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通过对15例职业领域内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案件进行分析发现,职业领域内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具有作案直接、诱因简单、施暴行为征兆性弱、作案对象无辜被害、作案危害后果严重等特点。职业领域内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暴露出对极端人员监测化解难度大、极端人员作案模仿性强、被害人防控意识与能力弱、应急快反协同处置较迟滞等社会安全隐患。有鉴于此,亟需从健全职业领域监测干预机制、阻断极端人员作案学习渠道、提升被害人防控意识与能力、加强应急快反协同处置建设等方面,科学设计与有效落实职业领域内个人极端暴力犯罪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2.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是一种严重暴力犯罪,具有侵害对象的不确定性、作案手段的极端暴力性、作案人一般单独作案等明显特征,社会危害极大。目前我国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呈多发态势,分析其原因,既有复杂的社会因素、作案人的个人因素,也有惩治措施不到位的问题。要有效遏制这类犯罪,必须科学施策,完善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强化社会治安防范,健全心理疏导服务体系,规范新闻媒体报道,净化公共文化,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公交系统个人极端暴力事件频发,通过对2004-2018年我国公交系统发生的33起个人极端袭击事件的研究发现,该类犯罪的犯罪主体多具有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犯罪动机多是为了宣泄情绪、报复社会,犯罪行为具有预谋性、突发性、极端性和示范性的特点。该类犯罪是犯罪人自身心理问题、社会保障不足、媒体非理性报道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遏制此类犯罪的发生,应从高危人员管控、社会制度建设、媒体制度建设、公交系统的安全防范建设等方面加强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4.
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严重威胁我国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但在实际防控中却囿于该犯罪罪前无征兆、信息收集困难等原因,防控工作常处于“看天吃饭,防不胜防”的困境。借鉴国外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去激进化”的防控范式,结合我国实际工作情况,通过宏观调控遏制极端思想产生、微观治理阻断极端暴力的转化、加强对受害人群的防护和救助,以期建立切实可行的个人极端暴力犯罪防控范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泄愤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影响我国治安秩序和社会稳定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学术界对泄愤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研究多是从心理学和犯罪学等微观角度来进行,较少考察社会因素对犯罪主体的重要影响,鉴于这一情况,应着重探讨泄愤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宏观社会背景,从社会排斥理论出发,分析泄愤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发生机理,进而从社会融合理论的角度提出化解泄愤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路径,实现对受社会排斥的社会群体的融合,确保社会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和问题都会显现出来。一些不良的社会心态可能演变为心理危机,加剧社会矛盾,导致个人极端暴力犯罪时有发生。笔者借犯罪学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试图解析原因以期寻找相应的解决办法和社会治理,社会矛盾化解之策。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的35年中,报复社会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从之初的个别省市偶发逐渐蔓延至全国且逐年攀升,并呈现出以男性犯罪人为主、以纵火和爆炸为主要作案手段、公共场所及中小学校园成为主要作案地点、私人恩怨和个人需求未得到政府满足为案件主要起因、以不特定公众为主要侵害对象、危害后果严重等特点。为了有效防控报复社会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需要全面提高罪前的综合防控与预测预警能力、罪中的现场处置与应急反应能力以及罪后的严厉打击与妥善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个人极端暴力高发、频发,现有的解释框架大多停留在经验的简单总结,上升为理论概括的研究成果存在缺口,不足以回应现代社会复杂性的需求。个人极端暴力是复杂的社会现象,当前存在社会心理、社会结构、社会动员和社会实践四个理论视角的分异。社会过程强调分析视角的过程性以及结构——个体的二元互构关系,从动态学意义上寻找个人极端暴力的因果解释,提供了一个可能的解释路径。  相似文献   

9.
浅谈报复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社会矛盾处于多发期和凸显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报复型个人极端暴力事件频发,对此类暴力事件的犯罪行为必须以预防为主.从近年来发生的个人极端暴力事件以及最近一段时间广为关注的几起校园凶杀案可以看出,个人极端暴力行为已经从自杀型向报复型转变.报复型个人极端暴力犯罪行为的类型分为报复性杀人型和泄愤性攻击型两种,要在对典型案...  相似文献   

10.
校园血案等个体极端暴力犯罪的频发,凸现出我国社会转型期人们心理危机的严重性。“杀手”们不是医学上的精神病患者,他们患的是另一种精神病——精神生活缺失而产生的精神病。在绝大多数时刻,他们已习惯于这种生活意义全无的状态,可如果某些契机使其不再满足于此,或者不能继续维持这种状态,他们就会通过一些极端的方式证明自己。在精神生活缺失的情况下,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杀手。因此,转变观念,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关注人们的精神健康,重建社会的精神道德体系,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同步发展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个人极端偏见犯罪概念的提出,有助于我们从犯罪发生根源上去理解和把握其基本特征;导致个人极端偏见犯罪的原因很复杂,在预防机制上,应倡导社会“去”偏见化、加大社会支持与互助.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伴随着大学生犯罪现象的日益严峻,以经济问题为主要原因所导致的贫困大学生极端暴力犯罪现象也随之暴露。贫困大学生极端暴力犯罪心理的生成主要基于如下两个原因:一是因经济问题所引起的紧张心理,二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心理问题导致低的社会控制。针对个体面临的客观问题,贫困大学生应当形成理性的挫折反应和准确的角色定位,努力平衡自身的需要结构,让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扬长避短,实现个人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社会治理的关键因素在于把握人的心理规律,并利用这些客观规律应对挑战.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凸显,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事件日益增多,严重危害了我国的社会治安.心理分析从个体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入手,综合运用发展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多种研究结论,分析未成年人的发展特点,了解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掌握其心理变化...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以持刀斧砍伤为主要形式的个人极端案件呈上升趋势,剖析此类个人极端事件特点、应对处置及其训练是摆在公安民警面前的难题。因此,有针对性地研究小组战术处置及其训练方法,对于公安民警快速有效处置以持刀斧砍伤为主要形式的个人极端案件有着重要的实战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个人极端暴力犯罪呈现多发态势。如何有效防控此类犯罪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运用频率统计、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从公开媒体收集到的2001~2014年的75例相关案例进行统计分析,总结该类犯罪的特征,并对其制约因素和刑罚威慑效应进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犯罪人的贫困发生率是制约其犯罪的重要原因,而刑罚对其犯罪的威慑效应较小。因此,对此类犯罪应采取综合性的防控措施,做到社会控制与社会支持并重。  相似文献   

16.
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在治理理念下,社会力量的参与不仅在公共行政领域得到广泛认同,而且逐渐扩展至犯罪防控领域。在当今中国,经济与社会的迅速发展也使未成年人犯罪出现许多新的特点,原因日趋复杂化,传统的犯罪防控手段变得越发不足。应该积极借鉴犯罪治理的新理念与新思路,有效吸纳社会力量参与,整合资源,构建社会协同型的未成年犯罪人帮教模式,打造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社会协同体系,发挥协同治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新型冠状病毒蔓延的背景下,全国上下勠力同心、共克时艰的同时,也发生了一批制假售假、非法经营以及诈骗等贪财图利型犯罪案件。犯罪主体多元化、犯罪手段网络化以及涉案财物集中化等成为疫情防控期间图利型犯罪的特性;疫情用品供求失衡、市场部门监管不力、民众恐疫情绪严重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等是造成图利型犯罪频现的成因。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有必要寻求多方位的对策治理:完善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刑事打击力度,严惩不法分子;排解民众恐疫情绪,提高民众识真辨假的能力;继续加强社会道德规范建设;完善应急医疗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网络犯罪呈现多发趋势并具有一些新特点,这从北京市海淀区法院审结的网络犯罪案件中可以窥见一斑,对此,须从树立并制定健全的社会规范着手,组建针对网络犯罪的专业化刑事执法机构,提高网络安全防范扶术,并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19.
个人极端暴力事件产生的心理原因与预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一、两年来,我国个人极端暴力事件频发,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个人极端暴力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其中个体的心理原因起决定性作用;个人极端暴力事件的预防是一个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的合力,齐抓共管,实施社会和心理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