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的权益设定了很高的保护标准。面对企业的质疑,人大法工委强调《劳动合同法》较之《劳动法》并没有进行过多创新。在此立法精神的指导下,针对事实劳动关系的定性、双薪的支付、劳动合同的履行等事项,就必须对《劳动合同法》的相关条款进行最合理、最善意的诠释。  相似文献   

2.
《劳动合同法》的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合同法》这部被全体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期待的法律,自2005年12月草案第一次提交审议到2007年6月29日正式颁布,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历经四次审议修改,收到社会意见近20万条,其间观点争鸣、立场碰撞、法理思辨贯穿始终。《劳动合同法》所激发的民众对立法参与的热情、对各自利益诉求的表达、对立法的价值理念的思考等,都对我国立法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劳动合同法》的高票通过,表明国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三方站在不同角度和立场,通过劳动合同立法在不断的争议、思辩中最终形成了共同意志。而围绕着《劳动合同法》的各种争论和悬疑,也可以说基本上尘埃落定。那么,劳动合同制度在运行中存在哪些问题,而《劳动合同法》又设计了哪些制度,会给当事人的利益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是本文要探讨的主旨。  相似文献   

3.
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的正式实施不仅宣告了劳动者在过去其合理利益无法得到法律全面合法保护时代的结束,从更高层面讲,更彰显了国家在对待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方法律地位方面的立法态度的本质改变,这必将会在更好的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为最终构建起和谐的劳资关系奠定坚实基础.本文主要从政治、经济、历史发展等方面分析我国有关劳动合同立法发展演变的基础上,试图找出隐藏在《劳动合同法》背后的立法宗旨和立法精神,以期对未来《劳动合同法》的健全和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问清泓 《行政与法》2007,(6):99-101
《劳动合同法》(草案)虽然没有直接将农民工纳入范畴,但是农民工是劳动者之一,理应受劳动合同法的调整,农民工是《劳动合同法》的法律主体之一。《草案》第一次将包工头作为用人单位纳入劳动法的范畴,对确定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与包工头的劳动关系意义重大,对农民工向包工头讨要工资提供了法律依据。《草案》已经将事实劳动关系直接纳入了劳动合同法的范畴,这对保护广大农民工的劳动权益意义深远。《草案》对恶意欠薪行为,规定了惩罚赔偿制度,有利于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但惩罚赔偿的力度不大,应当加大倍数。  相似文献   

5.
《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六条详细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形,用人单位支付的经济补偿金与劳动者在本单位的工作年限挂钩。关于经济补偿金,有多种不同的学说分类,可谓众说纷纭,经济补偿金的性质在法律上也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比较了经济补偿金与违约金、赔偿金的区别,指出了《劳动合同法》的一些立法缺陷,探讨立法上的完善思路。  相似文献   

6.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使得《劳动法》第28条规定的经济补偿第一次在严格意义上的法律的层面得到细化,这无疑是《劳动法》中关于经济补偿立法的重大进步。但在将《劳动合同法》中的经济补偿条款直接适用于具体案件时还必须对其法律适用问题进行整体的审慎的分析,这样才能确保劳动争议案件中劳动者获得经济补偿的权利得到全面而细致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劳动合同法》是我国一部立于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劳动关系,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但是《劳动合同法》从其创立之初就饱受争议.尽管在法律上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之间是平等的,但是实际上由于用人单位掌握着更多的社会资源,因此在劳动纠纷过程中是处于优势的地位,因此就造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实际地位的不平等,因此在处理劳动纠纷的时候,往往容易出现不公平的现象.而且由于我们国家劳动合同的立法不完善,存在着模糊立法的现象,因此许多用人单位就会钻法律的空子,这样就引发了《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之争.  相似文献   

8.
论我国《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乐 《行政与法》2010,(5):116-118
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立法价值目标是实现劳动关系的和谐。但在《劳动合同法》的实施过程中,企业的抵制、规避行为,配套法规和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以及地方政府、工会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导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效果不容乐观。为此,要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制度,促进企业自觉维护职工权益,并完善《劳动合同法》的相关配套制度,落实政府与工会在保护劳动者权益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关于《劳动合同法》立法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拟对《劳动合同法》立法过程中几个原则问题的争论,谈谈自己的看法。一、立法依据:民法还是劳动法?《劳动合同法》是以《合同法》为依据还是以《劳动法》为依据?这一问题在立法之初便有不同的认识。有论者认为,《劳动合同法》既然涉及合同,就应该按照《合同法》的原则平等保护合同双方当事人。这种观点基于劳动合同当事人双方是平等主体的假设,对当事人双方合法权益给予平等保护,即给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以同等力度的保护。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将《劳动合同法》纳入了民法体系,以民法作为《劳动合同法》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关怀 《中国法律》2007,(1):26-28,89-92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起草工作历经数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於2005年12月24日对草案进行了第一次审议。于2006年3月30日向全国公布草案,广泛徵求意见.最近全国人大常委会又于2006年12月24日对修订后的《劳动合同法(草案)》进行第二次审议。《劳动合同法》这一关系到每一位劳动者切身利益的法律的制订成为中国立法工作中的热点之一,现仅就《劳动合同法》的制订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劳动合同法是规范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违反劳动合同责任等内容的法律规范。目前我国正在起草《劳动合同法》,立法中是否应当设定劳动合同一般权利义务条款,这不仅是一个立法技术问题,而且也涉及到劳动合同法能否有效实施。  相似文献   

12.
在曾一度引起激烈争议的《劳动合同法》实施半年后,作为其补充与细化的实施细则《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草案)》终于在千呼万唤后出台了,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在其45个条款中,涉及了诸如"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经济补偿与赔偿金的关系等敏感问题,并对就劳动合同法中较模糊或较分散的规定进行了具体化。本文立足于目前争议较大的几大条款,对该草案进行评析,并就其存在的立法盲区提出一定见解,以探讨该草案的优缺。  相似文献   

13.
王悦 《法制与社会》2012,(27):30+35
与1994年施行的《劳动法》相比,《劳动合同法》扩大了保护劳动者的力度,对于调整劳动关系方面规定更为详细具体,也更加具有可操作性.本文从《劳动合同法》鼓励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强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法》扩大了经济补偿的适用范围三方面就《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制度的完善进行了分析,认为《劳动合同法》通过这样的驱动机制和惩罚机制,调动起了劳动者保护自己合法劳动权益的积极性,也使得用人单位的违法成本大幅度上升,使得他们不敢轻易违法.同时,还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就《劳动合同法》带来的思考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杨秋梅  李南 《法制与社会》2012,(18):237-238
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开始实施以来已逾四年.这部法律贯穿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主旨和目标,对现行立法进行了多方面的修改与完善.本文从劳动者、用人单位和劳动监管部门等角度阐释了如何更好地运用《劳动合同法》.  相似文献   

15.
试用期制度研究——兼评《劳动合同法》第19、20、21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用期制度是劳动合同法的一项重要制度,在实践中,由于对于试用期的种种误解,导致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条款侵害劳动者权益的案件比比皆是。《劳动合同法》在第19、20、21条对试用期条款的期限、试用对象、试用期工资以及试用期解除权都作了明确的规定,本文详细分析了以上三个条款的内涵以及适用。  相似文献   

16.
新《劳动合同法》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制定该法的一个很重要的背景,就是近些年来我国的劳动领域出现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劳动者的权益被侵犯,而且没有救济渠道,劳动合同法的一个宗旨就是要矫正这个问题。《劳动合同法》以人为本,旨在构建劳资和谐,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法在规范企业用工行为、遏制劳动合同短期化、提高劳动者稳定就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方面已经显现出法律威力。但是部分企业在趋利的心态下采取各种手法和借口来规避劳动合同法,利用种种借口"炒人"或用高违约金"留人",并采取公开或隐藏的手段抵制劳动合同法的贯彻实施。劳动者中也有部分人拒签劳动合同。对此,企业、政府、劳动者应该在认识到困难存在的前提下,从多方面着手,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劳动合同法》的顺利实施与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7.
《劳动合同法》于2008年1月1日起实施,与之相应的《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也于2008年9月18日公布实施。作为涉及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切身利益的重要法律,自草案公布起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该法也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本文着重从劳动关系实务角度对部分条款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郭军 《中国律师》2008,(1):54-56
《劳动合同法》作为中国第一部劳动合同制度的专门法律,是一部极其重要的法律,是每一个劳动者个人与每一个用人单位之间建立劳动关系的法律制度,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起点,也是劳动关系的终点。如何签订、履行以及变更、终止、解除劳动合同是劳动合同制度建立和规范的十分重要的和具体的制度。这不仅仅是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问题。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保证。 《劳动合同法》的审议通过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评价不一。在征求意见的过程中,来自企业界的意见尤为强烈,有的甚至认为这是灭顶之灾扬言撤资;在学界也出现了所谓的“南派”与“北派”之争。这是因对立法本意的了解和理解不够准确造成的;《劳动合同法》还存在着一些需要细化和可操作性规定,个别条款还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亟待进行解释和完善。《劳动合同法》涉及的都是普遍的、重大的问题,这些问题在2008年1月1日实施的时候依然会存在,因此需要我们进行认真的解读。笔者认为有十大问题需要明确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我们都是劳动者!这也许可以成为《劳动合同法》(草案)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中收到约20万件修改意见的但书。一部法律的制定得到社会如此普遍的关注.使得劳动和资本双方展开如此激烈的公开博奕,这在改革开放30年中十分罕见。有人说,《劳动合同法》是资本的灾难,是劳动的福音。其实,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劳动在增强国力的同时,为资本带来了超额利润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资本让渡出一些超额利润与劳动者分享,应当成为化解社会不公,劳资和谐发展的应有之义。所以,《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是对劳资双方地位长期不平衡的矫正。也有人担心矫枉过正,担心“铁饭碗”死灰复燃,使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但是,任何法律都没有十二分的完善,只是不同群体之间利益的权衡。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之际,本刊邀请立法官员、工会代表、学者和律师从不同角度对这部法律进行解读,希望能将《劳动合同法》的全景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王玫 《中国律师》2008,(2):36-36
《劳动合同法》第30条规定:“……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该条被诸多媒体誉为一大亮点,认为劳动者申请支付令是其维权最快捷的手段。笔者认为在目前法律制度的框架下,《劳动合同法》规定的支付令制度看上去很美,但仅仅是一个摆设,只有修改《民事诉讼法》支付令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