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康》2021,(6)
正两鬓苍苍的他们,把再到这里称作"回来"。一个你曾经挥洒热血的地方,就是精神的故乡,一片天地的辉煌,是人心里射出的光。曾听东北同乡讲过一个经历,说家在海南的大学同学没见过雪,春节时要来他的家乡黑龙江看冰灯、打雪仗……那一年同学穿着自认为最厚的衣服,下火车,到他家,然后七天春节假期就待在家里,再也没敢迈出家门半步,因为,半个小时的路程就把他冻怕了。  相似文献   

2.
粮改后,农民在玉米生产和储存上面临五大难点:一是国家不收的那些玉米农民卖给谁?二是卖不了家庭怎样储存?三是由于无法存放造成霉变的损失会不会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四是农民不种或少种玉米,市场求大于供会不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影响?五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大玉米出路何在?如何破解这些难点,已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  相似文献   

3.
冰灯的故事     
很多年以前的春节,年少的我执意要父亲给我做一个灯笼。因为在乡下的老家,孩子们有提着灯笼走街串巷拜年的习惯。在我们看来,那是过年最大的乐趣和享受。我的要求是:"不要纸糊的。"父亲纳  相似文献   

4.
国务院决定今年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颁布施行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从事粮食收购的主体多元化了,市场秩序会不会乱?收购中会不会出现压级压价的情况,粮价会有大波动吗?怎样保障种粮农民和消费者的利益?国家粮食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刘小南就读者关心的问题做了解答。  相似文献   

5.
正"你做的灯笼很漂亮呀!以前做过吗?"在贵港市港北区中里乡坦阳村的一个工厂里,记者询问正在编织宫灯灯笼的村民李宣环。"以前没做过,韦总回来办厂后,专门办了培训班教我们。"李宣环一边忙手里的活一边回答。李宣环是中里乡六台村的贫困户,因为孩子都小,要在家里带小孩,只能靠丈夫一个人到广东打工的收入支撑家庭,生活过得很拮据。现在,她到厂里打工,每个月都可以领到2000多元工资,加上丈夫打工  相似文献   

6.
更正申明     
尚昱 《文明大观》2003,(8):39-39
建筑工地上做苦活累活的民工,住的是几个人一间的工棚?在那些员工密集的车间,有没有足够的通风设备?乡村患病的农民,能否得到有效的治疗?……对于这些问题,拥有私家车与豪华住宅的名人和富人,大概很少想过,更不用说会感到与自己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坐在窗明几净的办公室里的白领们,大约也不会感到这些问题与自己有什么切肤之痛;甚至于一个平凡的市民,可能知道一个明星的星座血型、明星家宠物的性别和名字,但不会关心每天卖早点给他的摊贩一家生活的艰辛,尽管明星远在千里之遥而小贩就住在他们家出门拐角处不足百米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冰雕:小鹿。冰灯,是祖国北方名城哈尔滨市的一种独特艺术,它吸引着国内外的游人。香港、日本等地旅游者曾特地组成冰雪旅游团,专程前来哈尔滨观赏冰灯。观赏哈尔滨冰灯的最好时机是在一年一度的冰灯游园会期间。从元旦到灯节,在这近两个月的时间里,兆麟公园里银堆玉砌,冰树琼花。夜幕降临,满园月光,满园灯影。徜徉其间,如漫步在神话般的水晶宫里,使人赏心悦目。哈尔滨市的冰雪造型艺术起源於民间。  相似文献   

8.
数九寒冬,北国“冰城”哈尔滨,恰是一个银装素裹的冰雪世界,白雪盈野,冰封千里。特别是每逢元旦到春节期间,哈尔滨人民都要举行盛大的“冰灯游园会”,以五彩缤纷的冰灯、争奇斗巧的冰雕雪塑,把这座北国名城装点得瑰丽多姿,气象万千。  相似文献   

9.
《台声》2009,(9):114-116
想将灯笼的起源做一个完整的考据恐怕不是件容易的事.上古的人们发现火可以供照明之用为使其不受风候的影响而以各种能防风.但不妨碍照明的物品来防护灯的型态于是渐次地发展出来.古时候灯笼广泛使用于宫殿官府,寺庙、店铺及民间节庆.颇具浓厚的民族特色.几千年来的历史中.各种千奇酉怪的灯笼交迭出现.在楚汉演义的宇画里.萧何月夜追韩信马前小卒必绘其手执一灯.  相似文献   

10.
夏金耀  田瑞江 《人权》2005,(3):27-29
一位勤扒苦做的农民,苦学木工技艺,最后开办家具厂,几年间竟拼搏成为远近闻名的百万富翁。一个偶然的机会,这位农民富翁收养了一个孤儿,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竟在10年间收养了199个孤残儿女,他也由一名家财万贯的富翁沦落为一个负债累累的负翁。他就是安徽农民王家玉,走过了由富翁变成负翁的心路历程,他收获的是这199个孩子深深的感恩和爱戴,他无怨无悔。那么,王家玉是怎样由一个农民打拼成百万富翁?他又是如何收养这199个孩子?最后又成了负翁的呢?近日,笔者采访了王家玉,被他富有传奇性的人生经历所打动。大器晚成:落魂农民拼成百万富翁1940年…  相似文献   

11.
《台声》2014,(9)
<正>这个夏天席卷全球最热的活动,当属旨在为"渐冻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慈善募款的"冰桶挑战"。这项公益活动最早本是新西兰一家非营利机构为癌症病患权益所倡议,今年夏天在美国媒体与名人的推波助澜下这项公益活动也席卷全球。所谓"冰桶挑战",就是参与者藉由冰水从头浇下感受"渐冻人"病患症状,将挑战过程通过图片、影像记录发布网络,并点名3人接受同样的挑战。被点名者需在24小时内选择接受挑战或捐款,很多参与者选择挑  相似文献   

12.
如果有人说苏南、温州一带的农民一年所得超过万元,也许你不会怀疑;但当有人告诉你贫困地区的农民至今人均年收入只有150元,想必你会惊讶地摇头。可是,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那么、贫困地区的现状到底怎样?八年的农村改革犹如一股强劲的、脱贫致富的旋风。旋风所到之处,那里的农民生活就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吗?从事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关心农村改革的每一个人,面对着这幅画有问号的贫困画卷,怎能不陷入沉思呢?  相似文献   

13.
自由意志     
李淼 《小康》2018,(10)
正自由意志的意思是我们做决定的能力没有完全被约束,我相信人类在某种程度上具有自由意志。今天,自由意志这个问题成了一个科学问题。最近和人聊天,话题换了几个,最后总要切换到一个话题上:人工智能到底会不会毁灭我们自己?我的回答是,不会。当然,我的这个回  相似文献   

14.
郭震海 《半月谈》2005,(6):54-55
如果有这样一个问题:你的理想是什么?有几人能站出来说,要做一辈子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农民劳碌在最基层。在世俗的偏见中,当农民没出息。然而,在山西省潞城市侯家庄村,却有这么一位名叫赵堂则的普通共产党员,40年来如一日,一心要当个好农民,在贫瘠的黄土地上创造出了亩收入4600元的奇迹,带动了一大批乡亲致富。  相似文献   

15.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主体,农民也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大浪潮中,农民在想什么?又在做什么?带着疑问,我们来到了浙江省东阳市的花园村。  相似文献   

16.
三言两语     
<正>三个词可以概括目前社会现状:未富先懒、上行遇阻、阶层板结。——《新周刊》的一个观察让贾宝玉当一回兵,或者去挖一回煤,或者在穷山沟里做几年农民,相信他就不会去吃胭脂。——有媒体说,要想使"富二代"们挑大梁,只能让他们做一个真正的普通公民  相似文献   

17.
省人大代表吴祖楣,一个只有高小文化的农民老阿哥,他多次在省、市人代会上慷慨陈辞,反映农民兄弟的心声,赢得阵阵掌声——省人大代表、宁波市人大代表、宁波市鄞州区下应街道湾底村党总支书记、天工集团总裁吴祖楣,要文凭没文凭,论学历没学历,选民凭啥把人大代表这一神圣责任交付给他?日前,我们一行来到湾底,探寻个中奥秘。敢说敢争“的红脚梗”已经当了20多年人大代表的吴祖楣,参加了许多次各级人代会。每次,他都不会只做一个听客,而是会有针对性地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在2005年省人代会上,吴祖楣直言:“取消农民水费!”吴祖楣认为,…  相似文献   

18.
前阵子,“冰桶挑战”甚器尘上,从美国开始,一路传来不可收拾,以其为ALS(“渐冻人”)这种罕见疾病筹款的慈善由头风靡全球。冰桶挑战与新兴社交媒体相结合之后,亦在中国流行起来。在人们乐意炫耀自己参与慈善的心理作用之下,即使有反对之声,依然如火如荼了好一阵。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那么,如何增加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的收入?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增收的难点到底在哪里?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增收问题要采取什么措施?本文试就此问题做些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20.
丹风(七)     
小云起身到房里去,民声忽然向蕴冰招招手,道:“蕴冰,到这儿来坐,有话同你谈。周同志,你可知道她是方德清的二女儿?”周指导员望了蕴冰一眼,“唔……不知道。”他从袋里事出几支皱香烟,给那瘦硬汉子一支,民声一支,自己就灯火上点着了道:“查先生是在外面读书吗?外面情形怎样?”蕴冰只好在一个边旁椅上坐了。民声对于周的问话暂不作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