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一“、城中村”的特征城中村是我国体制转轨时期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个独特现象,它从出现开始,就主要是以问题的形式而存在。作为“都市里的村庄”,与城市社区和传统农村社区相比,具有以下典型特征。1.社会经济结构二元化城中村的产业、就业基本非农化,但没有同步带来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消解。城中村往往拥有庞大的集体经济,从产权关系、经营管理方式、利益分配等生产关系性质上看,仍然维持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与此相对应,在社会管理体制方面,仍延续着传统的农村管理体制,有的城中村虽然已经挂上了社区居委会的牌子,但其经济社会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
一、城中村:概念及概况 1.什么是城中村 城中村是在我国特有的土地所有制和文化背景下,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化问题。对于城中村,目前已有很多定义,有从土地关系和形成原因角度的定义,如“所谓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化快速推进过程中,城市将一些距新、旧城较近的村庄包入城市建设用地内,这些被纳入城市建设用地的村庄,本文将其称为‘城中村’”。有从房屋建筑的角度的定义,如“城中村是指在城市建成区内,在原农村居民点范围内形成的与周边城市环境构成鲜明反差的以原农村居  相似文献   

3.
《瞭望》2006,(Z1)
“城市包围农村”的运动正在使城中村越来越多。飞速膨胀的都市张开大口,吞噬着周边的农地。城中村成为城市对撞农村的渗烈“战场”。在这些都市村落里,“三农问题”几乎一个不少,城市病也是沉疴难愈。城乡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6,(2)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这引发了一系列城中村改造问题。城中村的改造不仅体现在宏观体制方面,也体现在具体政策的实施方面。因此,在城市化的进程中,重点解决城中村的治理问题将对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等方面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学理论》2015,(4)
"城中村"是我国在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的现象,改造"城中村"也是我国城市化、现代化建设的必要过程。本文以郑州市为例,通过对"城中村"改造的可行性、改造模式以及郑州改造模式特点分析,对郑州市的"城中村"改造提出一些合理、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章梅 《瞭望》2002,(49)
城市“包围”农村,是中国城市化加速以来各大中小城市独特的普遍现象。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各个城市也加快了首先消化“城中村”的步伐,北京市在12月初就把石景山区所有的农民转换为城市居民。 仅仅是转换户籍,靠一个政策就能解决。但要真正把“城中村”变换为真正的城市社区,是艰难甚至漫长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公共政策从问题认定和整合、进入政策议程到形成政策方案,是一个生动的过程。这个政策形成机制,与西方国家公共政策运行机制相区别,实际上是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因素(领导人的认识、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新闻媒体和专家学者的关注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苏南模式”形成机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南模式”形成机制探析○刘家强“苏南模式”是中国城郊经济在大中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下,通过城乡结合,“以工补农、以工促农”,使农工商协调和平稳发展,并进而带动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典型路子。它反映了中国70年代开始形成的乡镇集体经济和乡镇工业...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4,(34)
城中村,是指出现在城市中的农村村落,因此也被人们称作"都市里的村庄"。它随着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出现,并且成为日渐严峻的一个社会问题,极大地阻碍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将围绕城中村这一关键词,对其含义、特征、成因、类型及改造模式等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0.
当年兴冲冲“农转非”的村民如今却空有“市民”身份,目睹左邻右舍遍尝村集体以地敛财的“晚宴”他们想回头却无同头路  相似文献   

11.
探讨农村"老实人"光棍群体的形成机制,对维系乡土秩序的和谐与稳定有着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在社会结构层面上,阶层分化使"老实人"个体及家庭在经济分层与社会交往中处于弱资本量状态,组织结构的个体化使"老实人"群体进一步丧失了家族的保护机制;在价值观念层面上,电视文化、婚姻媒介、村庄舆论等现代性因素将"老实人"形象不断地刻板化,对其构成文化排斥,使该群体加速滑向婚姻市场底层。"老实人"光棍群体的形成,需综合考虑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社会层面的结构与文化变革。  相似文献   

12.
县域"城中村"隐含社会转型的各类矛盾,其治理难题主要有:社会发展滞后于城镇化进程,村级管理滞后于民主化进程,制度设计与"城中村"管理不相适应,主体缺位制约"城中村"治理,村情复杂影响"城中村"治理。县级政府应当以包容性治理为价值目标,培育多元治理变量,实现"城中村"多元主体共治;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实现"城中村"公共服务均等;平衡各方利益分配,实现"城中村"发展成果共享;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实现"城中村"文化共兴。  相似文献   

13.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官托”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日益普遍.“拉关系”观念、权力腐败的新特点以及“专业官托”的出现都揭露出隐蔽的“官托”现象.“官托“本质上是一种非生产性的权力寻租活动,具有极大危害.“官托”现象的形成机制有思想上的腐化、制度漏洞、权力交易以及监管乏力失效等.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的“不等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进程决不能动摇,但城市化进程中的偏差必须加快纠正“从世界城市化的规律和中国的国情来看,中国的城市化率最高水平大约为70%左右,而现在是43%,还差近30个百分点。按照中国总人口峰值在2030年~2040年间大约16亿计算,城市人口要达到11亿左右。这意味着,要在现在城市人口5.62亿的基础上翻一番。”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司长戴均良感慨的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压力太大了。”  相似文献   

15.
社区股份合作经济是深圳实行农村城市化、加速推进现代化的产物。总结农村城市化的历史进程,分析存在问题,研究有关对策,引导社区股份合作经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新的发展,这不仅是继续推进农村城市化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而且对深圳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也具有举  相似文献   

16.
深圳农村的基层组织建设和日常的行政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又亟待解决的课题。这些问题不等同于传统农村和城市里所遇到的问题,而是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特殊问题,若不予以专门的研究并提出解决的办法,必然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和日常行政管理工作滞后,严重影响和阻碍深圳农村经济的发展,妨碍农村城市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农村社区建设中“被城市化”问题及其防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林波 《理论探索》2011,(2):89-90,94
农村社区建设中的"被城市化"问题,是农村社区建设进程中出现的一个超越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承载能力的、由政府强制推动的村庄撤并问题。"被城市化"是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异化现象,是某些地方政府出于政绩的考虑和对政策的误读造成的结果,其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利益,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防止农村社区建设中出现"被城市化"问题,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加强政府的正确引导,不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2005年的英国伦敦地铁爆炸案、法国巴黎骚乱事件,被学界分析为贫富差距过大、社会心理隔阂、弱势群体边缘化所致。而在中国的不少城中村,这类问题也许比伦敦、巴黎严重得多。现在的城中村,已处在社会矛盾爆发的临界点。  相似文献   

19.
正城市建成区内的城中村,区别于传统的"城市中的乡村",大多已是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城镇管理,没有农民户口和农业用地,没有集体财产和宅基地产权,实际上等同于城市的危旧房改造区。虹口区的虹镇老街,从产生之初就是大型棚户区。1945年-1950年之间,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从江苏等地迁入,依沟壕、小河和荒地搭建棚户栖息而住,经过多年发展,此地人口迅速增加,老街两侧违  相似文献   

20.
潘洪其 《民主》2009,(1):52-52
国家安监总局新闻发言人黄毅近日做客中国政府网时透露.2008年,全国共发生10起一次死亡30人以上的特别重大事故,其中山西娄烦排土场垮塌事故和河北蔚县李家洼煤矿井下炸药爆炸事故存在重大瞒报行为.特别是李家洼矿难发生后,“矿主隐瞒不报,私自销毁尸体和事故现场.并且买通了记者与当地的某些政府官员相互勾结,瞒报事故达两个月之久。”(《京华时报》2008年10月25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