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来函照登     
贵刊92年6月第25期顾关元《曹娥碑漫话》有如下遗误:一、顾文说:曹娥事迹“最早”见于《会稽典录》,似应为“较早”。“后有刘义庆《世说新语》  相似文献   

2.
美美 《侨园》2014,(12):45-45
蔡文姬,名蔡琰,字文姬,是中国东汉末年的女诗人。陈留围(今河南杞县南)人。其父蔡邕,是东汉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悲愤诗》是蔡文姬和董祀婚后所作,她在诗中饱含血泪叙述了长期痛苦的经历。这首诗可贵之处,不仅写了个人的遭遇,也写出了广大人民的苦难,是对东汉王朝腐朽统治和匈奴奴隶主贵族的揭露和控诉。  相似文献   

3.
王勇 《瞭望》2006,(38)
《瞭望》新闻周刊第35期有一篇文章——《穿军装的村支书》非常吸引人。我认为这个素材完全可以拍一部很“好看”的故事片,片名就叫《穿军装的村支书》。记得改革开放之初,著名作家陈世旭曾有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小镇上的将军》,给人  相似文献   

4.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襄樊见到了有名的“堕泪碑”。据说,晋代名将羊枯曾驻节襄阳十年,办学校、兴水利,立身清俭,济困救贫。他逝世时,百姓罢市哀悼.为之建庙立碑……《晋书·羊祜传》记载,羊祜碑树后,“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因名之为‘堕泪碑’”。碑,《说文解字》注云:“竖石也。”树碑,是一种文化现象。成都武侯祠里有“三绝碑”;大清官包拯府上有“家训碑”;西昌光福寺中有“地震碑”……或立传颂德,或载道明理,或记事喻世……而人死树碑,大多是为寄托哀思,以志纪念,前文说的“堕泪碑”便是一例。另外还有邯郸丛台公园内的“功德碑”、苏州虎丘山侧的“五人碑”,尤其是毛主席书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和邓小平同志题名的“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在褒扬先烈,启迪后人方面显示出了碑文化的卓越功绩。当然,湖北通  相似文献   

5.
《社会之声》第四十一期刊登了冯明同志撰写的《民主不是“我作主”》(以下简称冯文)的文章,文章批评了当前某些人借口“民主就是我作主”,从而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干就怎么干的错误思想,颇有启发。但冯文笼统提出“民主不是‘我作主’”,从而把民主和我作主完全割裂和对立起来,这就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6.
这题目很让人产生是否在《动“矛头向上”的疑问,所以,先作本明如下:其一,本人所言之“直起腰杆作下级,”是调下级处理对上级的关系时,在不违反“下级服从上级”(以下哈写为“服从句原则的前提下,又不因“上级因素”影响自己履行职责。四川白帝城有一碑,录有一本:清康熙年间,巫山人傅作鲜在北京附近任知县,一次皇宫中的太监骑马踏了青苗,被傅抓住,他未因其是皇帝的身边人而高抬分手,用棍子照打屁股不误。《三国惠滋引《曹瞒传》载:曹操在作洛阳北部都尉时,置五色件列于城门两侧,谁违反了夜间不准外出的禁令即“抹杀”,一…  相似文献   

7.
《瞭望》今年第六期刊登了吴锦才同志的《“保姆热”背后的另一种难题》,指出了我国目前年轻家庭中存在托幼负担过重的问题,提出了将市场机制引入托幼事业的建议,启发了读者的思路。但我认为解决“难题”的根本途径并不完全在于将市场机制引入托幼事业。  相似文献   

8.
征婚启事的大量出现,使传统的男女择偶方式受到了冲击。这些敢于破旧习、树新风的人们持的是什么样的观念,他们又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呢?为此,笔者最近采取随机的原则,从100份杂志中抽取了其中7份杂志(《中国妇女》1989年第1、4期,《风流一代》1989年第4期,《家庭》1989年第4期,《婚姻与家庭》1989年第4期和《现代家庭》1989年第1期,《时代青年》1989年第2期)中的202则征婚启事。经统计分析得出的结果是这样的: 一、既有“凤求凰”,也有“凰求凤”,  相似文献   

9.
易中天 《各界》2011,(10):71-73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的倾向性,就是“尊刘贬曹”。如果仅此而己,也没什么不可以。第一,我们又不是曹家后人,何必跟刘家争个对错高低。第二,曹操制造的“冤假错案”不少(比如杀崔琰)。死后被人痛骂,可以算是“报应”。第三,被“冤枉”的历史人物,也不是只有曹操一个。  相似文献   

10.
“廋语”     
《瞭望》第13期《脂麻通鉴·“春秋笔法”》第3栏第10行:“‘眊’了眸子说廋语”,误植为“庾语”。《孟子·离娄上》;“胸中不正,  相似文献   

11.
周信芳往事     
施京吾 《各界》2010,(7):80-82
记忆中的一位票友,绰号“麒老牌”——先认得“麒老牌”,后才知道有个“麒派”。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传统戏刚刚开禁,那时的戏迷能哼哼一段《空城计》都会让人侧目,而听到《碰碑》的时候更加感喟,  相似文献   

12.
1988年第6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发表了田善耘同志的文章,他提出:“按酬付劳”和“按劳付酬”同义,是一个完全“平等的原则”、正确的观念,实质上符合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对此,我们不敢苟同,觉得很有必要加以争辩。众所周知,我们大家常说的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名地税干部,订阅《瞭望》已逾10年。看了今年前19期,我觉得改成彩版印刷的《瞭望》变得越来越好了:贵刊用准确、鲜明、生动的独家新闻和前瞻性的报道,使读者获得新知识。像第13期的《治警从严新策》、第16期的《新药审批玄机》、第17期的《“民告官”案件大幅增长的背后》、第19期的《老北京的死与生》等文章,都非常具有权威性, 我们读者很喜欢。  相似文献   

14.
列宁在论述政治错误与理论错误的关系时曾强调指出:“如果一个人从他自觉运用的一定原理出发犯了错误,那末不找出他犯错误的理论根源,就无法完全弄清他的任何错误,包括政治错误”(《列宁选集》第4卷第449页)。同样,要完全弄清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文化大革命”这场政治错误,也必须找出它的理论根源,这就是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对这一理论,《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已从原则上作了批判,  相似文献   

15.
《瞭望》2007,(20)
《瞭望》新闻周刊第14期“热点观察”、第16期“专题报道”等栏目文章,引起了甘肃、宁夏、广东三地读者的关注。勇于直面新模式下工作运行矛盾,报道及时、有效兰州市委政研室陶军说,第14期热点观察栏目刊登了《专职副书记课题待破解》文章,以广西为  相似文献   

16.
<正>2010年第3期《凤凰周刊》组织了中国时局报告的专题文章,邀请了曹景行、李慎明、冯新城、厉以宁、陈彤、许嘉璐等数十位著名学者和媒体评论员共同把脉中  相似文献   

17.
在今年的“两会”上,吴敬琏同志提出“可以对买进价和卖出价开征资本利得税”的建议(请见《瞭望》2007年第12期第40页)。问题是,如果真的开征这种税收,也许不能做到“其利益不应该完全给房主”。因为,一般而言,税率相对稳定,而房价是每天都升降。假如今天开征了每平方米100元的税,或每间房1万元的税,那么  相似文献   

18.
亲爱的《瞭望》杂志编辑同志: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贵刊第12期(1990年3月19日)《当代中国人心态录》一栏中登载的《去美国度蜜月》一文,文中主人公马赛所下榻的那一“美国家庭”正是我家,我也就是他所提及的特为他们房间贴上“囍”字的那位“上海太太”。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一年第八期的《青年研究》刊登了夏中义等三同志的文章《试论青年的“三极分化”与青年工作》(以下简称《三极分化》)。该文对于“八十年代的中国青年”经过一番“潜心研究”,提出了所谓的“一条新的、明确的、符合实际的具体工作路线”,力图使思  相似文献   

20.
贵刊第36期刊登的《“看客现象”透视》一文,让人读后感到震惊。我们不禁要问,国民的正义感哪里去了?我们这个社会变成了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