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朝鲜半岛局势跌宕起伏,美国对朝政策何去何从受到广泛关注.本文认为,奥巴马第二任期将大体延续对朝“战略忍耐”政策框架,仍以软硬两手应对一个执意拥核的朝鲜.“战略忍耐”政策在促进朝鲜弃核方面不够积极,但囿于美国的对朝认知,国内压力不足,这一政策的调整有赖于其他利益攸关国家的推动.朝核形势不容乐观,但仍存在解决的空间,美国应切实承担责任,增强主动性,推进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朴槿惠政府从对朝鲜的基本认识和政策目标、对朝政策的实施原则及采取手段等几个方面,重塑对朝政策,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战略灵活理念。确认朝鲜是和平共存的对象,推进渐进式统一,但为应对朝鲜半岛局势的不确定性,也为统一的可能性做积极准备;坚持朝鲜弃核立场,但灵活实施政经分离、政企分离、商惠分离等原则;强调韩朝双方积累互信,对朝鲜的挑衅行为坚决予以应对,但持续推进对朝人道主义援助,有原则地推动韩朝关系正常化,强化韩美同盟,充实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拓展对朝政策灵活性的战略空间。朝鲜对韩国的态度变化、韩国国内各方势力利益平衡、韩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协调是影响其战略灵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在朝鲜半岛局势因朝核问题不断升温之际,韩国卢武铉政府调整了其对朝、对美政策。对朝鲜政策开始变得强硬,而对美国则极力顺应。韩国实行的政策调整是由其所处的“两难”境地以及其自身政治资源的有限性所决定的。调整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对朝鲜和美国的政策产生了某些影响,但半岛上的政治现实又决定了这种影响是十分有限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以“伸手”外交著称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至今对朝鲜却一直采取围堵、施压为主的“战略忍耐”政策.究其原因,主要源于美认为朝鲜尚未挑战其核心利益,但美对朝缺乏信任,长期将朝视为敌人,同时希借朝核问题制约与接触中国.未来,只要这些核心条件不发生变化,美国就难以轻易改变对朝“战略忍耐”政策.美国大选结果将会影响美对朝政策.如希拉里·克林顿上台,美对朝“战略忍耐”将会持续;如特朗普上台,美整体战略则可能发生重大调整,地区军备竞赛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5.
孙成昊  郑乐锋 《东北亚论坛》2023,(2):98-114+128
拜登执政初期,美国对俄政策出现新变化,呈现明显的双轨特征。一方面,拜登政府以价值观为引领继续对俄保持强硬;另一方面,美国一度寻求构建“稳定且可预期”的双边关系,积极推动美俄战略稳定对话。然而,乌克兰危机迫使拜登政府不得不二次调整对俄政策,联合盟友通过全面制裁和政治孤立实现“弱俄“以“遏俄”的战略目标。传统建制派回归及两党执政理念差异,对俄战略“三观”的延续与调整以及中国、欧洲等第三方因素是拜登政府对俄政策演进的主要动因。乌克兰危机长期延宕导致美国战略界逐步出现对俄政策反思,国内民众也更不愿承受对俄强硬的代价,美国对俄政策存在一定回调空间。但由于美俄面临地缘政治和战略认知冲突、结构性矛盾以及美国国内政治束缚,美国对俄政策演进有其限度,美俄关系难以本质逆转。同时,乌克兰危机引发美俄欧新一轮剧烈互动与博弈,深刻塑造大国关系格局,中国应在变局中抢抓机遇,为自身发展塑造良好的外部战略环境。  相似文献   

6.
朝鲜核危机的症结及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 ,朝鲜半岛核危机陷于僵局状态。朝鲜核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再度演变为核危机 ,症结在于朝鲜半岛安全结构转型进程中朝美战略相互冲突。冷战后朝鲜外交战略的核心是缔结朝美“和平协定” ,突破残存的冷战结构 ;而美国的对朝政策取决于其东亚战略的整体设计 ,旨在维持冷战安全结构 ,美日、美韩同盟和美在日韩驻军是其中关键。战略冲突决定朝美之间是零和关系 ,核危机是战略冲突的集中体现。双方力量的非对称性增加了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但战争的残酷性起着关键的制约作用 ,使双方不会轻易放弃达成妥协的微小机会。  相似文献   

7.
随着近年朝核问题的发酵及朝鲜半岛局势不断升温,奥巴马政府时期实施的对朝核问题的"战略忍耐"政策走向终结。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对朝核政策做出较大调整,在操作层面更具灵活性和时效性。特朗普政府把抑制朝鲜的核与导弹能力的发展列为最迫切和最主要的外交议程,对朝鲜实施"强制接触"政策。通过强化"实力"加大对朝鲜的接触,以极限施压和次级制裁行动的升级,迫使朝鲜主动与美国接触,尽量避免军事冲突的发生。为实现迫使朝鲜重回外交谈判渠道的目的,美国新的朝核政策加大了与中国协调合作的力度。从当前形势看,朝核问题的解决需要新的思路和办法,建立朝鲜半岛和平机制与实现半岛无核化可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8.
2010年以来,朝鲜半岛局势风云迭起、动荡加剧,成为朝核危机的又一场续曲.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朝核问题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冷战、爆发、升级和僵持固化四个阶段.朝核问题是冷战遗产、安全保障和朝鲜国家发展战略三位一体的宏大工程.为了实现既定目标,朝鲜依然愿意选择在关键时刻做出重大让步.但从长远看,朝鲜核战略已经明显呈现双轨化倾向.未来朝鲜半岛安全形势将受朝核问题的发展、美国的对朝政策、朝鲜国内政局以及国际社会的应对等要素的重要影响.中国与朝鲜半岛利益攸关,在朝鲜半岛新一轮危机到来之前应该调整好外交政策,做好应对.  相似文献   

9.
李明博政府对朝政策调整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国总统李明博上台后调整了对朝政策.这一政策调整是在韩政局变动、卢武铉对朝政策面临挑战、朝鲜弃核进程出现新变数情况下进行的,它同时体现了李明博政府的实用主义外交理念.韩新政府对朝政策表现出了强硬性、务实性以及加强与美协调三大特点,其对朝政策调整将对朝鲜半岛战略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由于特殊的地缘条件、历史原因和现实战略利益的影响,战后特别是冷战后,朝鲜一直是日本外交和安全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对象,但朝鲜却是亚洲唯一与日本没有外交关系的国家,日朝关系正常化交涉几经波折,仍处于僵持状态,难成正果。为了把握冷战后日朝关系及朝鲜半岛周边国际局势的发展趋势,正确认识日本对朝政策框架的基本特点是必要的。简言之,日本对朝政策框架,是一种在对美协调的大框架内,以安全利益为主、以绑架疑案与历史问题挂钩为基本策略方针的多因性协调的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1.
朱旭  韩文超 《东北亚论坛》2023,(2):115-126+128
美国提出“印太战略”后,韩国对“印太战略”的态度经历了文在寅政府时期“谨慎且有限地参与”以及尹锡悦政府时期“积极地调适型参与”两个阶段。尹锡悦政府执政后转变对“印太战略”的态度,主要包含对朝鲜实施安全威慑以推动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以加入“印太战略”为杠杆重塑中韩关系从而缓解安全困境、推广“韩式民主价值观外交”以提升韩国在地区秩序中的地位以及推进“东盟政策”以寻求经济新增长点四大考量。从短期看,这一转变将激化朝韩矛盾,加剧地区紧张;提升“印太战略”的经济吸引力,对“一带一路”倡议形成挤出效应;强化“印太战略”的“去中心化”特征,在地区秩序构建上增大对中国的压力。但从长期看,由于尹锡悦政府并未脱离“立足国家利益制定外交战略”的原则,仍具备“底线理性”,加之“印太战略”无法有效满足韩国的经济、安全与战略诉求,韩国缺乏持续参与“印太战略”的动力,其负面影响总体可控。  相似文献   

12.
黄凤志  丁菱 《东北亚论坛》2019,28(3):102-113,128
"极限施压"政策是否是朝鲜在2018年回到无核化谈判轨道的决定性因素,是学界的一大研究热点。特朗普政府上台后,随即对朝改行"极限施压"政策,利用美国的超强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对朝鲜实施全方位的高压威吓、惩罚和孤立,以迫使朝鲜弃核求和。2018年朝鲜半岛局势发生新变化,从金正恩的新年讲话、平昌冬奥会、朝韩板门店宣言到美朝签署联合声明,美朝关系发生新变化,朝鲜半岛显露和平曙光。特朗普政府对朝"极限施压"政策的战略意图是先"极限施压"迫使朝鲜屈服再与其接触,其与金正恩政府先确立可信拥核事实再逼美和谈的战略意图发生共振,使得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大为缓和。美朝第二次首脑会晤无果而终,表明半岛无核化进程不会一蹴而就。鉴于美朝之间根深蒂固的敌意与不信任,"极限施压"将长期作为美国対朝政策的基本面。探讨特朗普政府对朝"极限施压"政策及其特点、效能,对于认知朝鲜半岛局势变化及其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美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是其亚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中美亚太主导权竞争的需要,美国极力谋求削弱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影响,为此采用了楔子战略,意在对中朝、中韩关系进行双重分化。美国分化中朝关系主要采取"以压促变"的方式,对中朝进行"拉打结合"的区别对待,不断加剧中朝两国内部的矛盾,使得朝鲜成为中国的战略负担而非战略资产。对于分化中韩关系而言,美国在经济方面采取签署美韩FTA、拉拢韩国加入TPP和阻止韩国加入亚投行等方式的效果有限,而在安全方面的楔子战略相对更加有效,"萨德"入韩便是明显的例证。美国在朝鲜半岛谋求双重分化的楔子战略加剧了朝鲜半岛局势的复杂性,也使得中美战略竞争加剧,导致东北亚分化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4.
乔治·W·布什上台后,对朝鲜表现出强硬姿态,表示“美国新政府将暂时中断与朝鲜的接触,全面审查克林顿时期的对朝政策,谨慎而稳妥地推进对朝关系”。从布什本人及其幕僚的一系列讲话看,美国新政府对朝政策的调整已初见端倪。舆论普遍认为,布什政府调整对朝政策有其深刻的战略竭力,其对朝政策将具有明显的敌视性和挑战性,不仅会使美朝关系出现倒退,而且将对朝鲜半岛和平进程和东北局势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本文梳理了中国学者关于冷战后韩国对朝鲜政策的研究现状:对韩国对朝鲜政策的历史沿革的介绍,对韩国对朝鲜政策的特点的分析;对影响韩国对朝鲜政策的因素分析,包括对韩国国内变量、朝鲜变量、其他外部因素变量等的分析。同时,本文还指出了国内研究韩国对朝鲜政策的不足之处。一、系统地梳理了韩国对朝鲜政策有关韩国对朝鲜政策的历史沿革,中国学者进行了翔实的介绍。曹中屏等概述了韩国政府不同时期对朝鲜政策的演变情况,时间段为第一、二共和国时期至金大中政府时期。①孟庆义等介绍了韩国历届总统对朝统一方案,内容包括李承晚至卢武  相似文献   

16.
朝鲜第四次核试验使朝核武实力、核意图、相关各方对朝核和朝鲜及朝鲜半岛等战略性议题的政策进一步明朗化.朝方既然排除万难,把核武开发推进至“热核武器”阶段,就更不会轻言弃核.美国更不可能以武迫朝弃核.在此情形下,美韩日等相关各方对朝核的政策将转向“现实主义”,即不公开承认、却不得不被迫在政策实践中按照朝已实际拥核的新现实调整其相关政策,其对朝政策重点将从诱迫朝弃核转向加紧对朝搞“政权更迭”.由此,东北亚格局将发生一系列新变化.美韩日加强同盟关系、共同加大对朝“政权更迭”的力度,虽不至于导致东北亚恢复原有的冷战格局,但朝鲜半岛及东北亚局势势必更复杂、更混乱、更紧张.  相似文献   

17.
1997年12月9—10日,中、美、朝、韩在日内瓦召开了朝鲜半岛问题“四方会谈”首次正式会议,这标志着建立朝鲜半岛和平机制进程的启动,意义重大。 一、会议提出的背景 1996年4月1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和韩国总统金泳三建议举行有中、美、朝、韩参加的四方会谈,其背景有: (一)有必要缓和朝鲜半岛局势。冷战结束后,朝鲜与美日关系和韩国与中俄关系各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朝鲜南北方的关系却几度剑拔驽张。1993年3月朝鲜爆发的核危机使刚刚起步的南北关系缓和陷于停顿。1994年10月,美朝签署核协议后,核危机引起的紧张局势渐趋  相似文献   

18.
严谨 《现代国际关系》2022,(5):20-27+36+59-60
拜登执政以来,全面纠偏特朗普内外政策,对外重置美国外交战略,在拉美高举“美国归来”大旗,加大战略关注和资源投入,着重推行“民主善治”、治理移民、助力抗疫、帮扶复苏等议程,力求修复美拉关系。与此同时,拜登政府延续特朗普政府的排华思路,并将这一理念贯穿在对拉美政策调整全过程,变换手法破坏中拉关系、阻扰中拉合作。俄乌冲突爆发后,拜登政府变本加厉地排挤以中国和俄罗斯为代表的域外力量,谋求重掌后院。虽然拜登政府来势汹汹,且在缓和美拉对立情绪、修复西半球盟友体系方面有所进展,但受内外因素的制约,其重塑美拉关系的努力遭遇挑战,距离实现重振领导力和影响力、完全管控拉美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9.
田野  李刚 《东北亚论坛》2024,(2):79-97+128
“服务中产阶级”政策是拜登政府的执政重点,其政策框架包括社会政策议程、国内经济政策议程以及国际经济政策议程。“服务中产阶级”政策的进展,反映了美国未来的政策走向,影响深远。当前,大国竞争与政治极化是美国政治生态的最重要特征,影响并塑造着美国的内外政策。一般而言,一项政策的大国竞争属性越强,面临的政治极化影响就越小,两党在该项政策上就越可能达成共识;一项政策大国竞争属性越弱,面临的政治极化影响就越大,两党在该项政策上就越不可能达成共识。社会政策议程大国竞争属性弱,面临的政治极化影响大,进展寥寥;国内经济政策议程大国竞争属性中等,面临的政治极化影响中等,推进艰难,但有一定进展;国际经济政策议程大国竞争属性强,面临的政治极化影响小,进展顺利。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采用文献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对拜登政府执政以来所采取的东南亚政策的影响和轨迹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美国未来东南亚政策的发展趋势作出合理推测,对中国及东盟国家的应对之策进行分析研究。文章认为,相较特朗普政府对东南亚地区的“冷处理”和“边缘化”,拜登政府的东南亚政策有了较大调整,其执政显著加强了对东南亚地区的战略投入,提升与东盟国家外交关系,强化在东南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影响力,重塑地区规则秩序。受拜登政府的东南亚政策影响,当前东南亚地区多边合作遭受冲击,和平安全隐患显现,现有经贸秩序也受到冲击。同时也应看到,中国—东盟友好合作关系积淀深厚,东盟国家“不选边站”立场韧性较强,拜登政府执政首年对东盟国家的接触拉拢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为此,拜登政府通过《印太战略报告》作出一定政策调整,着重强化长期影响力渗透力。未来拜登政府将在《印太战略报告》方针指导下持续加强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话语权,构筑并强化遏华阵线。然而,拜登政府政策执行仍面临国内外多重因素掣肘和挤占资源,同时中国坚定携手东盟国家维护地区开放合作主基调,共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导致美国难以达成其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