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卫江  朱虎 《法医学杂志》2005,21(2):140-141
1案例某男,55岁,2002年3月9日因交通事故受伤住院,医院病历示:伤者被抬入病房,神志清,自觉头痛,恶心,无昏迷,无呕吐,生命体征基本正常,左侧颞顶部头皮挫伤肿胀,大小约3cm×4cm,右侧肢体肌力3级左右,左侧肢体肌力基本正常,有语言障碍,无明显神经系统阳性定位体征。脑CT检查示:左侧颞顶部头皮下血肿,左侧颞顶部硬膜外血肿0.8cm×2.0cm。出院诊断:左侧颞顶部头皮软组织挫伤;左侧颞顶部硬膜外血肿;右侧偏瘫。经抗感染及对症治疗19天后出院,出院时硬膜外血肿吸收,自觉症状缓解,语言功能障碍及右侧肢体偏瘫无明显改善。2002年10月22日法医学检查…  相似文献   

2.
脑外伤后最常见的继发性病变之一就是出血,另一继发性病变为梗塞,出血与梗塞好发部位与脑挫裂伤好发部位一致,基底节区则少见.本文介绍两例并对其机理进行探讨.l案例案例肝某男、41岁、农民,既往健康,某日被一农用三轮机动车撞伤,伤后昏迷,送医院抢救.查体BP16/12kP4P120次lmin.右额部有3.ocm创口,右大腿骨折,左侧肢体偏瘫,浅反射消失,病理反射阳性,次日头颅CT扫描见右侧基底节区有17minx!omm出血区,法医检查,BP16/llkP4P90次/min,左侧肢体偏瘫,并可引出病理反射,复查头颅CT见右侧基底节区大片低密度影.案…  相似文献   

3.
自CT应用以来 ,文献报道外伤性迟发性硬膜外血肿的越来越多 ,而在急性颅内血肿清除后同时发生临近和对侧迟发性硬膜外血肿者则少见。笔者在检案工作中遇到 1例 ,现报道并分析如下。1 案 例某男 ,2 7岁 ,某年 9月 2日 16时被人用一根铁管击伤头部 ,当即昏迷 ,被送往医院抢救。入院时查体 :意识不清 ,躁动 ;右颞顶部有一长约 5cm的创口 ,边缘不整 ;双瞳等大 ,光反射灵敏 ;左侧肢体偏瘫 ,左侧腱反射、腹壁反射消失 ,左下肢病理征 (+)。头颅CT检查报告 :右侧颞顶部粉碎性骨折、硬膜外血肿、脑挫裂伤。入院当天给予开颅清创、去骨瓣减压…  相似文献   

4.
<正>1案例资料刘某,男,30岁。2009年10月25日被他人用刀刺伤头颈部交界区,当即昏迷,被急送入院。查体:右侧胸式呼吸减弱,右侧肢体偏瘫,浅感觉过敏,右下肢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右侧腹壁、提睾反射消失,言语无力,大小便失禁,左侧肢体活动尚可,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头颈部CT示:颈1~2水平颈髓  相似文献   

5.
张某,男,38岁,工人.1998年2月2日张某头面部等身体多处被人用棍棒、拳、脚打伤,受伤当时曾有一过性昏迷,昏迷时间不详,醒后感头晕、视物模糊等.伤后第二天清晨发现自己站立不稳,右手颤抖不定,在当地数家医院检查,见张某头右颞部肿胀、皮下瘀血,双眼球结膜下出血,面部左右不对称,右上肢肌力0级,右下肢肌力Ⅳ级,右上、下肢生理反射亢进,病理反射(+).左侧肢体正常.1998年2月5日(伤后第3天)颅脑CT片显示左侧基底节区新鲜脑梗塞灶,表现为边界不清的低密度区.低密度区内密度不均,散在较高密度的斑点状影.医院确诊为外伤性左基底节区脑梗塞.伤后1年半来我院行法医检查,见被鉴定人面部左右不对称,表现为右面部中枢性轻瘫及舌下神经瘫,右侧肢体轻瘫,右上肢肌力Ⅱ~Ⅲ级,右下肢肌力Ⅳ级.右面部及右侧肢体痛觉明显减退,生理反射右侧肢体亢进,病理反射右侧肢体阳性.左侧肢体正常.当日复查颅脑CT结果显示同一病变部位脑梗塞灶已呈陈旧性软化灶.鉴定结论为急性脑外伤所致左基底节区脑梗塞造成右面瘫、右侧肢体轻偏瘫,属重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加、减速性颅脑损伤的CT影像学特征与损伤程度的关联性。方法 收集典型加、减速性颅脑损伤案例299例,按致伤方式分为加速性颅脑损伤组与减速性颅脑损伤组,将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和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lasgow coma scale,GCS)与位于受力点同侧以及对侧的颅骨骨折、硬脑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EDH)、硬脑膜下血肿(subdural hematoma,SDH)、脑挫伤作为筛选指标,使用χ2检验预筛选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二次筛选,选出与加、减速性致伤方式关联性最强的指标。结果 经χ2检验,受力点同侧的颅骨骨折、EDH,受力点对侧的EDH、SDH、脑挫伤,SAH,GCS,与加、减速性致伤方式具有关联性(P<0.05)。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受力点同侧EDH[比值比(odds ratio,OR)为2.697]、受力点对侧脑挫伤(OR为0.043)以及GCS(OR为0.238)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受力点同侧EDH、对侧脑挫伤以及GCS可以作为判别加...  相似文献   

7.
1肢体、周围神经损伤的检验1.1活体检验1.1.1损伤后急性期的检验应注意损伤局部有无软组织损伤及其损伤的形态特征,有无局部压痛及纵向叩击痛,有无骨擦音、假关节畸形或肢体畸形、活动障碍等体征,有无肢体血供障碍,是否伴周围神经损伤症状。应仔细阅读影像学资料,检查骨、关节损伤的性质和程度,观察损伤部位的形态特征等,并注意周围的神经,韧带,肌腱有否损伤。  相似文献   

8.
1案例资料 1.1简要案情 某男,60岁,2008年3月5日干活时不慎从3米高处坠落致伤.伤后有短时昏迷,清醒后自觉头痛、头晕,对当时情况不能回忆,无恶心、呕吐,无心悸、无耳鸣及视物旋转,左上肢无力、不能抬举,左下肢行走无力,腰部疼痛.约40min到医院就诊,查体:神清,精神可,右顶枕可见约2cm皮肤划伤、颅神经检查阴性;颈部棘突广泛压痛,颈部旋转活动受限;左侧肢体感觉迟钝、肌力减退,霍夫曼征阳性;右侧腰部肿胀明显,触痛,局部皮肤青紫.影像学检查,左侧第7、8肋骨后肋骨折;寰枢关节不稳定,枢椎齿突不连,寰枢椎半脱位,高位颈脊髓损伤.伤后保守治疗,左侧肢体障碍无明显缓解,伤后1月余行"后路寰枢椎侧块螺钉钛板固定植骨融合、左髂后取骨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四肢长骨骨折在法医检案中是较为常见的,对愈合后的肢体缩短或延长程度进行评定,以往在检验中常用传统的人体体表长度测量法和人体骨性长度测量法,此两方法难以准确反映实际长短,笔者采用一次投照双侧骨,即骨折侧骨和未骨折侧骨全长的X光片,后在片上测量确定肢体长短法,此法能较准确地确定肢体的长短.  相似文献   

10.
<正> 外伤性环枢椎脱位亦称环椎脱位,是一种严重的颈椎损伤。要确定此病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有明确的外力损伤(如过度屈曲。伸展和扭转);2.伤后伴有颈项部疼痛,头部活动障碍或发生吞咽困难,严重时出现肢体疼痛麻木或不同程度的肢体瘫痪;  相似文献   

11.
<正> 苏某,男性,57岁,离休干部。1984年7月12日上午去个体中医诊所治疗“脑血栓形成”愈后的右侧轻偏瘫,在第3次针刺“风池穴”(病史记载有误)后1小时,出现头痛、颈部发硬、不能转颈、左上下肢麻木无力。血压由原220/120mmHg 降至130/74mmHg。且症状逐渐加重。次日左侧肢体不能抬举,并有尿潴留,乃住入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我室1988~1995年法医临床学鉴定案件中,经专科确诊外伤后癔症性肢体瘫痪的8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5例;35岁以下6例,35岁以上2例;8例中,农民5例,工人2例,学生1例;致伤原因:打架斗殴6例,婚姻矛盾及师生纠纷各1例。1.损伤情况:致伤物均为钝器,徒手伤4例,棍棒伤2例,其他2例;损伤程度均为轻微伤或皮肉痛苦。神经系统常规体检未见异常。伤后行CT、X线、EEG、EMG、B超等检查,均未见器质性病变。2.癔症表现:8例均自述有肢体活动障碍、头痛、头晕。个别表现不语或语无伦次等。肢体瘫出现时间:伤后1天的2例,2~5天4…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损伤后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改变与靶肌肌力级别的相关性。方法 60例病程6个月以上的单侧肢体神经损伤(正中神经12例、尺神经13例、桡神经13例、腓浅神经12例、腓深神经10例)患者,根据Lovett肌力0~5级分级标准,确定受损神经支配的靶肌的肌力;采用DNI-200+型肌电诱发仪行患侧与健侧肢体MCV检查,观察不同级别肌力靶肌MCV指标变化。结果所测5种神经MCV各指标(健侧-患侧)/健侧变化率均与靶肌肌力呈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存在显著负相关性,其中波幅和面积下降率在肌力2级与3级、4级与5级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潜伏期延长率和传导速度下降率在肌力1级与2级、4级与5级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MCV与周围神经损伤有较好的相关性,可用于推断神经受损程度,并有助于肌力级别的判定,是评价周围神经损伤程度的客观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王某,男,1996年6月出生,2001年5月3日摔倒致颅脑损伤并左侧肢体偏瘫。2011年7月4日,王某因交通事故受伤再次伤及头部。于2011年10月12日行“右顶部生长性骨折硬脑膜修补术”。  相似文献   

15.
1案例某男,24岁,因“颈项部剪刀刺伤后右侧肢体乏力2小时”于5月18日凌晨入院,伴呼吸困难、小便失禁。查体:神志清楚,面色苍白,颈项部偏右侧可见一横行创口长约2cm,颈部活动受限,右侧胸部呼吸运动明显减弱,右侧肢体肌力0级,肌张力减弱,深、浅反射消失,感觉障碍,左侧肢体正常,病  相似文献   

16.
郭兆明  王旭 《证据科学》2005,12(1):74-80
本文主要依据《永久残损评定指南(第五版)》介绍下肢肢体功能障碍评定标准。  相似文献   

17.
四肢长骨骨折在法医检案中是较为常见的,对愈合后的肢体缩短或延长程度进行评定,以往在检验中常用传统的人体体表长度测量法和人体骨性长度测量法,此两方法难以准确反映实际长短,笔者采用一次投照双侧骨,即骨折侧骨和未骨折侧骨全长的X光片,后在片上测量确定肢体长短法,此法能较准确地确定肢体的长短。一、材料与方法根据伤者所伤的四肢长骨(股骨、胫腓骨、尺桡骨)的长短,选择略长于该骨的胶片和片盒并装好备用,再备一个测量时用的“小标尺”,即一个测量准的2cm长的细铁丝或金属条,用橡皮膏将“小标尺”顺着肢体粘贴在所要拍…  相似文献   

18.
肢体伤残评介(Ⅲ)--下肢功能评定标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依据《永久残损评定指南(第五版)》介绍下肢肢体功能障碍评定标准。一、下肢肢体截肢(趾)功能缺损评定一下肢功能完全丧失相当于人整体功能丧失40%,下肢从踝关节离断,一下肢功能丧失62%,从膝关节离断,一下肢功能丧失80%,从髋关节离断,一下肢功能丧失100%。一足五趾完全缺失,该足功能丧失31%,下肢功能丧失22%;一拇趾从跖趾关节缺失,足功能丧失17%,下肢功能丧失12%;其余四趾中任一趾从跖趾关节缺失,相当于足功能丧失3%,下肢功能丧失2%。(见表1)二、下肢长度不等功能障碍评定下肢长度是测量髂前上棘至内踝的距离,测量时可因骨盆倾斜或…  相似文献   

19.
郭兆明  王旭 《证据科学》2004,11(4):315-320
本文主要依据《永久残损评定指南(第五版)》介绍上肢肢体缺损评定、感觉功能障碍评定、运动功能障碍评定以及外周神经损伤后遗留功能障碍评定等标准。  相似文献   

20.
张毅 《法医学杂志》2014,(5):406-406
1 案例 1.1案例1吴某,男,27岁,某年3月12日因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临床诊断为“右额颞顶部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右额叶脑挫裂伤,颅底骨折,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疝形成”等,临床先后予行“开颅探查+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术”及“颅骨修补术”等治疗。出院时遗留右侧肢体偏瘫、肌力4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