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受到法西斯战争威胁,苏联作为民族国家进行战略转变。共产国际也不得不考虑到苏联的国家和民族利益,放弃“一国建成社会主义”转而致力于“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这一转变给中国国内局势造成了一定影响,波及西安事变的发生和解决,对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苏联俄罗斯法学与中国法学学术研讨会纪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近百年来中国法学发展过程中 ,苏联法学曾对中国发生过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在 5 0年代达到了最高峰 ,成为当时的主流理论 ,对新中国法制建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指导作用。此后情况虽有所改变 ,但它至今仍在潜在地影响着我国相当多学者的思维方式及对未来法制建设的模式选择。俄罗斯是我国的近邻 ,在世界上也是有影响的大国。中俄两国曾有过相同的经历 ,如今也都面临着加强法制建设的共同任务。俄罗斯当代法学家在总结与反思历史经验 ,探索曾经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怎样建设适合国情的新法制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研究苏联俄罗斯法学对…  相似文献   

3.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在特定历史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也暴露出许多弊端。中国建设道路对苏联模式进行批判性借鉴,取得了重要成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今年5·12地震中我国政府和民间力量的各自表现再次表明,苏联模式的优越性与局限性并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必须根据国情改进和完善之。  相似文献   

4.
<正> “一国两制”下中国法律制度的发展变化 在本世纪末,在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这不 仅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不曾有过论述,而且在世界历史上也是没有先例的。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建设社会主义就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特色,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对香港、澳门、台湾问题的处理,就是“一国两制”。这是个新事物,这个新事物不是美国提出来的,不是日本提出来的,不是欧洲提出来的,也不是苏联提出来的,而是中国提出来,这就叫做中国特色。” 按照传统的理论和模式,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只能允许一种社会制度即社会主义制度的存在和发展,而绝不允许同时有另一与之对立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并存和发展。而实行“一国两制”后,就突破了“一国一制”的固有理论和模式,形成了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社会主义和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末段,中国和越南在本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两国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变化,并结合国际国内环境,对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重新认识,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主义学说,对世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前沿视点     
《法治与社会》2013,(10):58
中国道路超越历史的华丽"转身"陈晋在《社会科学报》撰文认为,坚持走好中国道路,要清楚哪些路是不能走的。党的十八大再次重申,"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帜的邪路",就是为了突出坚持走中国道路这个要求。不走"老路",不是说对过去的探索都不尊重,而是说,实践已经证明,过去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以及像"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了,所以才通过改革开创出新路。不走"邪路",不是说,对外国各种道路中好的东西不尊重,不需要汲取人  相似文献   

7.
乔棣 《中外法学》1991,(2):21-25
<正> 为适应各自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中国于1988年6月,颁布了《全民所有制小型工业企业租赁经营暂行条例》(以下简称《租赁条例》),苏联于1989年12月颁布了《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关于租赁的立法纲要》(以下简称《租赁法》).两国通过立法,用租赁合同形式确立了所有者(出租方)与经营者(承租方)完全平等的民事法律地位,保证经营者能够独立自主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促进生产的发展.但两国具体情况不同,在立法上也有较大区别.  相似文献   

8.
当今列宁思想研究处于"冷"时代,面临两个困境:一是20世纪以来的世界历史变化增加了列宁思想研究的难度;二是原有列宁思想研究方式不能满足当代列宁思想研究的需要。为此,要实现从意识形态研究到思想史研究之列宁思想研究语境的转换;要联系俄国的情况以及列宁的俄国立场、俄国观点来阐发列宁思想的国际性及其具体的丰富的规定性。列宁思想遗产中活的东西不是现存的理论,而是分析问题的方法。这个方法的精髓是:认识的客观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法、社会主义的原则。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列宁思想的这一精髓,创造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只有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中国列宁思想研究的活水源头出发,中国的列宁思想研究才能走出学院式研究的藩篱而走进中国思想创造的园地。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以苏联的经验和教训为借鉴,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基础、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发展途径、发展战略等重要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思想,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观。追寻和研究毛泽东的发展观,对于我们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历史脉络,在实践中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苏联法影响中国法制发展进程之回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 2 0世纪中国历史上 ,苏联的革命法制理论和若干重要制度曾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法制发展进程。孙中山曾主张“以俄为师”并进行过法制改革 ;中国共产党所领导下的人民民主政权的法制建设也是以苏联为标尺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创立社会主义法制的过程中 ,更是将苏联法全方位地移植到了中国。苏联法制为中国革命政党所接受与其自身的性质和中国革命的需要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1.
记者(以下简称"记"):20世纪50年代为了更好地建设新中国,我们国家派了许多人到苏联留学,您对这方面的情况了解吗? 陈光中(以下简称"陈"):20世纪50年代建国初期,毛主席明确提出一边倒、学习苏联,反对苏联的还要挨批.我们没有建设经验,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制是什么样,谁也不知道,只能学习苏联.  相似文献   

12.
试析1937—1941年的中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中苏两国的国际地位和实力的差异,决定了苏联对华政策在双边关系中发挥主导作用。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苏联对外战略的演变直接影响两国关系的发展。当苏联战略需要与中国利益一致时,苏联大力援助中国的抗战事业,两国关系就能顺利发展。而当苏联的战略需要背离中国利益时,苏联外交的大国主义作法则越发明显,甚至为了确保自身的安全而牺牲中国利益。因此,在时局发生剧变之时,中苏对外战略重心的转移使得两国关系不可避免地趋于冷淡。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要求国家法开始乡土中国法制化征程,然而以"送法下乡"为代表的国家法"格式化"改造民间的冲动遭遇"滑铁卢",反映出两种力量的冲突,作为国家法与民间法"交汇点"的基层司法所如何面对两种力量的压力是本文所考察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的形成过程,最初可追溯到"中国特色",以后又依次经过"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后演变成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概念既是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历程的理论总结,又是一系列概念演变的逻辑必然,同时也是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概念总结上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基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两国领事关系的愿望,决定缔结领事条约,并为此目的各派全权代表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特派外交部长陈毅;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特派苏联驻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于1989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同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16号公布,1990年10月1日起施行.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并列为三大基本诉讼,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标志.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凝结着人类的智慧,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一国的法治总是由一国的国情和社会制度决定并与其相适应.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张震 《北方法学》2014,8(5):131-140
实现一种以应然性价值共识为指导,再返回到实然性的规范宪法主义,从而为当前政治治理的正当性提供证立与阐释,是规范宪法学研究的生命力所在。从世界范围来看,法治国概念经历了从形式法治国到实质法治国的演变。"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概念,兼具形式法治国和实质法治国的内涵。从形式上看,包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三个要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概念统合下的规范实质,仍然体现普遍法治的基本要义,须强调法治与宪法、人权的内在关系。站在规范宪法学的基本立场,对宪法文本相关条款进行规范分析,有利于为当下法治建设与国家发展提供规范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宪法学产生于独特的时空环境,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及其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赋予了中国宪法学"社会主义"以及"中国特色"的历史规定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宪法学摆脱了建国初全面照搬苏联的理论研究模式,基于中国的实践需要,逐步形成了"中国问题意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宪法学理论体系基本上涵盖了宪法学原理、国体理论、政体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理论、国家结构形式理论、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理论以及依宪治国理论等。  相似文献   

19.
《法治与社会》2011,(5):14-14
吴邦国委员长指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更何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本身就不是静止的、封闭的、固定的,而是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  相似文献   

20.
范进学 《法学》2018,(3):3-13
"法治中国"作为一个重大政治命题,既是党中央基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而提出来的;也是党中央站在国际法治体系的全球战略高度,以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天下胸怀,向世界人民展现中国在当代国际法治体系中的良好的国家形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现行宪法的法律表述,"法治中国"则是统合"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两个宪法概念的政治性概念。治国主体包含着主权意义的人民与治权意义上的执政党与国家机关,依法治国自然包括了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两个核心内容。依法治国是一个对"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军"等多方面概括统合的概念。"法治中国"含有国际法治的政治概念,在当下乃至一个较长时期,"法治中国"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与世界意义;"法治中国"与"法治国家"两个建设同时抓,但法治中国建设还需回到宪法确立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原则与目标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