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社会政治、经济形势(即精神、物质环境)影响和封建文人志趣爱好、身世遭遇的视角论述唐代山水田园诗产生、发展之必然,同时分析比较了盛唐的王维和中唐的韦应物山水田园诗的异同.  相似文献   

2.
谭琼 《前沿》2014,(23):207-209
韦应物的诗歌冲淡平和。释道影响了他的生活习性、人生观念,其诗歌创作也受到了佛禅的影响。韦应物有大量在诗题上明显跟佛禅相关的诗作。韦应物与近禅诗人一样对山水情有独钟,他将自己所理解的禅理,所感受的禅境与清秀灵异的山水景物融合在一起,其淡泊诗风与禅宗之关系非常紧密。  相似文献   

3.
谢卫平 《求索》2007,(6):179-181
韦应物为大历时期著名诗人,以田园诗著称,诗风自然淡雅。韦集所存十九首悲情诗,上接潘岳、下启苏轼,延演于后世,诗人对爱妻的那份率真、挚爱之情倾吐于诗中,凸显了悲情诗“感今怀昔”的共同主题,彰显了妻子勤劳、贤惠、与诗人心灵默契的美德,构建了悲情诗的时空体系,丰富了我国古代悲情诗创作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让非遗文化融入唐诗之路."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文化之路,400余位诗人留下了1500余首诗歌."浙东唐诗之路"也是一条名副其实的非遗之路、手工技艺之路,沿途闪耀着杭州绍兴铜雕、越绣、新昌建筑、天台山干漆夹苎等非遗技艺,匠心百工由技入道,传承和发扬着千年活态文化遗产.同时,"浙东唐诗之路"也是"运河之路",大运河是传播唐诗文化的重要途径.应充分挖掘"浙东唐诗之路"上的非遗文化、运河文化,充实浙江传统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王珏  林蔚 《浙江人大》2023,(4):51-53
<正>浙东山川本极秀美,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文人骚客在此逗留,尤在唐朝,游历浙东随以诗歌创作蔚然成风,一条以诗歌为纽带、风景为载体的千年诗路——浙东唐诗之路孕育而生。如何让“古”诗路焕发“新”生?2023年3月,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批准通过《绍兴市浙东唐诗之路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和《台州市浙东唐诗之路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这是我省区域协同立法的一次有益探索,越过千年,“醒”了的古诗路,款款而来。  相似文献   

6.
盛行于唐代的佛曲对当时的音乐、文学和宗教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不仅带来了佛教音乐艺术的变革,而且推动了唐音乐文学的曲艺化、庶民化的发展趋势。戏剧的起源与形成是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自近代学者王国维提出戏剧起源于宋元以来,学者多承袭此说,然尚有可补之处。本文尝试发挥前人未尽之言,就佛曲与古典戏剧之起源进行深入的分析,着重探讨敦煌卷子中保留的佛曲戏剧。佛曲对戏剧起源起到了润滑和催化的作用,同时也推动了古典叙事文学的曲艺化和庶民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胡遂  曹梦晶 《湖湘论坛》2010,23(1):82-86
王维是我国文学史上有名的"诗佛",其一生的文学作品中,对闲适生活的吟咏占了很大的一部分,并且形成了其独有的恬淡空灵的特色,究其缘由,与其对佛教的深刻造诣分不开。本文试从其闲适诗与佛教的交汇之处,浅谈王维的"无念"、"无相"、"无住"的禅宗思想。  相似文献   

8.
方新蓉 《求索》2010,(10):148-150
宗杲是宋代以来影响最大的禅师,以他为核心,形成了一个禅僧与参禅士大夫禅学、儒学、诗学的互动体系。宗杲禅学与士大夫具有诗禅相通、儒佛互摄、妙悟等共同话语。宗杲与士大夫通过诗歌印证、作品交流达到了诗禅相通;士大夫从宗杲那里接受了儒佛应相互阐发义理、相互影响的思想;宗杲大力提倡"悟"道,把江西诗派已有的"悟"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从而代替北宋静观学说而成为诗禅理论主流。  相似文献   

9.
郑珍不仅是清代考证逸字的权威通儒,而且其诗熔铸唐、宋诸家之长,成了“一代冠冕”,加之与莫友芝等诸多诗家影响,故贵州有“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之誉。  相似文献   

10.
伊家慧 《前沿》2015,(1):144-148
《佛所行赞(Buddhacarita-kavya-sutra)》是一代高僧马鸣的佛传史诗代表作,在佛教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历史上流传极广。从宗教学的角度来讲,其恰好能够反映出宗教神话的最初形态,正是宗教神话最初创作者心路历程的记录,因此其在这一点上极具研究价值。诞生、降魔、涅槃是诗中最重要的三个部分,同时也是释迦牟尼一生中最关键的三个时刻,具有明显的神话特征,因此作为研究的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