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黎敏 《法制博览》2015,(7):113-114
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干预经济过程中所产生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国家干预经济之法,是政府经济行为之法。本文对经济法与商法的关系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或从产生原因,或从法律属性,或从调整对象及方法,更是从价值理念对经济法与商法加以区别。但二者的关系亦绝非相互排斥的关系,它们密不可分且功能互补,共同协调经济关系,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我国《海商法》的立法模式较为特殊,而且法律渊源广泛,多为国际公约的复制,通过研究其立法途径,分析移植国际公约制定法律存在的诸多弊端,得出只有采取《海商法》的本土化途径,建立我国自立性的法律体系,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护我国海上利益。  相似文献   

3.
国际商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它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国际商事关系的发展而产生的,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各种国际各种商事的相互交融,国际商法的全球化、广泛化、统一化等趋势逐渐明显,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国际商法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这些问题的出现给国际商法趋势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困难。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的探析。  相似文献   

4.
蒋卫丽 《法制博览》2013,(6):152-153
"商人"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由来已久,但作为正式的法律概念却始于近现代,其构成了商法法律体系的基础性概念,它的发展与商法的发展密切相关,但各个国家对其概念的表述未尽相同。而我国商法起步较晚,其理论研究和立法现状在现实中面临诸多问题。现拟考察"商人"这一词的历史渊源,同时阐述古今中外对其的法律界定,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对我国商人的法律界定提出相关意见。  相似文献   

5.
作为调节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法律制度,民法和商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同时二者又有着各自的特点。除了调整对象的不同以外,其价值取向也存在着异同。本文笔者对民法和商法的价值取向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分析了民商法价值取向异同对我国民商法立法的影响,目的是为民商法立法模式的选择提供指导和借鉴,进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6.
海难救助制度本身包括了海难救助报酬、相关救助费用的确定以及海难救助的成立条件等诸多复杂的法律问题,是海商法中的一项特殊规定。本文从法律经济层面的相关分析就海难救助中法律制度本身的合理性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7.
杜宪华 《法制博览》2023,(22):58-60
民商合一背景下,如何对民法和商法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准确界定,不仅关系到对于《民法典》地位、作用评价,也会对市场经济当中法律体系构建产生影响。民商合一中否定商法具有的独立性,会阻碍社会经济整体发展,在处理民商关系过程中,应结合社会实践需求,以及客观立法规律展开思考,根据国情作出理性选择,分析民商独立可能性和具体实现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汪昕 《法制博览》2015,(8):174-175
主要研究商法意识树立、商法审判和民事审判区别、商法基本原则的应用和新学术成果的借鉴引用等商事审判中应该关注的关键性问题。我国没有商法典,商法作为民法的特别法和民法存在一定的差别,在商事审判中需要遵循商事基本原则,正确认识商事纠纷和民事纠纷在基本原则和使用范围方面的差异,在商法无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可参照商事基本原则进行裁决。  相似文献   

9.
台湾海商法的变革及其特色李景禧,林光祖台湾海商法源于1929年公布的国民党《海商法》,共八章174条。1962年,为适应台湾地区海商经济发展的需要,台湾当局对海商法进行全面修改,增为十章194条。同时,废止旧海商法施行细则并陆续公布船舶法、船舶登记法...  相似文献   

10.
刘洁玢 《工会博览》2010,(7):200-200
商法在私法体系中的正确定位对于商法及相关的民法和经济法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文由确定商法的私法性质出发,通过历史分析和理论分析在民商合一与民商分立模式中作出选择,得出了我国应当实行实质商法主义的民商分立的结论,并对《商法通则》的制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