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化与犯罪     
人创造了文化,同时也被文化塑造.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犯罪现象,无不打上了时代和环境的文化烙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之所以犯罪观不同,皆因文化背景不同.犯罪的原因固然很多,文化则是深层次的原因.文化背景不同,各国的犯罪对策亦迥然有异.  相似文献   

2.
研究和把握犯罪的概念,是刑法学和犯罪学共同的中心课题之一。刑法学与犯罪学的犯罪概念应是部分竞合的关系,二者之间有碰撞、有交融。  相似文献   

3.
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犯罪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社会矛盾的综合反映,同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要素有密切的关系。在经济体制发生变革的时候,犯罪的数量、方式也随之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改革开放的14年来,广东作为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和前沿阵地,在市场经济发育的进程中发挥着试验、探路、示范的作用,社会经济生活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相应地,我省的刑事犯罪也出现了与外省不同的一些特殊  相似文献   

4.
民工犯罪引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自发向大中城市转移,这些民工以辛勤的劳动为城市的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伴随着民工潮的涌现,日趋上升的民工犯罪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试拟通过对民工犯罪的分析,就此类犯罪的防范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试论文化与犯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是人类劳动、智慧和感情创造的产品的总和。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社会制度、文学艺术、音乐美术、哲学、历史、宗教和科学技术等意识形态和劳动成果。””文化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可以说.每个人的行为都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所接受的文化观念有关,他的每一个行为都会透露出一定的文化气息。由此推断,犯罪无论是作为一种个体行为还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都必定包含着种种文化因素,丈化与犯罪具有干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拟从犯罪个体、犯罪社会现象和犯罪历史发展这三个角度出发,着重探讨文化对于犯罪的二重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文化现代化是指在现代化进程中,作为与经济、政治相对应的文化所实现的从传统到现代的变革。文化现代化是犯罪不断增长的最为重要的原因。因为在文化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发生的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冲突等对犯罪都有很强的诱发作用。我们要扼制犯罪发生,必须加强文化传播的立法和管理,积极构筑畸形文化消费防线,提高文化融和能力。  相似文献   

7.
“文化是人类劳动、智慧和感情创造的产品的总和。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社会制度、文学艺术、音乐美术、哲学、历史、宗教和科学技术等意识形态和劳动成果”。(1)文化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密切相关,可以说,每个人的行为都与其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所接受的文化观念有关,他的每一个行为都会透露出一定的文化气息。由此推断,犯罪无论是作为一种个体行为还是作为~种社会现象,都必定包含着种种文化因素,文化与犯罪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拟从犯罪个体、犯罪社会现象和犯罪历史发展这三个角度出发,着重探讨文化对于犯罪的二重性…  相似文献   

8.
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犯罪心理学研究走向新生与发展。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它具有无法替代性,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继续发展这个学科,应注意其复杂性,从相关学科中吸取营养,重视学术规范,提高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9.
用文化来解释犯罪,必须首先对文化与犯罪的概念进行一番梳理和研究。文化是一个长期争论的概念,犯罪是一个可以从多学科定义的概念。正确地界定文化与犯罪,应该确立以人类为中心的文化概念,把文化看作是人类本身的组成部分,承认文化与人类的关系是内在的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应该划清刑法学的犯罪与犯罪学的犯罪的界限,把犯罪定义为具有反社会的严重危害性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引发犯罪的社会结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在经历深刻的社会变革过程中,犯罪呈现出新的鲜明的时代特点。本文以当代著名犯罪学家库仑的理论为基本的理论模式和分析框架,从社会分层、社会地位、社会心理、社会反应等四个方面来分析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对犯罪态势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对当今犯罪现象的研究寻找一种更为切合社会现实的视野。  相似文献   

11.
城市郊区外来人口对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其中部分成员的犯罪也对城郊的社会治安构成了威胁。其成因主要是制度性和社会性歧视、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错位和思想文化的冲突及社会控制力弱化造成的。因此,必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户籍、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为保证城郊的社会稳定创造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2.
人文文化与社会犯罪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物化世界观的泛滥和犯罪的增多,人类迫切需要一种人文文化和人文精神作为支柱和动力。人文文化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感、责任感,陶冶人们的情操,净化人们的心灵,帮助人们做人,而且还可以通过决定社会主导型价值观、影响人际关系而制约犯罪并对社会稳定起特殊作用。因此,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就成为控制犯罪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我国文化市场充斥暴力文化,暴力文化的刺激性迎合了青少年的好奇心理.青少年由于人格尚未定型,思维批判性差,模仿性强.特别是对暴力文化中的黑道人物、犯罪方式、人物矛盾的暴力解决方式等,进行有意或无意地模仿,酿成暴力犯罪行为.要重视暴力文化对青少年的危害,对暴力文化实行分级制,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净化文化环境,创造有利青少年成长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影响一个人社会化过程的因素主要是先天的生理条件、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对人的影响。个体之间的生理条件具有差异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在相应的教育和环境影响之下,它是一个人发展和完善社会化的基础。教育对一个人来说,是其获得知识、生活技能、创造性和完善社会化的根本条件,具有长期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决定着一个人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化的水平。环  相似文献   

15.
家庭文化的特殊优势决定了家庭文化不仅是人类个体成长的精神营造园,而且是社会稳定和同一性的加固器。家庭文化在转型期呈现出多元共存之特性和非线型互动的走向,对未成年人成长有着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由于社会转型期中一些不良的家庭文化的影响,引发着各种违法犯罪。家庭文化的建设,成为预防和治理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碰撞与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是当代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随着知识信息自由流动,中西文化的碰撞表现在语言上、价值观念及哲学思想上。同时,由于任何民族是人类大家庭的一员,共同生活在同一地球上,加之文化的交流,文化必然有共同性、趋同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校园文化虽然以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存在于文化之林,但它却深深扎根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它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弘扬与光大,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诞生的摇篮和发展的基石。今天的校园文化是一个充满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激荡的文化,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缩影与典范。  相似文献   

18.
消费与犯罪——基于改革开放30年的统计数据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震惊的成就,但是伴随着社会变迁,犯罪率也在节节攀升。犯罪率的攀升与中国进入消费社会和日益变迁的消费文化密切相关。本文从消费社会学的视角,摘取《中国法律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应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解释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城市的犯罪率的攀升。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微观个体层面的“消费支出”和“消费结构”、中观社会层面的“消费差距”、宏观政策层面的“消费价格指数CPI”均对犯罪率有着显著的正影响效应。研究证实了消费社会刺激着人们的消费欲望,培育了消费享乐主义文化,使人们永远处于不满足状态之中,精神空虚,金钱至上,物欲膨胀,欲壑难填,乃至采取违法犯罪行为达到目的。消费社会也制造了一种“攀比消费”文化,使得人们产生越来越大的“心理落差”和“期望差距”,很容易产生被剥夺感和反抗意识,激发潜意识中的憎恨而犯罪。总之,消费社会中的多数人把自己定位在社会博弈力量的弱势一端,永远感觉自己口袋里的钱不够多,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最终,越来越多的不满足的人们通过暴力、抢劫、杀人、报复等犯罪行为寻找心理的平衡与满足。  相似文献   

19.
虽然行政执法行为缺陷并非犯罪的突出原因 ,但它毕竟在实践中引发了一些犯罪。缺少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势必要影响到犯罪学和行政法学内容的完整性。因此 ,讨论行政执法行为缺陷为什么会引发犯罪 ,以及引发的过程是怎样的、如何预防 ,无论对理论研究 ,还是对司法实践 ,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互联网普及时代,人们在虚拟社会进行交往的频率呈现上升趋势,交友网站及其用户数急剧增长。一些社交网站既传播色情信息又进行诈骗,甚至把电信诈骗的模式应用于色情交友诈骗,呈现新型的色情诈骗模式。这个发展趋势值得警惕。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诈骗实现了点对面的辐射效果,诈骗效率更高,犯罪成本更低,犯罪隐蔽性更强,成为违法犯罪扩展的新途径。目前,我国对虚拟社会社交平台犯罪预防的研究非常薄弱,加强对社交网站的犯罪预防研究是治理虚拟社会违法犯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交友网站之乱象,有关部门应从资金查控、运营监督及责任追究等方面开展综合治理,净化互联网,为社会提供安全、文明、健康的互联网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