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法治与社会》2013,(3):74-74
周文华、王公晓在《广东社会科学》撰文认为,科学和信仰是“影响人类的两股最强大的普遍力量”。这两股强大的普遍力量不是相互替代、相互争斗、此消彼长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首先,科学与信仰统一于人的社会实践,人类一切文化都源自于社会实践,科学、信仰、道德、艺术等所有文化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其次,科学与信仰统一于人的本性。人有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求,  相似文献   

2.
西方国家宗教的神圣性和法律的社会性是其法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伯尔曼"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便形同虚设"这一观点的提出在中西方的法学界都引起了较大的反响。通过对宗教与法律的实质加以区别和联系,伯尔曼将整个西方社会的法律与宗教在制度上的相互促进和影响呈现在世人眼前,其对法律与宗教的历史、文化基础的剖析,以及运用现实的逻辑研究方法使我们清晰的认识到二者相互依赖是因为它们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法律不仅是一种社会规范,更是人类正义的终极体现;而宗教不仅是一种精神信仰,在很大程度上是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潜移默化的习惯。伯尔曼式的法律信仰是法律人内心深处对法律制度的一种解读和对法律精神的一种理性情感,这种信仰的实质在于使法律制度得以完善,并通过与宗教的融合进一步寻找社会和谐发展的良性方式。  相似文献   

3.
博弈论作为一种经济学研究方法,主要研究人们之间利益竞争的关系。而道德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现象,从产生之初就不可避免地与人类自身的利益追求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以博弈论作为方法论工具对道德的发生发展进行考察也就是一种可行的途径。本文从道德的起源、道德的发展两个方面考察博弈对道德发生发展的影响:道德起源于人们对利益的追求,通过人们之间的利益博弈得以形成;道德规范的发展很大程度源于人们利益意识的成熟,而利益意识成熟于人们之间不断的利益博弈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法律与宗教关系的多向度追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共同调整人类社会的规范,法律与宗教存在着千丝万缕、多个向度的联系。从目的指向来看,法律与宗教都关心人类生存的方式与意义;从思想和制度角度来看,法律中的许多思想和制度都发源于宗教和宗教规范;从西方法治建设的演进历程来看,西方法治的形成得益于人们从内心真正信仰宗教权威与规范的传统;从功能上来看,法律和宗教都有凝聚和调试社会等功能,共同成为维系社会的纽带。当下中国,深刻认识宗教与法律的多向度关系之于落实依法治国以及正确应对宗教社会问题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政法学刊》2017,(6):57-64
法律信仰在我国的存在与否引起很大争议。科学时代同时也是信仰的时代,因此,法律信仰在我国是存在的。法律信仰是指人们对法律所蕴含的公平正义等价值的认同和追求,人们相信通过法律能够达至一种美好生活的理想追求。法律信仰的培育对于发展市场经济,建设法治国家,凝聚社会共识,应对全球化挑战和实现我们国家的现代化转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内在价值,这决定了我们应当重视对法律信仰的培育。  相似文献   

6.
《法律与宗教》一书是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伯尔曼教授的著作。这本书不仅简要地讨论了历史上法律与宗教的复杂关系,而且在学理上分析了法律与信仰之间的联系。一些精彩的语句,简洁且深刻,深深地影响了人们对法律的看法,法律信仰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学者们的重视。本文试图从伯尔曼的《法律与宗教》一书入手,从东西方的史实角度出发探讨法律和宗教的关系,进而从理论上对法律如何信仰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7.
从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可以看到资本主义对宗教关系的变化,恩格斯从阶级的视角对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认为这是由资产阶级的历史属性决定的。排除阶级的因素,从社会发展的视角看,笔者认为,两者关系的改变是资产阶级不断改变信仰,促进社会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信仰对社会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并且能够保持社会的稳定。对于我国当前存在的社会信仰危机,这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我国需要通过各方面的改革来重新塑造社会信仰体系,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8.
试论科学的教育价值观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教育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教育科学”研究与是否具有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有着重要的联系。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价值及其规律进行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的根本思想和观点,它不仅是认识教育及其价值的手段,而且也是人和社会作为一种主体与教育之关系的科学建构。科学的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是现代科学思想和方法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教育价值认识的最高境界。科学的教育价值观从某个方面来说也是一种价值选择的结果,是人们进行科学的价值选择的思想出发点和基本方法论。科学的教育价值选择具有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历史性与现实性的统一、教育代价最小与教育效益最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9.
本体论的兴衰与哲学时代主题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上看,本体论的演化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早期,本体论的兴盛说明了哲学研究的重心是探讨世界的"本原","形而上"的追索构成了古代哲学的主题.近代以来,认识论的繁荣与本体论的衰落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哲学研究中对"形而上"问题的质疑和对精确科学的推崇把哲学变成了所谓的"科学之科学".哲学主题的"科学化"一方面使哲学蒙上了"科学"的表象,另一方面也使之远离了人类的终极关怀和至上理想.然而,现代人文精神的失落和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人类生存危机提醒人们:科学和人文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双轨,哲学的科学化是不符合哲学的本性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的,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对本体论研究的热潮证明了哲学的当代主题乃是人与世界的和谐共处问题,哲学在其中起着人类生活信念重建和理性对待世界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10.
一、婚姻家庭法学的形成和发展婚姻家庭法学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学系体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以婚姻家庭法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婚姻是人生的大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人们的婚姻家庭关系是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正确调整婚姻家庭关系,涉及到男女老少的切身利益和千家万户的美满幸福,也涉及到社会的发展、民族的兴旺和人类的进步,而婚姻家庭法律,就是调整婚姻家庭关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法律的宗教性出发,初步探讨了法律如何被信仰这个问题和二者之间的关系.法律与宗教有着多向度的渊源关系,最为明显的是基督教的法律脱胎于宗教,带有明显的宗教印记,但在现代社会随着法律与宗教的祛魅化,法律的宗教性逐渐变淡、被人们所忽视,法律信仰危机凸显,面对这种情形,处理好法律与宗教二者之间的关系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因此,要重视法律的宗教性,重构法律信仰,解决法律信仰危机.  相似文献   

12.
法律信仰与法律怀疑精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法律信仰与法律怀疑精神谢晖一个国家的公民是否具有完整的法律信仰是其法律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心理基础。然而,由于人们在观念上常把信仰与禁锢自觉不自觉地联系起来,致使法律信仰也成为令人生畏的概念。为此,如何反思以往的法律信仰?如何确定理性化的法律信仰?这是...  相似文献   

13.
行为科学与法学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特征及其规律的科学.作为一门发展中的科学,自本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产生以来,其应用范围已经超越管理领域,它的理论与应用价值已经超出人们的预料. 行为科学和法学都要研究人的行为.但是二者的对象和任务,研究的目的、方法和侧重点有别,所以不能把它们混同或者等同起来.行为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特征和规律;而法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法这一特定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因为任何法律关系、法律事实都离不开行为,这才也要研究人的行为和人的心理现象.行为科学所研究的行为是人类行为的一般,无所不包,外延极广;而法  相似文献   

14.
谁是知识经济的掘金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种类的生产资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发挥的作用也在不断更替。原始人茹毛饮血,需要的是蛮力和牺牲精神:农业时代人们在很大程度上也仍然依赖于自然;到了工业化时代社会生产要素多元化了,主动权转到了我们人类手里,也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掘金者。  相似文献   

15.
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调整人们行为的法律规范。法律和道德对任何一个社会都是不可或缺的,也是不能分割的。本文对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的论述,认为在实践中,应认真区分并深刻领会法律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利益和社会事业服务。  相似文献   

16.
<正> 引言 文化,是人类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解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诸多问题的手段,以及这一手段实施过程中所形成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的综合体。简言之,文化是人类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它有四种组成要素,即:规范、价值、信仰和表意象征符号(即语言文字)。环境,在文化的演进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文明的进化和文化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各类别文化的研究也不断深化。环境文化及环境文化学正  相似文献   

17.
浅析营建法治环境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环境是一个国家和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包括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除需有和平开放的国际环境外,在国内还亟需营建稳定开明的政治环境、文明公正的法治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文化环境及和谐优美的自然环境。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法治环境的营建在现阶段已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和重要内容。培植法律信仰是营建法治环境的首要条件法治是人们在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中作出的科学选择,法律信仰是人类在这个管理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认识成果,也是法治必不可少的精神基础。没有…  相似文献   

18.
法律信仰在法治化进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法律信仰与法治的历史进程所谓信仰,是指人们关于最高(或极高)价值的信念。法律信仰,就是坚信法律之中蕴藏着人类的价值;坚信法是足以走向真、善、美的桥梁;坚信法能够(至少是部分地)决定社会的前途和人类的命运,坚信法律之于人有如生命般重要。人类历史上,凡是主张依法而治的国家或民族,都十分注重弘扬法的精神,唤起人们的热忱,使依法而治由少数决策者的思想变为大多数人的自觉行动。早在古罗马时期,长于法学思维的罗马法学家们顺应城邦自由民从事简单商品经济活动的需要,不仅建立和发展了完备的私法体系,而且还把法提…  相似文献   

19.
信仰,依词典上说,就是对某种宗教或某种主义信服、崇拜而奉为言行的准则.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国度,儒、佛、道教绵延不绝,出于对自然力量的无知、精神生存的抚慰,抑或是某种功利的需求,人们总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择一而信,并达到一种十分痴迷的程度.比如一种以信仰代替科学知识的僧侣主义(也叫信仰主义),宣扬信仰高于理智,宗教高于科学,鼓吹上帝创造一切.列宁说它是“一种以信仰代替知识或赋予信仰以一定意义的学说”.马列主义诞生以后,特别是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科学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理论,以此理论为指导的广大共产党人也就把共产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和理论旗帜,奉为毕生为之奋斗的言行准则.从此,中国人的信仰界发生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此,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斗争就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应该有法律规范,因为法律规范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如果彼此的行为失去了准则,整个社会就会陷入混乱.那么,法律规范是越多越细腻就越好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法律规范的意义.其实,规范人们的行为,只是法律规范的作用,它最核心的意义是促进人类社会的文明共处.基于这一核心意义,如果那些密密麻麻的法律规范太过于巨细无遗,只会让人无所适从,并且把对秩序的遵守变成了对被处罚的避免,把对法律的信仰变成了对法律漏洞的寻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