这么一炼,不仅毫发无损,而且还炼出了一双火眼金睛。说真的,西去路上,也多亏了这双火眼金睛,才能一一识破那些妖魔鬼怪的“庐山真面目”,不至于上当受骗。而没有火眼金睛的唐僧、八戒、沙和尚就差远了,每每被妖精所蒙骗。如此足见孙悟空那双火眼金睛在保护唐僧完成取经大业中的威力和作用。  相似文献   

14.
周星驰的电影新作《西游伏妖篇》借助于后现代主义艺术手法,将主要人物唐僧、孙悟空等置换更具现代张力的性格特征,以再现和表现真实人性为核心理念,从而获得了低碳艺术的特质。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是我国一部优秀的古典神话小说。其中有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描绘了他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业绩;还有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后被唐僧所救,到西天取经,历尽千辛万苦,战胜众多妖魔鬼怪的故事。大闹天宫的英雄,成为皈依佛教的教徒,《西游记》的主题思想发生了如此重大的转换,这在中国小说史上是少有的。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任何简单化的倾向,都会带来偏颇。一、孙悟空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究竟何在对《西游记》中孙悟空人物形象社会意义的评价,历来都存在着分歧。褒之者认为:  相似文献   

16.
孙悟空大闹天宫和唐僧西天取经,在中国民间几乎是家喻户晓、尽人皆知的故事。它流传得如此广泛和深入,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是起了很大作用的。《西游记》大约写成於十六世纪七十年代,即中国明代中叶,作者是吴承恩。唐僧取经本来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公元六二九年(唐太宗贞观三年),青年僧人玄奘不畏险阻,只身去天竺(印度)求经,跋涉万里,历时十七年,取回梵文佛教经籍六  相似文献   

17.
凡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当唐僧师徒一行人来到西天如来佛主面前时,孙悟空请求观音菩萨为自己取下头上的紧箍,观音菩萨说紧箍已经消失了。孙悟空一摸,果然没有了。其实,孙悟空的紧箍只是从有形变成了无形,由束缚肉体变成了束缚思想。这可以比喻企业制度被员工认同、个人价值观被组织价值观同化的过程。无规矩不成方圆,企业必须通过规章制度来约束员工行为,但再细致的制度也有鞭长莫及的时候,在制度约束不到的地方,只有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能够去指导员工的行动。当员工已经完全接受了企业核心价值观时,其行为会超过制度的要求。所以,当员工…  相似文献   

18.
苏筱 《探索与争鸣》2022,(7):149-157+180
随着数字媒介的发展,妖怪文化在互联网世界中的新形态和新特征,正日益成为妖怪学研究的新领域。流传千年的妖怪文化,既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常与非常”的文化心理结构,也为当代妖怪文化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丰富资源。在妖怪文化与大众传播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有两个现象值得重点关注:一是传统妖怪文化的数字再生,主要表现为传播路径的多媒体扩散、全民参与的内容生产、网络社区的部落化重组;二是中日妖怪学的持续对话,双方基于妖怪学的核心概念形成了三个基本议题,即神明与妖怪的转化关系、妖怪和鬼魂的区分标准、怨灵成神的晋升机制。中国妖怪学的持续发展,有助于促进跨文化的学术交流,并推动中国传统文化、流行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每逢寒暑假,许多地方台都要重播《西游记》。此时再看《西游记》,当年幼稚的感觉荡然无存。凭心而论,倘若单独审视唐僧师徒四人中的每一个人,不是这个有弱点,就是那个有缺点:唐僧善良懦弱,却人妖颠倒,是非不辨;孙悟空大闹天宫,历  相似文献   

20.
论《西游记》的佛学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是一部佛学的神魔小说。它的故事是佛教的 ,表现了唐僧西天取佛经求佛法 ;它的人物是佛教的 ,表现了孙悟空从顽空到真空再到无空的渐修渐悟过程 ;它的主题是佛教的 ,表现了追求人生的圆满与价值、明心见性的佛学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