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一张我父亲唐铎早年在法国蒙达尼与人合影的照片,静静地摆放在我的办公桌上。尽管它是从老照片复制来的,但很清晰,照片上的人物栩栩如生。五十多年来,尽管我飘洋过海,并在异国他乡辗转多地,但这张照片始终被我精心收藏着,成为我家最珍贵的纪念物之一。记录我党早期革命实践活动的照片被保存至今的并不太多,其中这张1920年7月摄于法国蒙达尼的照片尤为珍贵。  相似文献   

2.
三张老照片     
正在我家的相册里有三张老照片,分别是我和弟弟、妹妹三人的"百天照"。照片里的三个小家伙坐在同一张小方桌上,怀里抱着一样大小的玩具,身上穿的是同一件花肚兜,一样的神情,一样的装扮,甚是可爱。据妈妈说,当时拍这样的百天照纯属偶然。而时隔三年,到了弟弟妹妹这对龙凤胎百天的时候,也拍下这样  相似文献   

3.
200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诞辰110周年纪念日,现将毛泽东的外孙女、李敏的女儿孔东梅撰写的《我心中的外公毛泽东——翻开我家老影集》一书的部分内容奉献给读者。  相似文献   

4.
正《中国学生导报》(简称《中导报》)创刊70年了,作为昔日中国学生导报社(简称"中导"社)社员,那段往事亦深深留存在我心底。思虑再三,爱好摄影的我特地选择了一些颇有意义的老照片,附以文字的讲述,以为纪念。黑白方寸间,一段段弥足珍贵的往事在记忆深处鲜活起来。真情忆巴山这里的两张老照片,"中导"社的战友们不难认出,一是嘉陵江,一是夏坝战时复旦大学的学生宿舍。1984年仲夏,我来到巴蜀故地,重见别后长久萦怀的重庆城区、北碚、夏坝。夏坝是抗日  相似文献   

5.
家有门面楼     
老家从南坳胡同搬出,不过十多年光景。在新建的镇农贸市场北面,跨过10米宽的县乡公路,就是我家那块三亩大小的农田。当初,有人建议父亲,在那块地的边上建几间门市房,肯定有收益。父亲一则手里没钱,二则心里没底,无动于衷。刚刚新婚的弟弟却跃跃欲试。他鼓动自己的媳妇拿出全部的私房钱——4000元,筹措着盖房。不出半月,5间简陋的门面房,就在我家地头上诞生了。房子一建成,就有商家赶来寻租,弟弟两口子甭提有多高兴!两间租给一个开商店的,两间租给一个卖摩托车的,一间租给一个修摩托车的。清点到手的钱数,正好6000元。一亩地一年的收入才有多…  相似文献   

6.
我没有见过唐连璧。只是从她寄给我的一张老照片和她自印的一本书中得知她的过去和近况。这缘于她的大姐唐孟瑜曾是我50年代的战友。  相似文献   

7.
如今已少有人知的河街,当年却曾有过畸形的热 闹与繁荣。作者的娓娓讲述,如同翻开了一张张 发黄的老照片……  相似文献   

8.
舒了,原名舒世忠,满族,老北京人,今年81岁。退休前在北京铁路部门从事检验与统计工作。他用25年时间走遍了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他整理绘制的"北京胡同全图"受到行家高度评价。记者在舒老家看到,一张一开的大纸上,密密麻麻布满了线、圈、点,所有空当处都注满了说明。无论是戏楼会馆,还是院落古树,哪怕是胡同细小的拐弯……标注之精细令人叹为观止。这样的图共30张,合起来有60平方米,构成了一幅北京城的胡同全景图。  相似文献   

9.
我借一个朋友5万元钱,他给我写了两张欠条,一张2万元,另一张3万元。他不想还钱,便将欠条从我家偷走,我发现后报了警。请问,他是否构成盗窃罪?  相似文献   

10.
任真 《学习导报》2011,(22):56-56
我想起了泸定桥。想起泸定桥,是因为一张老照片。我随便地翻一本书,揭过一页,再揭过一页,不经意地,泸定桥的画面就出现在眼前。小时候在课本上就读过《飞夺泸定桥》,我知道它是一座英雄的桥,始终和勇敢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11.
《湘潮》2017,(10)
<正>1988年5月,一个美国商务代表团访问中国,其中一位先生派人将一张名片送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耿飚,要求会晤。由于耿飚正有其他活动,这位美国客人的要求未能如愿。离开中国前,他托人转给耿飚一本厚厚的影集,封面上方用中英文写着:"送给我们无所畏惧的领导——耿飚,‘迪克西团’成员赠。"他是谁?为什么这样称呼自己?耿飚也很好奇。翻开影集第一页,一张40多年前自己与一位美国  相似文献   

12.
珍元兄给我送来了一本《周林纪念文集》,印刷精美,封面上有启功的题字。八、九十幅照片,展现了周林不平凡的一生。那些黑白照片,不知经受了多少风风雨雨,特别珍贵。 有一张老照片,是1936年周林与宗瑛的结婚像。当时的周林,仅24岁,风度翩翩,俨然一位阔公子。紧贴着他的宗瑛,  相似文献   

13.
<正>我父亲江涛留下两张在志愿军战俘营拍摄的老照片,一张是1950年12月王钟华等17名志愿军俘管干部的合影,站在正中间的王钟华笑容非常灿烂;另一张是1951年2月2日美军战俘步入和平会场的情景,战俘们的精神轻松舒畅。我父亲任志愿军司令部情报处处长时,审俘是他的主要工作之一,因此我一直关注志愿军战俘营的史料。  相似文献   

14.
丁昌明 《党史纵览》2014,(12):35-39
正六姑父祖母逝世后给我留下了一小包遗物,里面是她老人家在20世纪60年代持有的选民证,还有我的两个姑姑丁亚华、丁亚苏的《革命军人证明书》和几张老照片。其中一张照片是一位骑在马上的军人,高大、英武,目光炯炯,眺望远方。这张照片的主人公,就是我的姑父张铚秀将军。由于姑母亚华在家族同辈中排行第六,因此,我就称他们为六姑父、六姑母。孩提时代,我对六姑父的印象是伴随着"共产党""解放军""志愿  相似文献   

15.
60年前,时为战地记者的我在朝鲜战场上拍摄了600多张照片。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60周年的日子里,翻阅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拍摄的老照片,抚今追昔,勾起了我对往事的一幕幕回忆。  相似文献   

16.
唐大柏 《湘潮》2005,(6):52-52
这是一张画面发黄、模糊不清的历史照片,它记载的是一页永远不能抹杀,不能忘却的历史:1937年11月24日,日寇4架飞机空袭长沙,在小吴门、火车东站一带投弹6枚,居民死伤300余人。还是这张照片,将我带进了孩提时代的悲痛记忆:1939年6月11日中午,日本鬼子杀害了我父亲,接着又烧毁了我家的房屋,害得我家家破人亡,使我成为孤儿。1985年9月10日上午,我拿着这张记载着那段血淋淋历史的照片,到原长沙市东站路社区居委会采访历史见证人,社区居委会主任热情地接待了我,并帮助我找到了当年大难中的幸存者——长沙市东站路老裁缝胡楚清。时隔四十八载,惨状…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新四军的一名女战士,我经常回忆起战争年代的艰苦生活,每当这个时候,我总会情不自禁地拿出那本珍藏已久的影集。看着影集里飒爽英姿的戎装照,记忆之舟带我回到了半个世纪前的岁月长河,那里有我生命中最难忘的时刻。 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发生后,苏南地区的形势突然变得紧张起来,日、伪军趁势进行残酷的“清乡”和“扫荡”。1941年1月上旬,新四军16旅在廖  相似文献   

18.
在我的家庭档案中,最稀罕的莫过于柜子上立着的那一股及一册影集。休闲的时间,我总喜欢把它们搬出来或翻阅,或整理。此时我常常沉浸在村住事的回忆、交情的温馨和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之中。它们已成为我人生中不可缺少的伴侣。瞧,邓大早已过时的塑料串边影集中,虽然没有一张富有现代气息的彩色照片,但我仍对它寄予厚爱,管它叫“青春集”。它收集了我入生中最令人难忘的大学时代的照片。每逢看到它,合会今我想起邓点绥在绿树之中红砖绿瓦的校舍、培养和关心我进步的老M币、同窗四载的同学。只可惜那时彩照还击走进生活!那本封面印有彩…  相似文献   

19.
60年前.时为战地记者的我随军奔赴朝鲜战场,拍摄了近600多张照片。如今,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60周年的日子里.再次翻阅当年在朝鲜战场上拍摄的老照片.抚今追昔.勾起了我对往事的一幕幕回忆。  相似文献   

20.
我家珍藏有延安时期的两张毛泽东木刻像。 这两张毛泽东木刻像,是我的伯父杨廷宾1945年在延安的作品。 一张是1945年4月23日,党中央在延安召开了第七次党代表大会。5月2日延安《解放日报》全文发表了毛泽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随同重要报告,刊登了毛泽东的木刻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