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理论》2017,(2)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的主要基础理论,对我国的社会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这一理论具有对实践基础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它以社会发展形态论、目的论、动力论、道路论和代价论为基本特征,是一种符合现代化发展的基础理论和新发展观,对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个人理论的出发点,也是唯物史观的出发点。三大社会形态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与之相适应,只有到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学习马克思的个人理论,对其进行正确理解和阐释,对于如何正确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李景鸿 《学理论》2012,(17):44-45
社会进步是一个历史范畴,其内涵和形式总是随着历史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发展.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为指导,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出发,对社会进步问题进行了不懈地探索,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社会进步思想,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耀杰 《学理论》2012,(13):62-63
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是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考虑和分析人类社会及其发展,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探索和彰显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的当代价值,有助于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好地探索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肯定与否定中,在对未来社会的设计与追求中,极其深刻地指明现代性内源于现代生产及其资本的逻辑之中,处于历史的流变和矛盾裂变之中,存在于全球性的视阈之中。历史观点、矛盾学说以及全球化眼光,构成了马克思分析现代性问题的基本视角,形成了他关于现代性的辩证立场。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是我们今天认识现代性问题、建构当代新现代性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7,(9)
马克思在其研究生涯中,尽管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但对"人"的思想的研究始终贯穿马克思研究的全部内容。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必然要求,是马克思主义最终的价值指向和理论依归。马克思主义在不断中国化的进程中,经过党历代领导人的努力,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依然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以实践的视域科学地阐发了民生思想,认为民生的本质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民生的实现过程是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争取解放、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说,马克思对民生的关注不是停留在人道主义之上的阐释,而是诉诸于武器的批判.考察马克思在民生问题上的致思理路,挖掘其思想中的丰富内涵与当代价值,能够为认识和解决当代中国的民生问题提供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3,(31)
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是马克思理论大厦的一块基石,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考察分析全部历史活动、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出发点和逻辑起点。当今社会物质资料生产迅速,人的需要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在不断的社会发展中,人的需要也在逐步得到满足。因此,对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的深入探讨已成为迫切的社会课题。对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内涵、内容、意义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进一步分析马克思人的需要理论对当代我国的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把真正共同体描绘为摆脱了劳动异化和利益冲突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它是对市民社会物质利益共同体、国家虚假共同体的扬弃与超越,其形成基础不是脱离现实世界物质利益的所谓普世伦理或准宗教信仰,而是全人类的普遍利益。马克思断定:拥有共同利益是维系共同体存在的核心纽带;调控特殊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矛盾是虚假共同体的出场语境;消解特殊利益与普遍利益的矛盾是真正共同体的实现路径。马克思的这一思想,为当代中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意识形态建设的关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和实践进路。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21,(3)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产生于19世纪,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早期完整地表述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通过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整体性思维的承续、唯心史观的颠覆和"欧洲中心论"的解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实现了对黑格尔世界历史理论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以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为物质基础、以生产力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动力、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未来趋势的世界历史构成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基本内容。随着世界格局的深刻转变和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交往作用的重视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视野彰显了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作为起点和源头,马克思道德观不仅对整个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鲜活的时代价值。西方关于马克思是"道德主义者"还是"非道德主义者"的争论由来已久,认识分歧的根源在于缺乏对马克思道德观之辩证性的深刻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马克思道德观的正确认知。马克思道德观的辩证性主要体现为,强调道德特殊性与认可道德普遍性、强调道德被动性与明确道德能动性、强调批判道德工具性与弘扬道德价值性的辩证统一。马克思道德观的辩证性不光直接为当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价值指向,而且为处理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的关系提供了道德理论支撑和实践遵循。  相似文献   

12.
西方传统哲学精神观构成马克思精神观论域的历史处境。西方传统哲学精神观可分为唯心主义精神观和旧唯物主义精神观,基于实践唯物主义之上的马克思精神观,把精神置于"现实生活过程",当作"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去理解,由此扬弃和超越了西方哲学的精神观传统。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精神观在对人的精神与自然界、人自身、人与人、社会关系变革及精神生成和发展等问题的阐释中,对人的本质、社会生活和人类文明的深刻把握以及对精神及其发展规律的深刻透析,为推进当代中国精神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当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的自然观蕴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对解决当代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现实价值。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确证了自然界永续存在的权利和价值,为当代生态伦理建设确立了基本价值原则,为当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最终解决当代生态问题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通过对公共利益、共同体、自由人的联合体等公共性核心问题的探讨,对公共性的本质与形式进行了深入细致分析.提出了人的公共性是一种集物质与精神、个性与全面、理想与现实为一体的总体性存在的观点,赋予了公共性以全新的哲学意涵,从而实现了公共性思想的政治哲学转向.这一系列研究不仅凸显了公共性思想在马克思政治哲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更为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提供了哲学支持.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6,(4)
马克思在其著述中深刻揭露腐败产生的根源、提出了人民主体、民主监督、建设廉价政府等一系列廉政思想。在当代中国,重返马克思文本,更加重视马克思廉政思想在马克思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深入阐发马克思廉政思想的理论意蕴,对于构建完备的反腐倡廉建设体系、形成强大的反腐倡廉社会氛围、推动反腐倡廉工作思路的创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及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黎家佑 《学理论》2012,(14):39-40
随着现代工业社会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日益加剧,一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走上了探索马克思生态观的理论之路,其中约翰.贝拉米.福斯特是生态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坚持从经典文本出发,系统清晰地梳理了马克思的生态唯物主义思想,重构出马克思的新陈代谢断裂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对解决当代人类所面临的严峻生态问题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和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安平平 《学理论》2011,(3):81-82
马克思的五形态理论不是社会发展的单线论,而是既坚持社会发展规律的普遍性,他承认单个国家发展道路特殊性的辨证决定论。马克思不仅精辟地分析了在世界历史的环境下个别国家超越式发展的深层原因,而且还提出了社会发展的三种基本的模式。当前,全面理解并科学把握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对于科学定位现在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及深入理解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论,是通过追述历史、考察现实,并在批判黑格尔法哲学中得出的。马克思在经历了《莱茵报》时期对现实社会状况的反思之后,退回书房对前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进行系统的考察,最后,通过对黑格尔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理论的批判,得出结论:不是国家制约和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国家。  相似文献   

19.
西方传统哲学精神观构成马克思精神观论域的历史处境。西方传统哲学精神观可分为唯心主义精神观和旧唯物主义精神观,基于实践唯物主义之上的马克思精神观,把精神置于"现实生活过程",当作"现实的、感性的活动"去理解,由此扬弃和超越了西方哲学的精神观传统。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精神观在对人的精神与自然界、人自身、人与人、社会关系变革及精神生成和发展等问题的阐释中,对人的本质、社会生活和人类文明的深刻把握以及对精神及其发展规律的深刻透析,为推进当代中国精神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7,(7)
共享发展的提出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对社会公平的根本追求,深刻体现了马克思社会公平观。社会公平体现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历史性和相对性的特征,因此,它的实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当今我国仍需以马克思社会公平观为指导来促进共享发展目标的有效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