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面理解“中国之治”的理论内涵与重大意义,需要拓展观察视角,通过多重逻辑加以分析和阐释。从历史逻辑上看,“中国之治”经历了初步探索阶段、不断深化阶段和开启“中国之治”新篇章的新时代阶段。从理论逻辑上看,“中国之治”正向着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不断迈进,它的最大逻辑在于党的领导,前提在于制度化建设,价值依归在于“以人民为中心”。从价值逻辑上看,“中国之治”的意义在于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继承,“中国之治”新篇章的开启开辟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新境界,同时“中国之治”也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3.
章瀚丹 《理论导刊》2021,(4):107-1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道”与“术”的辩证统一。“道”是指融通理论支撑、历史底蕴、实践经验与价值立场的理论逻辑,体现“立制之道”;“术”是指在党的领导下制度稳定、完善能力与运行机制的优势彰显,展现“驭制之术”。“道”与“术”相辅相成、互促互进,充分体现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实际”、党的统一领导与人民主体地位、制度内生演化与经验总结、制度刚性与文化柔性之间的有机融合,向世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的优越性与顽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之治”取得举世瞩目的两大奇迹,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制度优势,“中国之制”成就“中国之治”。本文从六个方面诠释了“中国之治”的制度创新逻辑,即:“中国之治”制度创新的领导力量是中国共产党;制度创新的理论源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制度创新的现实基础是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制度创新的终极主体是人民群众;制度创新的效率标准是人民满意不满意;制度创新的奋斗目标是民族复兴。这一制度创新逻辑是“中国之治”制度创新的成功“密钥”。其治理效能转化的路径为:厘定中国式现代化治理目标,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提升治理效率;加强治理评价,凸显“人民至上”的治理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中国之治的领导思维基于实践思维方式,秉持人民中心的执政理念,坚持问题导向,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解决社会现实问题,表现出鲜明的思维伟力,即战略思维谋大局、系统思维布全局、辩证思维看问题、法治思维求善治、历史思维谈初心、创新思维增活力、底线思维防风险、精准思维惠民生。  相似文献   

6.
7.
马克思主义“三化”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三化”是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实践特色的根本要求,也是党的理论创新的具体表现。马克思主义“三化”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体,他们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关联,厘清这些逻辑关联,对于我们正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林炜  傅艳蕾 《理论导刊》2021,(8):110-115
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是马克思晚年提出的关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依然可以通过内部革命手段实现资本主义制度跨越的构想,这一设想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唯物史观。管窥“中国之治”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中国之治”是马克思跨越设想的光辉体现与创造发展,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因此,基于跨越设想,对“中国之治”作出唯物史观的阐释十分必要,这对彰显“中国之治”的优势、为世界提供中国方案、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发展新境界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胡晶晶 《理论导刊》2020,(7):119-125
中国之治的灵魂在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其对中国之治探索、形成和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中国人民主动选择并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生成和丰富的。新时代中国之治亟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调整定位——由重要作用转向深厚支撑,以新共识和动力最大限度破解治理现代化带来的挑战,寻求并确立新时代中国治理的新思维和存在理据,充分体现文化自信的历史传承性和未来开放性、特殊性和普遍性相统一的建构规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显著优势,其中的深刻根源就在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新时代中国语境中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及其相应的治理方式立足于中国实际,从社会主义本质出发,充分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价值追求。在当代社会,以人民为中心是形塑现实政治生活、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巨大力量,不仅具有独特优势,是历史与现实逻辑的统一,而且充分彰显了中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1.
中国之治彰显中国制度的优越性。新型政党制度是以多党合作为显著特征的政党制度,旧式政党制度是以多党竞争为显著特点的政党制度。新型政党制度相对于旧式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方面表现出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实现了在社会发展形态和国家治理效能上的双重超越。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效能优势突出表现在具有强大组织动员力、利益整合力、民主科学的决策力和秩序保障力,是一项符合中国国情、管用、高效的民主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准确把握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演进方向和规律,突出了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蕴含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治理的成功密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展的历史成就,显现出国家治理的巨大优势。几十年来国家治理的发展之路,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能够持续推动国家发展进步、保持社会长期稳定的制度和治理体系。中国之治、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杨宗科 《理论探索》2020,(1):5-12,5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丰富的文化传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产生和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之上,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奇迹,正是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重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新中国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新时代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4.
孙开 《学理论》2022,(8):30-34
国家治理模式因时代更替而嬗变。崇尚礼乐文明的宗法制社会宣扬“顺应天意,替天行道”的理念,采用世袭制或禅让制的权力继承方式,即“君治”,这是传统的国家治理方式;而延展至现代,选拔制与限任制成为现代治理的主要方式,强调统治者须在公认的法律和规则内行使权力。探求现代国家治理之道需要从制度建构和法治保障视角予以考量,从国体、政体、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进行阐释,为实现“善治”目标巩固基础;亦须围绕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来谋划布局,通过传统与现代治理模式比较、全面依法治国与民众信仰等角度审视“法治”这一维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屏障,进而在不断实践求索中实现社会自治和民族复兴。  相似文献   

15.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内化生成出强大的自我完善能力。具备良性的路径依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自我完善、自我优化的关键所在,其路径机制集中体现在政治依赖、认知依赖和结构依赖三个方面。良性路径依赖因素的具备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变迁的行动范式更多体现为对基本制度资源的开发和对制度演化环境的开放。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以成为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所以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最根本的就在于这一先进社会制度具有产生、完善与发展的内在规律。坚持基本原则与具体实际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生命力;坚持制度的民主本质与民主实现形式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鲜活创造力;坚持不变与变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推动力;坚持社会差距的客观性与社会公正的必然性的有机统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刻影响力;坚持主体选择与对外开放的有机统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包容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是中国之治的重要方面,更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应有之义。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实践底色。在应然层面,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存在转换关系、映射关系和耦合关系,二者能够共进发展。在实然层面,转换失活、映射失准、耦合失调易梗阻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共进发展。因此,应在创新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树立社会治理新思维以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活力,通过善用社会治理新手段以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潜力,通过壮大社会治理新力量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合力。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国之治在世界上引起了广泛关注。总结其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传统东方智慧和治国经验的运用、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越性的发挥、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贯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引领以及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的不断推进等方面。这些既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持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成功经验,也是当前战胜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张蕴 《理论导刊》2023,(7):114-118
马克思从为全人类谋福利的高度思考正义问题,基于对自由主义正义传统的批判,实现了向以共产主义为价值航标的“人的发展”的正义转向;秉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唯物史观,从“人”的物质生产实践及实现“自由人联合体”的劳动创造中理解“社会发展主体”的正义性。其思想围绕“人”这一“衡量万度之尺度”展开对“实质正义”的追求,蕴含着对人的主体性、实践性和价值目标的思考,彰显了鲜明的人民立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人民立场”正义思想为指引,才能使我们党始终以“不负人民”的使命担当,坚定不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尊重并激发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开创“中国之治”新境界。  相似文献   

20.
董家禄 《求知》2020,(1):7-9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是一次具有开创性、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全会展现了中国之治的宏大愿景,擘画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新蓝图,指明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径,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新境界,提供了人类制度文明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