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陈杰 《八桂侨刊》2021,(1):69-77
印度尼西亚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节点国家,印尼华人是印尼国家多元民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印度尼西亚不同历史时期,他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著名的海外华人研究学者,廖建裕先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印尼华人和东南亚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介绍他的学术生平、学术贡献以及他对印尼民族国家建构的理论和观点。  相似文献   

2.
后苏哈托时代印尼的慈善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华人精英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印尼华人精英的慈善活动具有重视教育、投入数额大、社会影响大、超越族群界限和明显的代际变化等特点。影响印尼华人精英慈善事业的因素是多元的,随着印尼华人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他们对印尼的认同感不断加强,华人精英必将在印尼社会慈善事业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苏哈托欠下华人两笔血债 印尼华人估计总人口为1000万。印尼官方的中央统计局的数字要低一些,华人总数为817万,次于爪哇族和巽他族,位居第三,约占印尼总人口的4%,他们绝大部分加入了印尼籍。许多华人在印尼世代定居,不但采用了印尼人的姓名,而且在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初的中国、荷属东印度殖民时期和印尼独立后等方面着手,追溯了孔教的形成历史,并且其与当地政治局势密切相关。印尼华人社会采取了不同的文化路线,与中华文化根源逐渐割裂开来,这与其他相邻的东南亚国家情况有所不同。印尼华人社会中无论是信仰孔教、佛教还是道教,在发展中都逐渐偏离了源于中国的主流,每个宗教团体都试图让印尼当局承认自己的信仰,也有团体试图将这三种信仰合成一体,同时他们仍然希望保留印尼华人的身份,以期在融入和同化到印尼社会过程中获得所谓的优待。  相似文献   

5.
西行漫记     
本文所说的“西行”,是指笔者一行访问印尼西加里曼丹省,故简称“西行”,印尼华人喜欢将该省简称为“西加”。应印尼客属联谊总会的邀请,笔者一行四人于2012年2月1日至15日,赴印尼访问考察,包括雅加达、西加里曼丹等地。这是笔者第四次访问印尼,这次访问考察的重点,是印尼华人在民主改革时期的发展变化(1998年以来),重点考察西加里曼丹省各地华人参政情况和华人文化、华文教育的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6.
印尼华人的文化适应,是指移居印尼的华人族群所承传的中华传统文化经过与印尼本土传统文化长期的接触、联系、调整而改变原来性质和模式的过程。本文试从具体文学作品切入,结合对印尼政治、经济及民族意识等背景因素的考虑,主要从中华传统文化在印尼的传承与变异这个侧重面谈谈印尼华人的文化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今年3月,位于加里曼丹岛的坤甸市印尼国立丹戎布拉大学孔子学院邀请笔者和老伴去讲学。圆满完成讲学任务后,转到雅加达、山口洋、日惹、泗水、三宝垄、巴厘岛等六个地方访问,与华人接触较广,感触良多,写出来供大家分享。一、勤劳热情的华人我们从广州搭乘航班5个小时到达雅加达,已是夜晚,孔子学院印尼方院长陈佩英到机场接我们。与其他华人一样,他们都有两种名字,一个中国名字,另一个印尼名字,跟我们交往都用中国  相似文献   

8.
1990年8月,我国同印尼复交,中断了近1/4世纪的印尼华侨华人同我国的关系,又重新逐步活跃起来。印尼是全球华侨华人最多的国家,当地华人同中国的关系自然引起世人的关注。本文着重探讨复交前后华侨华人同中国各方面的关系。 认同中国时期:关系密切 本世纪60年代以前的荷印政权和苏加诺政府时期对华侨华人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策,中国政府在1955年以前实行争取华侨的政策,因而此阶段是印尼华侨华人认同中国的时期。 华侨认同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是中国在海外的移民。历史形成的血缘地缘、同种同文、乡情族谊等关系使华侨难以割断同中国故土的联系,何况,“我国的移民是‘暂居性’,  相似文献   

9.
荷兰对印尼的殖民统治长达三百多年,深刻地影响了印尼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直到印尼独立后至现今仍是如此。无论荷兰东印度公司时期还是荷印殖民政府时期,爪哇华人在法律上都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地位。荷兰东印度公司时期,华人社会拥有一定程度的法律自主权;荷印殖民政府时期,殖民者逐步将华人社会纳入欧洲法制体系的轨道,华人的法律地位日益低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人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对爪哇华人法律地位的改善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郑一省教授及其团队撰写的《印尼美达村华人》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9年9月出版。全书共分为八个章节,共47万字。该书运用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印尼美达村华人进行了全面且详细的记述和深刻的探讨。郑一省教授及其团队几下田野,在将近12年的时间里搜寻资料、走访观察。他们不仅对美达村这一小区域了熟于胸,他们的足迹也遍布印尼雅加达、棉兰等城市,在印尼华侨华人的田野中深耕不竭,呕心沥血。他们深入当地华侨华人社会收集第一手资料,终成就了这部佳作。这些翔实的资料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也为后续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学者留下大量珍贵的材料。书中还有诸多作者拍摄的真实照片,能给读者更为清晰直观的体验,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印尼美达村华人社会的各个方面。该书不仅给读者以了解异乡同胞漂泊奋斗历史的窗口,也画下了以民族学方法为范式的华侨华人研究领域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1.
1981年苏尔梦(Claudine Salmon)博士巨著《印尼华人马来语文学:注释书目暂编》(Literature in Malayby the Chinese of Indonesia:A Provisional Annotated Bibliography)的出版,确立了印尼华人文学的文化学研究范型。关注印尼土生华人命运的海内外学人对印尼华人文学进行了多侧面多层次的研究,既宏观探索又微观剖析,从而构成一种对印尼土生华人文学的立体式研究态势,既向外拓展又向内深入,真可谓是千重浪里百花开。  相似文献   

12.
后苏哈托时期见证了印尼华人的族群意识与文化复兴,其中华人历史纪念馆的兴建成为华人族群文化意识复兴的一个重要象征。本文在对印尼华人纪念馆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考察了后苏哈托时期华人历史博物馆兴建的动因、机制与意义。印尼华人博物馆的兴建,不仅体现了华人对族群历史文化的追溯与传承,同时也反映了华人与当地的融合与政治认同的变迁。更值得指出的是,华人历史博物馆通过华人参与民族国家建构历史的展示重新塑造了华人的集体与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3.
套娃警示     
《时事报告》2011,(10):66-67
与很多商人将企业理念概括成一句话的做法不同,印尼华人的商业领袖、金鹰国际集团总裁陈江和在公司的每个办公室里都摆放了一组套娃。华人的背景、始终在亚洲地区打拼的发展轨迹,他和他的企业如何与俄罗斯套娃联系起来?让初来乍到的员工很是费解。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跨国化的进程中,移民认同因之有了复杂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后苏哈托时期以来的印尼华人,在中国崛起、中印尼友好以及东盟区域一体化的综合因素推动下,跨国活动十分频繁。而作为透视印尼华社重要依据的华人社团与社团领袖则是跨国活动的主要践行者。在跨国主义的趋势下,这些引领华社的跨国行为给印尼华人认同带来一系列新的变化,凸显了当代印尼华社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5.
姓名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现象,是社会成员个体和社会身份的象征。印尼华人中文姓名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性别差异性,与同时代的中国人相比具有传统和保守的特点。印尼华人的姓氏以"陈、黄、林"最多,反映出与中国东南沿海省份的密切关系;双字名优势和用字的性别倾向性表明了中国传统宗族和性别观念对印尼华人的影响;姓名高频用字的集中使重名问题较为突出,表现出印尼华人社团和个体价值观的趋同。在性别和时代因素两个参量上,前者对印尼华人中文姓名的影响比后者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印尼是海外华人最多的一个国家。在印尼的华人中,客家人约占了30-40%,因此,也可以说印尼是海外客家人最多的一个国家。印尼的客家人,尤其是聚居在印尼外岛地区的客家人,虽然在海外已经生活了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但仍然保留了比较浓重的客家人特征,或者叫客家特性。本文主要探讨居住在山口洋市的客家人的社会变迁和文化适应,探究他们的生活方式,研究这里的客家人与其他华人的差别。  相似文献   

17.
三语学校的创立与发展是当代印尼华人社会发展华文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依托三语学校,在苏哈托时代中断了30多年的华文教学,终于在印尼这个多元文化社会找到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土壤与环境。苏哈托威权统治结束后,印尼逐步完善民主化制度与多元文化制度,在此环境下,印尼雅加达华人社会摸索出三语学校的多种模式,并创办了多种类型的三语学校,对华文在印尼的传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华文教学在印尼复兴的经验表明,华文在海外的推广要适应该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环境,印尼三语学校的发展是印尼华人文化适应当地多元文化环境的产物,对推动华文在印尼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今年五月,由于印尼经济形势恶化,社会矛盾加剧。在印尼首都雅加达及其西部、北部等地持续发生学生示威游行,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恶性骚乱事件(统称”五月骚乱”)。此次骚乱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据印尼人权委员会统计,在骚乱中已有1188人丧生。另有数千家商店、办公楼、居民住房及部分银行横遭暴徒抢劫和焚烧。而最令人发指的是,光天化日之下,一些暴徒公然屠杀华人,强奸华人妇女。据不完全统计,从5月间日至15日,仅雅加达一地就有约170名华人妇女连遭暴徒强暴,有的在被强暴后又被投入大火中活活烧死。在此应特别指出的是,在…  相似文献   

19.
关耳 《八桂侨刊》2020,(1):93-93
《东南亚华人聚落研究丛书》的第一本书《印尼美达村华人》,于2019年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四十七万字。该书是广西民族大学郑一省教授与其两位弟子邱少华和李晨媛前往印尼美达村调研近一年,并在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上撰写出来的。这是一部反映印尼美达村华人的迁移史、苦难史和奋斗史的民族志成果。  相似文献   

20.
自苏哈托下台以来,研究印尼华人问题的学者日益增多,他们挖掘整理出版了许多资料集与纪念文章,撰写出一些有影响的学术论著,取得了一批成果。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关印尼华人的研究存在着人才青黄不接、现存的难得的珍贵资料不易长久保存、当年印尼重大事件变迁的亲历者和目击者多数年事已高,以及研究经费有限等问题,造成研究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应该引起有关部门和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