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人讲究"吃",海外华人也一样。在马来西亚,大多数华人的婚宴菜肴仍然以中式菜肴为主,菜名也延续中国菜名结构。在名称的结构和元素方面,婚宴菜名仍保留着传统方式,以1—5元素并排凑合,除了烹调动词外,其他多为名词。在寓意方面,婚宴菜名也顾及族群的文化和心理,极尽富贵吉利幸福之意。大部分菜名字数介于4—13字之间,以实指、虚指或实虚元素结合,非常多样化,体现了华人对菜肴婚宴语言的高度要求。  相似文献   

2.
杨雄琨 《长白学刊》2008,(2):123-125
梁启超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一名出色的翻译家。他在翻译方面的成就,可以概括为:大声疾呼,倡导翻译;译介政治小说第一人;提出"翻译强国"的著名论点;确立译书"当首立三义;"主张由日文转译西文;通过译介倡导"小说界革命;对佛经的翻译与研究;阐述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之影响。因此,他不愧是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倡导者和先驱者。  相似文献   

3.
赵越 《今日中国论坛》2013,(Z1):182-183
中国传统诗词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本民族特色,在意象选用、格律、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与西方诗歌具有较大差异。本文从诗歌的美学本质出发,分析了中国传统诗词的美学本质,以传达诗歌最重要的美感为根本出发点,以汉斯.维米尔(HansVermeer)的翻译目的论为指导思想,拒绝了"诗歌不可译"的错误论点,扬弃了诗歌翻译中片面追求"信"、"忠实"的翻译习惯,提出了中国古诗词翻译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回眸中国翻译历程,中国翻译活动经历了几次高潮,从早期的佛经翻译,到近代对西方的科技翻译、哲学、社会科学翻译及文学翻译,每一次翻译高潮都离不开经世致用思潮的影响,呈现出很强的功利倾向。中国近代几次翻译以每次翻译高潮中代表人物的翻译活动为点,对翻译的功利性进行了初步剖析和解读,旨在进一步拓展对中国近代翻译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起菜名本是非常讲究的事,人们往往根据菜的色香或历史掌故艺术地加以发挥得出菜名。像粤菜的“龙虎斗”,扬州菜的“东坡肉”等等,使人们在解决“肚子”问题的同时,也让脑袋“充饥”,在品菜的过程中接受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薰陶。然而,记者近日在郑州发现有的饭店为了招揽顾客,竟毫无来由地用一些老一辈革命家和世界名人的名字做菜名,使这些名人纷纷涌上餐桌,成为食客们下酒进餐的“佐料”。目前,这些极不严肃和哗众取宠的做法正在日益泛滥。  相似文献   

6.
Lesson25“Chicken”and“Seven”米勒先生喜欢吃中国菜,MilexiangshengxihuanchiZhongguocai,但有些菜名他说不好。danyouxiecaimingtashuobuhao。有一次他到一个饭馆吃饭,Yo...  相似文献   

7.
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活动兴起于清末甲午战败之后,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漫长而艰难的旅途中,教育翻译始终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教育翻译,就不会有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如果没有教育翻译,就不会有西方教学内容在中国的引入和传承,就不会有西方教育制度在中国的导入与借鉴,就不会有西方教育理论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就不会有西方教学方法在中国的借入与实践,就不会有中国教育理论的创新与实践。从翻译目的论视角来研究近代中国留学生教育翻译的动机模式及演变、翻译内容的选择、翻译方式的选择与演变对中外教育交流史以及翻译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田文菡  张枫 《前沿》2010,(14):176-178
公示语是一个城市的脸面和名片。一个城市的公示语翻译是这个城市开放程度、国际化程度和整体素质的体现,因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石家庄市公示语翻译现状的具体分析,透视了中国城市公示语翻译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规范性措施。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加强,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不断拓展,翻译的作品、介绍的作家、翻译的语种逐渐增多,作品的传播受众、传播国家及地区也越来越多.本文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现状、传播模式、传播效果的分析,探讨了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对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影响,提出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应发挥多种文化艺术形式的综合效应;提高翻译质量,加强海外市场营销;并注重文化品牌,传播经典文化.  相似文献   

10.
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核心问题,也是翻译界颇具争议的问题.不同历史时期、社会背景、流派的学者对翻译标准提出了不同观点.西方译者重"对等",中国译者重"信",在本质上都是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或原作者.某种翻译理论的提出都是基于学者特定的翻译实践对象,只有在特定文本类型中才具有典型意义.文本类型理论根据文本功能将文本划分为信息型文本、表情型文本和操作型文本三种,强调译文本在译语文化中的功能.分析了法律文本的类型、特征,认为不同文本类型应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及翻译标准.  相似文献   

11.
梁文霞  张晓芸 《前沿》2010,(12):195-197
由于语言的隔膜,中国少数民族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与尊重,对外翻译的现状更不容乐观。在多元文化受到高度关注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典籍的翻译,对增进各民族之间以及中外文化之间的沟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藏族格言诗的英译研究为例,考察了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翻译实践及研究的现状,并提出了制定文化政策、培养翻译人才等宏观目标以及当前情况下组织团队进行集体翻译的对策,以期为今后的少数民族翻译活动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景点翻译变译的审美理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介绍中国景点介绍的美学特征,提出朦胧意象是吸引游客的审美基础,从中西语言文字差异性视角探讨了景点翻译中变译的必要性,同时也分析了景点翻译中变译的审美理据以及变译的度。  相似文献   

13.
《台声》2013,(4):74-74
初到台湾的人,看到菜单上赫然写着“大陆妹”的字样,大都觉得诧异。其实,“大陆妹”就是大陆饭桌上常见的生菜,“大陆妹”的菜名何来?解释不一。一说,“大陆妹”从大陆引进便宜又好吃,跟当时大多数大陆新娘一样,花很少钱娶来却吃苦耐劳、如今,“大陆妹”对台湾人来说,纯粹只是一道菜名.但它多少也道出了早年嫁到台湾、曾经也被称作“大陆妹”的大陆新娘们的境况。  相似文献   

14.
徐小雁 《前沿》2012,(8):123-124
我国翻译理论研究源远流长,近20年来,我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翻译理论建设和建立中国翻译理论体系成为翻译界的热门话题。本文在简要回顾中国译学理论建设的发展过程和分析我国目前译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对未来的译学理论建设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凸显了译者尤其是女性主义译者的主体性。著名中国女翻译家朱虹对中国女性文学和翻译有着杰出的贡献,值得特别关注。她在翻译中的主体性意识主要表现在她对翻译的理解和对译作的选择上,而在翻译实践中她采用了“创造性叛逆”来发挥其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西方翻译理论的引进改变了中国传统翻译研究的封闭性、片面性,引起了中国翻译研究的新变化:研究范围的扩大化、研究手段的多样化以及理论研究的深入化,为中国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材料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7.
孙晓青 《小康》2010,(1):122-123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外文社成为中国翻译事业的大本营,众多大家在这里成就了中国翻译界前所未有的辉煌。  相似文献   

18.
政治文献中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中国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特色词汇出现在政治文献当中。语言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翻译必须反映语言的这种变化。如何使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也能"与时俱进"成为人们广泛研究的问题。在这些文献的翻译中,对中国特色词汇翻译时要注意译文应作出相应的变化,对一些透射时代变迁和文化差异而产生新含义的词汇的不妥译法应给予及时的纠正。  相似文献   

19.
文字的产生是一个民族抽象思维的起点,文字在被创造的同时,民族的思维方式也被逐步塑造定型,思维方式一经形成便具有广泛的约束力,决定着使用这种文字的人们的审视趋向等,因而汉语语境下的翻译逃不脱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六书"中所蕴含的思维方式构成了中国传统译论的理论来源和根基,直接影响了中国传统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这是我国翻译理论区别西方翻译理论根本之所在。以"六书"为始,追本溯源,可以作为建立我国翻译学科话语体系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翻译文学在中国近代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蓓辉  范晓燕 《求索》2007,(3):196-197
多元系统理论由于指明了翻译研究中各项参数如翻译文学在接受国文学导引系统中的地位,翻译策略,翻译文学对接受国文学系统的影响之间的互动模式而具有相当的文学解释力。以此理论来观照中国近代小说翻译时可以发现:随着翻译文学从文学多元系统的边缘向中心不断演进,翻译策略也由“政治化改写”转向“直译”进而到“萌芽中的异化”。翻译文学的作用也由原来政治理念的扬声筒变成了革新中国文学电源系统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