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1世纪前10年,上海市劳动力市场将主要表现为一种不均衡的状态,这种不均衡状态主要表现为上海自身劳动力供给不足与总的有效劳动力供给过剩,同时,劳动力供给结构与劳动力需求结构存在差异。本文对21世纪前10年劳动适龄人口、在校学生规模、外来劳动力人口、迁移人口以及老年就业人口的预测,这10年劳动力供给预测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上,提出扩大在校学生规模,推进教育体系的改革;加强对外来劳动力人口及迁移人口规模的调控;调节老年人口的就业参与率等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微观企业的外包决策取决于成本比较和价格博弈,而一个国家跨国外包的实施则与工资水平、社会劳动效率和劳动力结构密切相关,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跨国外包的岗位选择、业务规模、接包国选择等。研究显示:跨国外包实际上是国家间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专业化分工方式,其本质上源于国家间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障碍,是一国短期弥补劳动力供求矛盾的现实最优选择,与劳动力流动作为调节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两种不同方式互为补充,共同起到促进全球劳动力资源配置均衡的作用,有利于扩大社会生产、增加社会财富。此外,岗位性质、业务量、技术水平、国家政治制度设计等都会对跨国外包的实施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城市治理制度通过影响人口规模扩张、空间规模扩张以及产业布局影响城市发展。现有的制度安排虽然促进了城市高速度发展,但是存在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公共品分配不均、产能过剩等问题。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城市治理制度安排应该遵循四项基本原则:与城市居民美好生活相适应原则、与城市产业发展相适应原则、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相适应原则以及与要素自由流动相适应原则。在此基础上,需要从不同空间尺度、不同参与主体以及不同类型的基础设施等方面优化城市治理制度。  相似文献   

4.
城市外来人口社会融合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的过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乡城流动人口,劳动力迁移和人口流动问题成为备受各界关注的社会现象以及理论界研究和讨论的一个热门主题。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跨库高级检索,以“五年”为时间字段、  相似文献   

5.
顺应人口形势转变的需要,调整完善生育政策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较之于立即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单独二孩”政策更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更有利于实现人口规模均衡与人口结构均衡的有机统一。由于“单独二孩”政策不足以充分改善年龄结构、增加劳动力数量,在此基础上全面放开二孩是继续推进生育政策调整完善的未来方向。但是,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决不能过度放大调整完善生育政策的作用,仅仅依靠生育政策调整完善无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需要配套实施其他人口政策。  相似文献   

6.
经济发展和人口问题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人口红利的贡献。人口转变过程的特殊性,使得中国的人口红利来得早,也去得快。如何抓住这短暂的历史机遇,如何挖掘人口红利的巨大效应,从而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这不仅是中国获得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迎接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消除城乡流动的障碍,提高劳动力素质,选择可持续的养老保障模式应成为促进人口红利兑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经济发展和人口问题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人口红利的贡献。人口转变过程的特殊性,使得中国的人口红利来得早也去得快。如何抓住这短暂的历史机遇,如何挖掘人口红利的巨大效应,从而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这不仅是中国获得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迎接老龄化社会到来的当务之急。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消除城乡流动的障碍,提高劳动力素质,选择可持续的养老保障模式应成为促进人口红利兑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自身的发展形势与人口流动治理体系在互动中不断演进,无论是人口流动的趋势特点还是人口流动治理体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从人口流动趋势变化和最新情况看,流动人口规模巨大,城镇流动人口能见度大幅提高;流动人口人力资源禀赋大幅提高,教育就业升级转型;人口流动群体构成日益多元,男女老少、各民族、跨国别共同参与;流动人口仍主要流入东部地区,人口回流中西部逐渐显现。基于我国人口流动的现实情境与具体实践,我国人口流动的制度安排与配套体系也经历了从人口流动管理向人口流动治理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包含人口流动治理理念以及人口流动治理议题的重要转向。未来,需从优化顶层制度设计、增强市场作用与社会组织参与、精准应对多元化治理情景、拓展人口流动治理覆盖领域、加强区域城乡协同治理、强化人口流动数字化治理能力等角度出发,不断完善人口流动治理体系,以人口高质量发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流动人口“流出地“的组织管理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在不断的扩大,特别是农村流动人口的规模在迅速增长,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工作,出现了流动人口盲目流动的问题。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与之相配套的组织管理制度存在滞后现象。加强流动人口"流出地"的组织管理制度,特别是农村流出人口的管理制度,是促进"流出地"流动人口合理有效流动,保护"流出人口"的合法权益,推进劳务经济的健康、快速、长足发展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切实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民增收致富"问题,促进城市化进程有非常重要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人口流动问题主要是农民向城市流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民流动呈现三次浪潮。目前表现出来的第四次浪潮,特点是伴随产业转移使流动人口就近非农转移。在前三个阶段,流动人口的流动只带来了收入的增加,但没有完成城市市民化。考虑到市民化是未来城镇化的大趋势,今后流动人口政策的制定要注重农村政策、产业转移、金融危机对人口流动的影响、人口的年龄供给与人口流动、教育分流与劳动力的供给等因素。  相似文献   

11.
In this article, we consider a new Keynesian 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with heterogeneous skills and investigate employment dynamics in China's labor market. The Bayesian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s of technology shock shows that employment and the new hiring of high skill labor would increase when this shock hits the economy, but meanwhile, employment and the new hiring of high skill labor will decrease. The Bayesian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s of technology shock predicts that employment increase along with the positive monetary policy shock, but the increase of employment can attribute much more to the low skill labor. The Bayesian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s show that employment of different skills respond differently to the same exogenous shock, meaning that the model with heterogeneous skills may be more reasonable. Then, the result of Bayesian shocks decomposition argues that the employment of low skill labor shows much more volatile than the high skill labor.  相似文献   

12.
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根本要求,也是我们研究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课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影响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因素有许多。诸如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城乡经济和劳动力“二元结构”、就业歧视、劳动力流动存在制度性障碍等。通过分析就业形势,总结影响就业的诸多因素,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韩虓宇 《工会论坛》2010,16(5):9-10
金融危机后,大批农民工被迫返乡。社会政策的缺位、法律制度的局限、工会工作的长期积弊造成了今天民工失业失根的窘境。《大量解雇劳工保护法》的确立,可以有效缓和劳动力流动的盲目性,为保持劳资关系稳定、提高劳动力素质、平稳实现城市化提供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4.
提高农村劳动力流动的组织化程度是实现我国大规模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的重要条件。政府组织、中介组织和自组织是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农村劳动力流动组织化程度低是不争的事实,但原因是多方面的;提高农村劳动力流动组织化程度,需要健全组织系统,建立组织间的沟通、协调与衔接机制,构建网络信息共享平台。  相似文献   

15.
吉登斯的社会分层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阶级结构化理论中。它以市场能力与准技术关系为轴心进行社会分层,将阶级关系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在阶级活动和阶级结构的互动中考察各个阶层的流动。依据“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的原则,可以解析其理论认识上的得失,阐明其理论在中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劳动合同被越来越广泛地采用,但对劳动合同的解除和违约责任的适用,在法律上也越来越表现出了漏洞。由于劳动合同的特点,决定了其与《合同法》规定的不同,从而也导致了解决劳动合同争议问题的困难。针对目前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做了探讨,尤其是对劳动合同的解除和违约责任形式做了论述,把传统的劳动者分为一般性的劳动者和特殊性的劳动者,在适用法律方面也各有其适用特点。  相似文献   

17.
Based on the utility decision model of family,this paper selects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the relative price of agricultural and non-agricultural product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labor output elasticity in agricultural sector and non-agricultural sector,and designates three states:low, medium and high. And on this basis,we have constructed a model of Lewis Turning Point evolution path based on the general equilibrium model to forecast its movement with the method of numerical simulation in this “new normal” economy. Results show:the Chinese economy will not meet Lewis Turning Point in 2025,but an increase in non-agricultural sector output will accelerate the coming of Lewis turning point; the influence of capital elements is similar to industry production; the efficiency variance of two sectors is negative to the Lewis Turning Point. The efficiency gap is not only in microscopic system,such as the mode of production, advanced technology acquisition and other inputs,but also in macro system of household registration, employment and social security.  相似文献   

18.
传统的人工成本分析方法往往只通过指标测算给出企业人工成本效率的判断,但在如何利用人工成本分析的结果进行人工成本调整方面的讨论却比较少。结合企业人工成本历史情况以及同时期的外部人工成本情况,包括行业水平、主要竞争对手水平,人工成本分析的结果对企业人工成本的投入起指导作用。基于人工成本发生性质的薪酬体系成为调整的方向,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运用。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改制以来的劳动关系通常被表述为行政化向契约化的转变。本文的讨论则以身份和契约作为核心变量,以二者自身内涵的变化以及在国企改制前后结合形式的差异为主线。典型单位体制下,劳动关系的行政化不过是国家与工人阶级社会契约的外在形式,它能够发挥作用是因为工人阶级的单位身份。国企改制是将劳动关系商品化的过程,而劳动关系之所以能够成为商品,是因为契约关系发生了变化。它分为两部分:国家与工人阶级的契约表现为调控性的政策和法律;工人和企业的契约表现为市场劳动合同。而工人的单位身份则转化为公民身份,它是现代契约的基础。这一身份的转换表明我国开始以个人主义而不是集体主义构建社会。  相似文献   

20.
试论现行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重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现行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在司法实践中已经暴露出了许多问题 ,本文在分析该体制的缺陷后 ,介绍了国外的有关立法经验 ,并提出了重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