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活动背景:2005年11月25日,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端午”被韩国“端”走了,尽管各种说法都认为韩国“江陵端午祭”“申遗”与商标注册是两码事,但它已严重刺痛了中国人的自尊心。  相似文献   

2.
傲骨与傲气     
日前,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两件事沸沸扬扬,热度不减,一是韩国欲就“端午祭”申遗,引发中华大地“保卫端午节”呼声;另一则是华中科技大学将《道德经》引入大学课堂,作为一种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探索的新形式,受到广泛欢迎,目前,《道德经》已经成为华中科大对学生感染最深、最受学生欢迎的选修课之一,每周要同时开4堂课,有  相似文献   

3.
端午节即将来临,本刊特此刊发湖北省宜昌市实验小学《传统端午节美术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课题科研成果。此课题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特别是该校在研究过程中,充分挖掘与提升了文化传统精神内涵,努力开发与丰富了文化资源宝库,不断拓展与深化了教育功能。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该校编写的美术校本教材《我们的端午节》,通过对传统端午节美术文化资源的整理和研究,让源远流长的端午文化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教育,二千多年的厚重积淀走进了生动活泼的课堂,从而悄悄地改变了过去缺失对青少年端午文化熏陶的状况。应该说,宜昌市实验小学这个课题的研究成果是丰硕的,实践探索成效是显著的,为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做了一件有创意的事情,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4.
秋风 《廉政瞭望》2010,(18):18-18
随着“中国丹霞”地貌成为中国的第40项世界遗产,一时间中国又掀起了“申遗热”。这是因为地方政府热爱文化吗?貌似如此。可实际上,在“申遗”的同时,在政府推动、开发商配合的疯狂拆迁过程中,大量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正在被毁灭。有些地方政府疯狂申请世界遗产,其实具有共同的动机,那就是追求GDP政绩。  相似文献   

5.
余生也晚.已经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了.没有看到和体验过真正的前朝遗俗.只能通过儿时过端午(西宁方言读“端午”如“当午”)节的一点印象.“自将磨洗认前朝”了。西宁的生活水准在当时还是非常低下的。平时难得动荤腥,更难得的是吃甜食了。而在端午节大肉韭菜包子和枣儿糯米粽子.同时能满足我们这些味蕾特别发达的小小饕餮者.这就是儿时的我们这代人企盼端午节的原始动力了。  相似文献   

6.
杂谈开书目     
几年以前,我和几个青年同志在一起谈读书问题;大道理、小道理讲罢之后,有人“将”了我一“军”:你给开个书目吧。我说我开不出来,还是自己开吧。同志们一再敦促,我也就开了一个,又推荐了两个。过了一年,我调查一下:有人照书目读了几本;有人以书目为基础,读了书目上的书,也读了另外的一些书;有人认为书目还是太大,不知从何着手,如此等等。看来这个开书目的事,还是颇为复杂的。各  相似文献   

7.
说真话     
有人给“说真话”下了个不很准确的定义:一是在客观环境下,以自己的认知,讲出了包含主观意识,但又基本反映真实情况的话;二是心里想说什么,便说什么。说真话难吗?不难。比如说:“今天干活很累”、“今天天气很好”、“明天要开一天的会”等等。比如领导能力强、单位变化大,你说领导有水平、有政绩等等。真情真讲,何难之有? 说真话不难吗?很难。深圳市社会科学院和市  相似文献   

8.
2012年以来,灵渠“申遗”备受广西特别是兴安人民的关注,经过共同努力,已经取得了重新进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阶段性重大成果。《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得到国家发改委批复,标志着桂林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灵渠申遗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灵渠“申遗”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可谓密不可分,相互促进,将会取得多赢效应。  相似文献   

9.
《求是》2004,(19)
近年来,随着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兴起,广大党员干部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认识不断提高,但仍然存在一些思想困惑。有人说,美国生产力比我们先进,这是不是说美国已经做到了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有人说,西方科学文化的影响比我们大,这是不是说西方已经做到了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人说,现在提“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什么不提代表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是不是要把共产党变成 “全民党”?有人说,“三个代表”就是三句话,怎能算做科学体系呢?有人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 2000年提出的,2002年就写进党…  相似文献   

10.
知识分子的知识是怎么来的? 对有些人来说,这个问题好象是解决了,实际上又没有解决。比如,我们在青年学生中就听到过这样的论调:“我学得的本领是我刻苦用功得来的,书本摆在那儿,没有个人的努力,它也变不成自己的本事。再说,同是上学,还有人留级;同是毕业,还有人考不上学校呢。”“学点知识不容易,真象古人说的,十年寒窗苦呀。”——这是说,知识是个人奋斗的结果。也有人说:“知识哪儿来的?家庭供我读书学来的呗。”——这是说,知识是父母给与的。  相似文献   

11.
漫画幽默     
科里从果园买来一批苹果,有人为科长挑了一筐又大又好的。科长一边把那筐苹果向自己的办公室挪动,一边大声说:“其实呀,大的没有小的好。家里有小孩,小的可以多吃些时间……”小张听了,说:“科长,你家有小孩,我家没小孩,咱们换一下好吗?” 科长一惊,马上拉长腔说:“不  相似文献   

12.
时至6月,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即将来临。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它的由来有多种说法,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纪念  相似文献   

13.
正端午,最本义是农历五月为仲夏,初五为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之日,故又称"端阳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有许多民俗活动:吃粽子、赛龙舟、喝雄黄酒、缠五色线、插艾草等等。民间还流传着许多传说,解释了端午各项民俗活动的起源。从这些传说中,我们不仅看到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还能看到他们对现实生活、人伦道德、历史时事的理解,以及共同的生活理想和审美追求。端午节起源的传说  相似文献   

14.
有一则寓言很有意思。某天,一只蝎子来到河边,想渡河到对岸去,可是蝎子不会游泳,就向青蛙求助,请青蛙将自己背过河去。青蛙执意不肯,说:“假如游到河中间你蜇我一下,我不就没命了吗?”蝎子说:“是啊,那我自己不也没命了吗?”青蛙一想有道理,蝎子他再狠毒,还不至于狠毒到害人又害己的地步吧,他也总得要命吧。就这样,青蛙背着蝎子向对岸游去,就在游到河中间的时候,青蛙觉得自己脖子上被重重地蜇了一下……在和蝎子一起沉到河底之前,青蛙问蝎子:“你怎么……”蝎子说:“我实在是忍不住了。”无独有偶,猩猩也有个“忍不住”的故事,同样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5.
假言判断     
有人说:“青年人阅读‘封神演义’不仅无益而且有害。”又有人说:“如果缺乏指导,没有正确的观点,那么青年人阅读‘封神演义’不但没有益处,甚至会有害。”这两个判断那一个正确呢?后一个判断是正确的。这两个判断的形式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6.
有人说,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出新的“魔棒”;有人说,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信息量新的“增长点”;还有人说,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报道的“又一次成熟”。这些话都从某个侧面说明了新闻报道策划对于充分利用新闻资源、提高新闻媒体竞争力的重要性。那么,新闻报道策划应该如何进行?它有哪些基本要求呢?  相似文献   

17.
上面有人     
<正>一天,生产队长召集队干部商量事情,无意中聊到村民李德贵,队长说了一句:“别看他平常蔫头巴脑的,上面还有人哩!”有人多嘴问:“哪个?乡里还是县里的?”队长白那人一眼:“问这干啥?”这信息在人群中传得特别快,“李德贵上面有人”就像一阵风似的在村中悄然传开了。李德贵是个憨实汉子,平常话很少,就知道在自己承包的十多亩果园里忙碌,一点不像上面有人的样子。可在一些人看来,越是上面有人的人,就越  相似文献   

18.
“文化大革命”中,毛泽东有一次找北京卫戍司令员傅崇碧淡话。毛泽东对傅崇碧说:“我叫你来是想了解一下北京的情况,你要讲真话。” 傅崇碧向主席反映最近几天发生的一些事情:“主席呀,现在陈毅的老婆也被他们抓去游街了,还挂着大枷。胡耀邦的腿烂了,王胡子(王震)的家也被砸厂。还有的老干部坐‘喷气式’。戴高帽子游街。” 毛泽东:“这样搞法怎么行?外面还有人贴朱老总的大字报吗?” 毛泽东:“朱毛不能分的呀,没有朱(猪)哪有毛呀?” 傅崇碧又说:“他们把知识分子叫‘臭老九’,把搞原子  相似文献   

19.
<正>从端午节开始,茅台人争分夺秒制"酒曲",生产车间内一片火热。有典籍云"曲为酒之骨"。"端午踩曲、重阳下沙"是茅台酒传统的酿造工艺。和每个节庆日一样,2015年端午期间,茅台酒销售又火了一把,但不同的是买酒的多为普通群众,多用于家庭节日的聚会。而茅台酒的价格也回归到了理生的区位。2012年底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之后,外界有人断言,失去了公款拉动的茅台会被"冲垮"。然而,两年多来,茅台在消除价格"虚火",回归大众消费的同时,在  相似文献   

20.
党报副刊不同于文艺刊物,它要不要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能不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这是目前还不被人们重视、至少不很重视,但却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人说,党报是党的“喉舌”,它的任务是明确规定了的,是毛泽东同志说的“正确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这对所有党报来说,都是一样的。既然如此,怎么还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呢?既然报纸不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那么作为它的副刊,又怎么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各级党报除了内容有些地方性之外,没有自己的特色,可谓千人一面,以致出现各地看各地的报纸、外地报纸无人问津的局面。改革开放以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界好些人从经济观点出发,考虑到报纸的发行量。只想到内容的吸引人,于是在副刊上便大量地刊登相同的故事,摘录相同的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