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长征期间创作的重要诗词之一。关于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及地点,长期以来说法不一。1957年《诗刊》首次公开发表这首诗时并未注明写作时间及地点,现在大多数毛泽东诗词版本上都说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地点没有交待。笔者经过考证后认为,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应为1935年9月,地点很可能是在现甘肃省定西市岷县境内的旋窝村。  相似文献   

2.
关于毛泽东写作《吊罗荣桓同志》一诗的经过(一九七八年八月二十八日)吴旭君关于毛主席《吊罗荣桓同志》一诗的写作时间,遵照您的指示,我认真仔细地回忆过。罗荣桓同志于1963年12月16日逝世,毛主席到北京医院去向遗体告别。在这之后几天中,主席讲话很少,像...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与陈毅论诗许虔东毛泽东与臧克家、郭沫若、田家英、胡乔木、邓颖超、于立群等许多同志谈过诗,但关于涛的写作,特别是古体诗词的写作问题,与陈毅谈得最详也最深。毛泽东对陈毅的诗词赞扬过好几次。1957年4月20日,毛主席读了陈毅的《游玉泉山纪实》后,在...  相似文献   

4.
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曾创作过一首七律政论诗。这首诗当时曾广为传抄,有的抄了初稿,有的抄了修改稿,有的在传抄中产生了笔误,由此出现几种不同版本。这些版本虽有异文,但大同小异,可以校订出比较完善的版本。其标题可拟为《七律·重庆谈判》,写作时间应为1945年秋。正文校订为:有田有地吾为主,无法无天是为民。重庆有官皆墨吏,延安无土不黄金。炸桥挖路为团结,夺地争城是斗争。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  相似文献   

5.
孔子强调,诗作为一种最能感动人心的艺术形式,应与社会道德规范和谐统一,这是孔子诗学观留给中国传统诗学思想最深的烙印。孔子以“和”为美的诗学观主要体现在诗的思想内容以“和”为美,诗的情感以“和”为美,诗的语言形式以“和”为美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在敬爱的周总理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怀着虔诚的心情,一遍又一遍地诵读着他青年时代留下的弥足珍贵的诗篇,内心感动不已,谨缀如下小文,以当瓣香荐之。周恩来为我们留下的诗篇并不多,迄今为止,检索有关资料,仅有十七、八首。这些诗,以前很少看到过,有些诗从写作到问世,其间竟然经历了60个春秋。若不是那些故友们悉心珍藏,以及后人的虔敬搜求,今天我们就难以欣赏到这动人心弦的诗篇。当人们低声吟哦这些意韵深远、铿锵有力的诗句时,就会惊异地发现,周恩来不仅是一位令世人钦佩的革命领袖,而且还是一位造诣颇深的诗人。  相似文献   

7.
写作文化论     
写作是当今世界人们认同和形成的共同文化行为。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明确指出,写作、演说、交际、组织、策划等都是未来人必须共同具有的基本的行为能力。写作这一文化行为,是作者思想修养、知识积累、理论素养、生活阅历、才情禀赋与文字技巧等各方面水平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它又是一种极富个性特征的精神劳动,具有独特的创造性,而且,写作的创造性,在带给写作以价值的时候,又带给写作以艰辛。同时,写作是人言情动的活动,是作者心智、情感与生命的一种燃烧,是作者一种不为环境所诱惑的精神乐园。是作者毕生为之神往、躬耕的崇高事业。据此,我们应当善待和景仰写作者。  相似文献   

8.
正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诗,殷夫译)《自由与爱情》的不同译本19世纪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山陀尔(旧译彼得斐)有一首短诗《自由与爱情》在中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该诗除殷夫的译文之外,还有着众多著名人物的不同译本。最早翻译该诗的是周作人(署名为独应)。  相似文献   

9.
唐代是中华民族诗歌发展史上一座难以跨越的高峰,在诗歌万千意象中,酒与诗的结合形成了那个时代独特的诗酒文化。诗酒文化表露了唐时各阶层诗人的精神状况、情感世界,也以另外一种方式揭露了社会的不同现象。  相似文献   

10.
<正>开篇语毛泽东是纵横捭阖的政治家,也是独领风骚的大诗人。读诗、赋诗、解诗、和诗、论诗、改诗,对毛泽东而言,是生活情趣,是工作方式,也是交往手段。以诗为媒,以诗为线索,以诗为载体,他留下诸多令人感动、鼓舞、奋进的佳话。在诗的海洋里,他与人们长河共泳,同唱心曲,铸就了一桩桩诗意盎然而又浪漫潇洒的趣闻逸事。  相似文献   

11.
有没有“旅游诗”这一说。似乎还没有荣获诗坛的认定,可是作为出版物,“旅游诗”已经迈上了书坛。我非诗中人,但我却以为“旅游诗”这一说是可以成立的。何谓旅游诗,顾名思义,就是旅游中应用之诗。诗与旅游本来就有不解之缘,很多名篇、名句。是诗人们在山水之间“游”出来的,又叫山水诗、田园诗。借景抒情,以情写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诗是旅游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诗和旅游结合起来,并没有降低诗的身份。反而是让诗回归了大自然。  相似文献   

12.
正有一次,彭真同志对我说:"我爱读诗,但不写诗。诗为心声,是感情的宣泄;诗又是艺术,要写好,没有功底不行。不能说我没有心声、没有感情,只是没有下过功夫,写不好。"他说这话,是中肯的。我曾目睹他读毛泽东诗词和鲁迅诗时的专注与兴奋。他还与我共赏过瞿秋白的诗,并对我逐首讲解诗中的含意和秋白当时的心情,颇有独到见解,使我受益匪浅。至于他说不写诗词,并不确切。至少我见过两首:一首是词,写于1975年5月24日,是在  相似文献   

13.
发表在《十月》一九八一年第三期叶文福同志写的《我是飞蛾》一诗,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读者纷纷指出,这是一首倾向十分错误的政治诗,诗中运用象征手法表现出来的思想、情调是不健康的,有害的。也有人说,这是一首歌颂为光明献身的寓言诗,诗的主调是激越的,富于启发性的。到底怎样看待这首诗,才算符合它的实际呢?  相似文献   

14.
礼惠  彭现 《新湘评论》2014,(23):61-62
白香山曾于读李杜诗集后发出“人间要好诗”之深沉感叹。做诗原非易事,做出好诗尤难。何以能如李杜般做诗?何以能做出李杜般好诗?何以能将诗做到李杜般境界?古往今来众多诗人曾为之苦苦思虑。当今之诗人要将诗做至于李杜亦无多让,则实在是遥程万里,雪满弓刀。然令人欣慰者,毕竟有人在朝此方向与目标努力,有人正一步一印、艰辛跋涉于此途。  相似文献   

15.
心理学研究表明:乐观倾向及不现实的规划为人生的弯路和坎坷提供了沃土。湖南电视台曾邀请一位热爱写作的农民和观众见面,讲述他如何勤奋写作的故事。那位农民称,迄今为止,自己已经写作30余年,写出的手稿装满了几十个麻袋。但是在这30余年里,他虽然如此勤奋地写作,不断投稿,可最终未能发表过一篇文章,说着说着他不禁掉下眼泪来。主持人问他今后有何打算?这位农民擦干眼泪,铿锵有力地回答:“将更加勤奋地写作!”他的回答赢来了全场的掌声。其实,这位农民应该停止写作而转向他比较擅长的方面。因为写作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与勤奋无关的,就像搞体…  相似文献   

16.
灯下随笔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首诗引出一段相传久远的故事来。说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姓张的人在北京做事,一次,他的家人因盖房砌墙与邻居发生争执,闹得不可开交,无奈之下,家人投书给他,问如何处置。他看了信后,觉得这仅是一件小事,没必要千里投书来问他,便为家人寄去了这首诗。家人见诗,主动向邻居退让了三尺地方,  相似文献   

17.
诗海潜思     
一、诗者,根情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把情视为诗的根。的确,感情,是诗的原动力,是诗的生命之根。诗,要有感情,没有感情,就没有深层次的感人形象;诗,是诗人感情的纯真流露,是诗人心弦上弹奏出来的感情之歌。 诗人的感情,是美的火花的迸发,是深处  相似文献   

18.
魏炬 《求实》2002,(Z1)
经济调查与广告写作是企业广告活动的两个环节 ,二者密不可分。现代广告写作已经超越写作文体的范畴 ,不同于文学写作 ,也不同于记叙文体、议论文体、说明文体、日常应有文体等一般写作 ,其不同就在于广告写作离不开经济调查。在现实实践活动中要防止不进行经济调查就进行广告写作的误区。二者的关系如下 :一、经济调查是现代广告写作的基础现代广告写作在创作前要围绕着产品自身、企业内部、消费者市场、竞争者状况、国际国内环境信息进行充分的调查。这些调查即是所说的经济调查。调查的目的意在为广告宣传找到恰当的主题和宣传要旨 ,使广…  相似文献   

19.
张兴德 《党史博采》2023,(12):25-28
<正>(一)在毛泽东的诸多诗词中,有两首是看了照片,乘兴而写的“题照诗”,一首是1961年2月的《七绝·为女民兵题照》:另一首是1961年9月9日的《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在照片上题诗或为照片题诗,俗称题照诗,源于中国古代传统的“题画诗”。这是一种诗画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画的空白处,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咏叹画面的意境或借机抒发作者的情感。  相似文献   

20.
卢晓春 《世纪桥》2007,(4):149-149
如何帮助学生改正写作中的错误,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作者认为需要进行以下两大方面的改革:一、以集体讨论形式进行作文讲评;二、引进有效的教学方式:1.写作和阅读有机结合;2.写作与活动有机结合;3.写作与练习有机结合;4.进行概括大意的训练。实践证明,这一套三个结合两种训练的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文写作水平,减少写作错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