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57年开始,我在《光明日报》工作10年。这个报纸经常得到毛泽东同志的亲切关怀,并且我有幸多次得瞻他的风采,聆听他的教诲。尽管时间过了很久,至今回想起来,依然历历在目。 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推荐大家看《光明日报》刊登的《黑旋风为什么斗不过浪里白条?》  相似文献   

2.
肖佛寿,一个参加过长征的红军先辈,虽然1955年也被授予了中校军衔,但与那些元帅、将军比较起来毕竟还是很不显眼.今天除了他的家乡江西省于都县,因有1997年9月印行的《岭背镇志》,以350个字的篇幅,介绍过他的简历,《于都县志》在《烈士》人物表中介绍过他的"生卒时间""入伍时间""入党时间""曾任最高职务","在广州病...  相似文献   

3.
<正>高尔基,是所有外国作家里我最不陌生的名字,也是我仰慕的作家。早在60年前,我就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学过他的散文诗《海燕》,不止一遍充满感情地朗读过,还能流利地背诵下来。语文老师在介绍高尔基这位伟大的作家时,也提到了他的自传体小说人生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就这样,高尔基与奥斯特洛夫斯基一样,成为年少的我的人生楷模。  相似文献   

4.
关于粉碎“四人帮”后叶选宁到胡耀邦家看望他,坊间有很多版本,但都没有注明出处,这些版本与戴煌先生著的《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一书中的记载大同小异。为此,笔者曾就此事电话访问了戴老。他说他当年采访过当事人,并十分肯定地说,其他书上有关此事的记述都是来源《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果真如此吗?2005年初,我在潘家园旧货市场买到了一套《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汇编》,在这套书的上卷中有胡耀邦1980年11月19日的《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在这个发言中有这样一段话:这里我想插一点我个人的经历,这个经历我对在座的绝大多数同志都…  相似文献   

5.
何厚铧的名字,今天就像“澳门”一样,一天比一天地家喻户晓。我曾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两次近距离地见到他,并且有幸当面采访过他、听他畅谈,后来又在电视屏幕上反复地端详过他,细心琢磨让他在电视片的哪个重要位置出场。 那是1998年八九月间,因为摄制一部大型迎回归献礼电视片《闽澳情》的需要,作为该片总撰稿和采访人的我随同摄制组来到澳门。这块小而美、华欧交融的土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起我强烈的研究兴趣。再加上这里生活着占其总人口四分之一的十万福建籍乡亲,他们为发展闽澳之间各个方面的关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因为对他们的频繁采访、日益熟悉的缘故,于是澳门在我心目中,只觉得那是一个与福建特别有缘的地方。等到我尽可能地寻访过一些留下了福建先民  相似文献   

6.
张国焘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人物。早期他曾与中国共产党同生死,对中国革命作出过很大贡献;后期他又与国民党为伍,背叛了共产党和革命;最终又遭遗弃。关于张国焘的传记,80年代曾出版过成仿吾的《记叛徒张国焘》、于吉楠的《张国焘其人》与《张国焘和<我的回忆>》,  相似文献   

7.
本人在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机关刊物《中国人大》主编时,为研讨和宣传依法治国方略,曾同郭道晖先生有过接触。他年长一辈,我自然对他比较尊重。可是,近年来老先生发表的许多文章、许多观点,我不敢苟同。他在今年《炎黄春秋》第四期上,以披露会议记录、夹叙夹议的形式撰写的长文《对党史的一次民主大评议》,值得商榷之处不少。其中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8.
肖劲光大将谈一国两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2年至1985年间,为出版武汉军区司令员张才千将军的革命回忆录《留守陇东》,我请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肖劲光大将审核史实并作序,后又应他要求编写《八路军留守兵团革命回忆录》(上、中、下三辑)和《八路军留守兵团史》。这使我有幸18次同肖劲光大将畅谈历史与现实。一次,肖劲光将军集中谈了对一国两制的认识与体会。他是在问过我到深圳、沙头角与香港的情况后,放开思想谈话的。听说我是在原广州军区第一副司令员詹才芳中将的女儿詹扬的陪同下去沙头角等地的,他十分感兴趣,话也很多。他说:“詹才芳可是当过公安军司令员的。1956年2月我曾随贺…  相似文献   

9.
叶梅 《实践》2011,(1):41-41
去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曾举办过《丁新民与他的民工兄弟》这本书的研讨会,在京的许多著名评论家给予了认真的评介。最近,内蒙的诸位朋友又向我推荐了《好人丁新民》和《门前一卜槐》这两本书。实话实说,鉴于在这之前对于丁新民老总的了解,我觉得对他的描写已经达到了一个深度,这两本书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阅读空间,我既报有期待,也存有疑虑,疑虑作者还能否有什么新的挖掘。  相似文献   

10.
1994年3月,作者在辽宁大厦解放军代表团615号房间,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采访了辽宁省人大代表高玉宝。他1.69米的个头,黑黝黝的面庞,一双眼睛炯炯有神,穿着一身合体的军装,给人留下一个老战士神采奕奕的印象。 高玉宝藉贯在辽宁复县,解放战争期间参加过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广东剿匪,立过六次大功、两次小功。50年代初,《高玉宝》问世后,《半夜鸡叫》激起了人们对旧社会的愤恨,《我要读书》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孩子奋发向上。1988年他离休后,除了用业余时间完成了《高玉宝》续集(上、下册)外,还着手《我是一个兵》的创作与修改。  相似文献   

11.
时间过得真快。郑林同志逝世已是10多年了。山西的同志们在筹备出版《郑林风范》以示怀念,并且要我写一点文字作为对他的缅怀。郑林和我在山西共同有过近30年的战斗历程。他是我的战友、同志、朋友和兄长。我确实应该写点东西表示对他的哀思。他离开我们的时候,我没有给他送行,只是在他去世后,我在回太原的机会,到双塔寺烈士陵园骨灰堂去看望了他和卫恒、武光汤等先我而去了的同志们。这个烈士陵园是他生前负责监督修成的。我在他和别的同志的像前三鞠躬后,感到十分凄凉。我默默地流泪,低声地说:同志们,安息,巴!我永远不会忘j已…  相似文献   

12.
《湘潮》1986,(8)
埃德加·斯诺的名著《西行漫记》的第四篇标题为《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在此篇的第三节《革命的前奏》和第四节《国民革命时期》中,毛泽东多次谈到陈独秀对他的影响和他对陈独秀的评价。现按时间先后摘录于下: “一九一九年我第二次前往上海。在那里我再次看见了陈独秀。我第一次同他见面是  相似文献   

13.
1942年秋,党组织把我从云阳调到重庆《新华日报》当校对,当时只有18岁。调我到《新华日报》工作时,中共南方局组织部秘书于江震叮嘱我:到报社以后,除了当好校对外,还要利用报社的环境认真学习整风文件,努力提高思想水平,增强党性。我按照于江震的叮嘱,严格要求自己,在《新华日报》工作和生活了一年多时间。在这期间,我亲自聆听过南方局周恩来、董必武等领导同志的亲切教诲,提高了思想,增长了对党的认识。同时,生活在这个革命的集体里,对上下级和同志之间那种亲密无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情景,倍感温暖和鼓舞。由于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我于1943年底离开了报社到地方工作。光阴荏苒,尽管已经过去60多年了,但我对在《新华日报》工作的这段日子,对南方局周恩来、董必武和报社领导人章汉夫、潘梓年等同志的身影,对许多往事,至今还历历在目,十分鲜活,真是终生难忘啊!我从1938年入党时就订阅了重庆《新华日报》,从此它就成为了我学习文化和政治理论的教科书。在阅读《新华日报》时,常读到周恩来写的代论,说服力极强,非常喜爱,于是我就向引导我参加革命的指路人李唯请教,要求他告诉我关于周恩来的革命事迹。他对我说:“周恩来是我党的领导人,文武全才。他领导...  相似文献   

14.
老舍在美国说过,《金瓶梅》是中国最棒的一本书。这大概是他愿意抽出大量时间,帮助翻译《金瓶梅》的理由吧!老舍的儿子舒乙先生早就知道父亲在英国时曾翻译过《金瓶梅》,但一直没见到过。不要说舒乙没见过,就是老舍也没见过,书出版时,他早已回国了。实际上,《金瓶梅》因为写得很特别,西方一直很注意,海外版本很多。不久前,舒乙到英国伦敦大学图书馆,突然  相似文献   

15.
谭震林     
谭震林,一位由小职员成长起来的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他81年人生的道路上,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脚印。他,1902年4月2日,出生在攸县城关镇一个贫苦职员家庭。9岁入学读了两年私塾,便进印刷厂当了学徒工。但他好学,自己精读了《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等历史书籍。他曾这样说过:“中国的历史,我怎么了解的呢?我是从书纸店里了解的。因  相似文献   

16.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的詹才芳,用自己那只1927年黄麻起义中负过伤的手,写了不少诗篇。其中多为通俗易懂的打油诗和自由体诗。他的《悼罗荣桓元帅》、《向英雄模范学习》、《清平乐·悼周总理》、《登明月峰》和《抗日英雄赞》等,曾分别在《战士报》、《解放军报》上发表,并被收入《将帅诗词》一书。 一本台湾出版的《星岛军事周刊》写道:“詹才芳,男,……1923年参加中共。参加过长征,身经百战,与我党誓不两立,……他性情温和,乃书香门第,有儒将之称。有著作《笑俘强敌十万》……”对此,詹才芳说过:“我这个人虽…  相似文献   

17.
党史博采     
毛泽东谈为什么要召开遵义会议叶永烈在北京采访时,访问了六十年代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一位重要“秀才”。据这位“秀才”回忆,毛泽东在1963年主持讨论《二十五条》(即《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时,曾多次谈及遵义会议。他记得与毛泽东说过这样一段话(大意):在长征以前,在政治局里我只一票。后来我实在不行了,我就先  相似文献   

18.
近日,有学界朋友朱成甲来家闲谈,说起我的亲家许立群的《中国史话》.老朱说,上学时,没有钱,但还是买了本《中国史话》,看了以后得到很多知识.老朱走后,我拿起书架上的《许立群文集》,把《中国史话》重看了一遍.与它紧挨着的是《国事痛》的章回小说,由此我就想到老许在理论、历史大众化方面做得真不错.接着,又把《文集》中所收其它文章看过,证实了我的想法是对的.先介绍一下许立群的情况,因为现在的青年学者多不知道他.许立群生于1917年8月18日,南京人,原名杨承栋.中学时代,他就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后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7年2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此后,他在重庆、延安、延吉省委做青委工作,主编《中国青年》,担任《胜利日报》社社长.1949年至1950年,他任中共北京青委书记、青年团工委书记.1950年至1952年,他调到团中央任宣传部副部长,不久又转调中共中央宣传部,历任理论宣传处副处长、处长、副部长.1965年3月,他主持部里常务工作,并兼中共中央编译局局长、《红旗》杂志副总编辑.他曾参加主编《学习》杂志,并参加过《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编辑工作,是彭真主持起草的《二月提纲》的主要执笔者."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严重迫害,被关押8年,落下了神经系统疾病."文化大革命"后,他任社科院顾问兼哲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1995年离休.1990年,他和一些老同志创办了《真理的追求》.他当选过人大代表、中共八大代表,担任过全国政协委员、常委.  相似文献   

19.
在作家刘绍棠人生的最后几年,我有幸多次去北京拜望他。从刘绍棠的闲谈中,无意间得知他曾经得到过一次政府部长的提名。可是这位一生只追求写作的乡土文学作家却推掉了。这就引出了刘绍棠与已故的胡耀邦同志鲜为人知的交往和友谊。 团中央第一书记以文会友 1952年,刚刚16岁的刘绍棠奉调到团中央工作。也就是这一年,他的文学创作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好势头。先是《红花》这个短篇小说在北京一炮打响,不久他的《青枝绿叶》、《摆渡口》和《大青骡子》也先后在天津、  相似文献   

20.
《广东党史》编辑部同志: 你刊今年一月号有于光远同志《向他祝贺,为他高兴──记从粉碎“四人帮”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胡耀邦》一文中,涉及在中央为薄一波、安子文、刘澜涛、杨献珍等六十一位老同志平反中的一些事情。可惜光远同志现在已记不清了,我就趁此机会把这件事说一说,以免今后以讹传讹下去。 于在文中说:“在平反冤假错案问题,我只做过一件事,就是曾彦修和我曾经写过一个对‘六十一人案’平反有用的材料。”“后来中央为六十一人平反的文件,用了曾彦修和我的证明材料。”“从过程上看,可能我先在口头上对耀邦讲过这件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