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消费作为认同的行为和符号,它既是建构认同的"原材料",又是认同表达的符号和象征。女性身体消费逐渐成为女性建构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并且是一种多元的自我认同方式,它包括职业形象认同、性别认同、身份认同与社会地位认同四个方面,但是在消费社会背景下,这种通过身体消费来表现的自我认同达到极致时,女性的身体成为消费对象,产生身体消费的异化现象,女性的身体深受"美丽暴政"的凌辱。  相似文献   

2.
以上海为例,发现青年白领移民的中产身份认同极低,收入水平成首要判断标准;中高级的管理级别和技术职称及拥有自有住房能显著增加青年白领移民的中产身份认同,个人收入也能显著提升中产身份认同;食品安全和政府信任能显著增加青年白领移民的中产身份认同;居住质量和奢侈品消费能显著增加青年白领移民的中产身份认同;教育程度越高的青年白领移民越不愿意认同其中产身份,而愿意为子女花费越多的青年白领移民,其认同程度反而越高。研究表明,中产身份的主体构建更多是源于社会想象而非现实社会群体的等级序列;他们的中产身份构建更多是建立在社会经济地位上,而非生活方式上。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7,(2)
自20世纪90年代,大量农村青年涌入城市,选择在城市工作、生活,但由于自身生活经历和经济文化上的差异,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正游离出农村社会体系和城市社会体系,成为心灵上"漂泊的一代"。本文通过对农村青年身份认同、家乡认同、城市认同和未来归属的分析,提出从经济层面、生活层面和文化心理层面采取措施,积极帮助农村青年消解社会认同焦虑,加快农村青年社会融合。  相似文献   

4.
姜娜  胡蓉 《学理论》2010,(11):178-179
国内影视剧创作空前繁荣,涌现出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体现时代主旋律的艺术佳作。这些作品以鲜明的导向性介入当下社会生活,对创新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与方式颇有启发。引入主旋律影视作品的鉴赏与思考,将其作为思政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艺术形象及时阐释青年大学生在改革开放新时代里所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与新困惑,积极引导青年大学生以健康积极的心态面对在发展道路上所遭遇的各种复杂矛盾,认同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刘博 《党政论坛》2013,(11):54-56
近年来,随着各级党校不断提高理论研究水平,积极实,施“人才强校”发展战略,一批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和扎实科研水平的高校青年博士加入党校的教师队伍中来,开始为党校的事业发展贡献自身的学识和力量。青年博士初入党校需要面对自我身份转换与角色重新定位的困惑与挑战,能否在党校中成长为优秀的教研能手也需要综合多方面的环境因素来予以考量。  相似文献   

6.
困惑参与超越——社会变革与青年“文化人”的价值选择孙玉杰由于同时具备青年的冲动、激情和“文化人”的理想、追求,当代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一直处在社会运动的潮头,但他们或许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面对社会转型和人们价值观念的剧烈变化而困惑、失落、冲突和激越。理性...  相似文献   

7.
处在大变革时代的一代中国青年,一方面无法回避咄咄逼人的现代文明的挑战,享有着文明进步、社会改革所带来的一切。另一方面缺乏自我更新的文化机能。又背着传统文化的重负。于是,他们在觉醒中困惑,在变革中迷惘,在自我裂变中形成了二元文化心态:意识中对传统文化的逆向反叛,对现代文明的开阔接纳;无意识中对传统的积淀认同,对新潮的防御抵制,矛盾对立的两极形式、不同的价值取向,在深层的文化心态结构中,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作用,支配着青年文化的生存和发展。二元化是当代青年文化心态的根本特征,它涵盖了当代青年文化心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具体反映在  相似文献   

8.
数字时代,基于数字的外在赋权和青年的主动建构,“数字青年”于“虚拟出场——身份建构——个性表达”的逻辑理路中在时代大势中应运而生,并成为建设数字中国的核心力量。在数字生活场域,作为“数字原住民”的“数字青年”从身体、政治、文化及日常生活等维度积极进行自我塑造,展现出个体数字化生存的丰富样态。然而,通过审视“数字青年”在数字空间的虚拟实践可以发现,部分“数字青年”的成长发展受到“理性失序”状态与无意义感的价值困境、真假难辨的海量信息导致的信任困境及现实身份与数字身份交织的认同困境等制约,亟须党和国家加强对“数字青年”的价值引领、完善数字空间的法律制度以及引导“数字青年”悦纳内在的真实自我,全面、全力地护航“数字青年”的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9.
"颜值即正义"是当前流行于青年群体的一种观念,以大学生群体的身体外观管理行为与身体观念,解释当前社会中身体外观为何受到过多关注。在身体社会学、消费社会理论与性别研究的框架下,解读了大学生在自我建构与回应社会要求的过程中赋予身体外观的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大学生拥有多样而繁琐的身体技术,对身体采取了积极的管理方式,有关身体管理的行为与话题贯穿了大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将身体外观视为自我建构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控制身体、打造美的身体,成为自我完善的必要途径,也是塑造性别气质的关键所在。同时大学生也通过操纵身体外观来回应当前或未来的社会处境,因而身体成了大学生面对社会要求的一个有效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0.
《学理论》2016,(8)
本文基于对H村的实地调查,对H村28户32人进行了半结构式访谈。本文描述了H村村民的收支状况并且分析了村民选择的消费方式。根据实地调查资料,本文进一步探究了H村村民选择消费方式的主要影响因素。发现村民的自我认同机制对农民的消费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村民的消费资源与他们的自我认同之间发生了断裂,进而导致村民的生活中充斥了焦虑与不安。  相似文献   

11.
当代青年怎样看待自我,就这个问题,我们对苏州市的五百名青工以问卷方式做了调查,并以座谈方式,调查了电子、轻工、纺织、医药系统的团干部和部分青年工人。当代青年的自我意识普遍加强。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工作与生活的关系上,青年更多地看重自我。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内心审度,凡事深思熟虑,性格趋于内向,反映在表面上是时时留心自己所处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青年期是人一生的重要时期。从生理和心理因素来看,青年期是个人身体发育和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从社会因素来看,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关键也在青年期。开展对青年生活方式的研究,根据青年的特点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无论对于促进青年身心的健康成长,还是对于推动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网络对高校青年的作用和影响向来是一把双刃剑,在积极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被绝大多数大学生青睐和追捧,并将其作为他们文化娱乐生活一部分的SNS网站——人人网对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各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从有利于高校青年成长和提高的视角分析人人网在高校青年素质教育中产生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曹迪  吴莹 《青年研究》2023,(1):23-34+94-95
职业康复是促进青年精神障碍者重返社会的有效路径。基于参与式观察和访谈,探讨职业康复与青年精神障碍者再社会化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职业康复通过学习技能知识、重构职业期待、重塑行为方式和转换自我认同,促进了青年精神障碍者的“再社会化”。但管控性制度逻辑、区隔性污名文化、家庭支持匮乏制约着青年精神障碍者的社会融入。在职业康复过程中,管控性制度逻辑表现出维稳与安全的管控特征;区隔性污名文化体现为青年精神障碍者的自我污名化与社会性排斥;家庭支持匮乏导致家庭的经济与情感支持不足。这些因素共同影响青年精神障碍者的再社会化过程。研究为探索本土化的职业康复路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给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物质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且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发生了深刻的嬗变。“自我设计”,就是近年来在部分青年中出现并流行的一句时髦口号,它是对个人理想追求、奋斗目标的一种婉转的解说,是青年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对自我价值的再认识,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部队青年作为社会青年的一部分,自然也会打上这一“烙印”,但由于部队青年所处环境和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在“自我设计”上有其不同于地方青年的特点。最近,我们采取问卷、座谈、个别谈心等方式,调查了不同兵种、不同军龄层次的青年战士447名,对当代青年战士的“自我设计”问题作了分析研究。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五四青年是中国近代进步青年的代表,是一股奋发向上的社会力量。五四青年的人生观是中国现代青年人生观的楷模。五四青年积极要求进步,在学习和社会活动中,他们追求自我修养、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提升人格。因此,在社会危亡中,他们能够挺身而出,为救国救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张鹤 《学理论》2013,(33):378-379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研究医学院校合理进行定向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更好适应以后的社会和工作。良好的思想教育还可以解开定向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困惑,积极的学习,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一种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和社会。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基于社会认同理论编制《城乡双重认同量表》,对237名青年城市移民进行问卷调查,从城市认同和农村认同两方面考察青年城市移民社会认同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1)青年城市移民的农村认同处于中等水平且高于城市认同;(2)青年城市移民的社会认同模式主要是分离型和边缘型;(3)青年城市移民的城乡认同水平及模式在户口类型、职业、收入、生活地预期、进城时长、家人陪伴等因素上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6,(12)
贝克和吉登斯在现代化理论中对个体化风险都有所阐述,前者论述了个体化带来的客观领域的生活境况,后者阐述了主观领域的自我认同。本文通过梳理个体化理论探索女性在高度现代性下的自我认同危机和生活困境。全球化观念与地区生活、分裂与联合、无力感与占有、权威与不确定性、个体化与商品化这一系列两难困境影响了女性自我认同的构建。而存在于婚姻、教育与工作中的诸多矛盾加深了女性自我认同的危机。女性的生活境况处于"不再"与"尚未"之间的尴尬地位——虽然教育机会是平等的,但社会并没有给她们同样的就业机会;妇女从婚姻供养中摆脱出来,却不能自由地通过在家庭外的工作获得自主生活。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随着各级党校不断提高理论研究水平,积极实,施"人才强校"发展战略,一批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和扎实科研水平的高校青年博士加入党校的教师队伍中来,开始为党校的事业发展贡献自身的学识和力量.青年博士初入党校需要面对自我身份转换与角色重新定位的困惑与挑战,能否在党校中成长为优秀的教研能手也需要综合多方面的环境因素来予以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