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的现代性视域正是在对现代性批判反思的过程中逐渐展现出来的.从"感性人的感性活动出发"去"改变世界"、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交往实践观,其根基和路向对启蒙现代性的两大基石——大写的、抽象的人和大写的、绝对理性具有本然的变革性,造就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核心层面.  相似文献   

2.
"社会"概念是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基础性的概念,是理解马克思哲学实质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但是,我们对马克思"社会"概念认识却存在诸多误解。我们主张,马克思"社会"概念围绕的中心问题是现代性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马克思"社会"概念内蕴了其独特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回答方式,彰显了其理想性、批判性和构成性的独特意蕴,显示了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研究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学术界的视野,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是这个领域研究不可绕开的重要话题。学者们围绕马克思是否研究过现代性、现代性的内涵与现代性的困境、马克思如何展开他的现代性理论以及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现实意义各抒己见。通过对这些问题研究现状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当前马克思现代性理论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明确学界下一步的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   

4.
基于价值多元事实的价值共识探讨是当代现实政治反思的维度之一.西方理论界,尤其是自由主义,对此问题的分析从来都是陷入自相矛盾之中.其实,这个现代性悖论一直在马克思的视野之中.马克思早年基本是秉持自由主义立场,同样的困惑使他转向了对自由主义的批判,进而提出了自己的价值共识思想:价值共识根源于社会生活,随历史发展不断变化,最终走向消亡.  相似文献   

5.
现代性是当前学术界最炙手可热的研究课题。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思想是这个领域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子课题。通过对学界关于现代性的内涵与现代性的困境、马克思思想与现代性的相关性、马克思如何展开他的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研究成果的梳理,我们欣喜地发现了当前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的丰硕研究成果,同时也察觉到了研究中存在的缺憾,为学界下一步研究明确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求实》2013,(12)
现代性的解放逻辑在质料层、制度层以及理念层推展。在质料层上,工业化和技术化的发展,为人的解放和发展奠定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在理念层上,现代性用"元叙事"的宏大话语为人们勾勒出解放的美好图景;然而在制度层上,现代性为人们展示的却是一条"资本逻辑",这就导致了精神图景与现实状况的矛盾,构成了现代性解放逻辑的深层悖论。马克思要求以实践原则取代现代性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以现实革命手段颠覆现代性带来的资本逻辑统治,以达到对现代性解放逻辑的双重革命,实现人的真正解放。对马克思现代性批判思想的把握,有助于我们深刻了解现代性解放逻辑的虚无本性,探究人的解放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前,"全球化与马克思"已成为理论界关注的一个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事实上取决于对"全球化究竟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性质"这一问题的回答。事实上,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站在今天这个"全球时代"来回顾马克思,我们必然会看到马克思理论的当代意义和生命力。尽管我们这个时代的全球资本主义在许多表现形式上与马克思所亲身面对的资本主义有所不同,但在一些根本性方面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马克思的理论仍然是我们剖析和批判当今现实资本主义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8.
李建群  何小勇 《求实》2008,4(4):39-42
风险社会概念的合理性和独特意义在于对当代风险问题的理论审视开辟了现代性反思的新维度.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风险研究应该从实践的角度、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及其规律以及社会发展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在现代社会条件下的具体展开来把握.现代性的制度之维和文化与价值维度都与现代风险有内在关联,为我们探究现代风险问题的根源及其治理提供了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9.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是对当代现代性的批判、观照、审视、反省的产物.他认为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为的风险已经成为了后工业时代现代性的重大问题.因此何为现代性以及如何审视现代性,成为我们时代无法回避的焦点性问题之一.而马克思对异化劳动中人的异化批判,早已从根本上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状态,开启了现代性批判的先导.所以我们不难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中找到对当代风险社会问题的现代性根源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王祥 《求实》2014,(3):30-34
发端于启蒙运动的现代性运动推动了西方现代化进程,同时也带来严重的现代性危机,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现代性争议和批判的社会思潮,而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理论以其深刻性和前瞻性,在现代性争议中具有天然的"在场"权和话语权。同时,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面临着更为迫切的现代性构建问题,今天我们仍然要坚持以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科学理论为指导,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推动当代中国现代性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性,作为"新的时代"的理论表征,在黑格尔哲学达到主体性形而上学的顶峰。海德格尔和马克思都实现了扬弃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自觉,然而,在关于现代性整体理解和发展出路方面,两者的思想却大相径庭。海德格尔通过对现代性的存在主义解读,认为主体性形而上学导致"哲学的终结",现代性反省需付诸对技术座架的批判,同时指出关于现代性救赎的此在之路。马克思通过对现代性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以现实性和历史性为解释原则,重新审视启蒙精神和现代性困境,跨越时空地对海德格尔现代性批判作出三点回应,这也正是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  相似文献   

12.
现代性,作为"新的时代"的理论表征,在黑格尔哲学达到主体性形而上学的顶峰。海德格尔和马克思都实现了扬弃传统形而上学的理论自觉,然而,在关于现代性整体理解和发展出路方面,两者的思想却大相径庭。海德格尔通过对现代性的存在主义解读,认为主体性形而上学导致"哲学的终结",现代性反省需付诸对技术座架的批判,同时指出关于现代性救赎的此在之路。马克思通过对现代性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以现实性和历史性为解释原则,重新审视启蒙精神和现代性困境,跨越时空地对海德格尔现代性批判作出三点回应,这也正是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逻辑现实与中国现代性构建的现实逻辑催生了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研究成为近年来我国哲学界研究的热点.中国现代性构建的现实逻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性的逻辑现实亟须我们在系统总结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研究状况的同时进一步深化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如何通过制度建设来促进和谐企业建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以为首先就要厘清我们应建设什么样的制度,该怎样去进行制度的设计与安排.马克思曾告诉我们:"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思想或理念的支配下进行的.同理,要通过制度建设来促进和谐企业建设,就必须以"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统领企业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那里,“现代性”实际指称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所代表的现代性。马克思立足其唯物史观,结合对资本主义的历史性分析,阐发了他的现代性思想。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作为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基本特征的现代性,除了表现在理性和主体性精神所代表的社会意识层面之外,更重要的是表现在社会存在层面即人的主体性丧失的现实状况,也即人的“异化”、“物的依赖性”的现实状况,其深层本质乃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即资本的逻辑。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恰好溢出了现代性的范围。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批判是近现代以来人的生存境遇及其反思的哲学话语表达。马克思针对现代性问题批判了异化劳动给人的心灵带来的扭曲,并以资本批判为核心来重塑人的社会性。现代性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因此马克思在现代性批判的同时也给出了解决现代性问题的方案——人学道路,对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也形成了自己的批判理论,将现代性批判问题融进了人学意蕴,并对我们现代的社会建设和人的发展问题产生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以改造世界的新视野对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性进行了批判,揭示了西方社会的内在矛盾,预示了变革社会、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必然趋势,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由于现代化的不可避免性,仍然面临着现代性的悖论和分裂。只有坚持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维度、方法和精神,方能保证当代中国现代性的合理建构。  相似文献   

18.
《世纪桥》2008,(12)
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是对当代现代性的批判、观照、审视、反省的产物。他认为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为的风险已经成为了后工业时代现代性的重大问题。因此何为现代性以及如何审视现代性,成为我们时代无法回避的焦点性问题之一。而马克思对异化劳动中人的异化批判,早已从根本上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状态,开启了现代性批判的先导。所以我们不难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思想中找到对当代风险社会问题的现代性根源的阐述。  相似文献   

19.
林爽 《世纪桥》2013,(3):66-67
在系统地梳理古典现代性理论的基础上,吉登斯把现代性理解为一种现代社会制度,并提出了现代性的四个制度性维度,即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机器和军事力量。他从全球化角度剖析了现代性的制度维度生成逻辑及其衍化路径,并通过对现代性理论体系的重构来捍卫现代性。吉登斯现代性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对当代社会发展问题的探究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有机结合,把现代性理论与现实政治关怀结合起来,为全球化背景下解读当代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制度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唯物史观以"人与社会关系"的主客体互动为基点,以"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矛盾运动为分析框架,从社会制度层面来把握和吁求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其本质上是一种总体性的制度观和制度方法论。马克思总体制度方法论包含着对制度的辩证分析、系统分析、价值分析、历史分析等多重维度,是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制度变迁、引领社会主义制度发展的科学方法论武器。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艰难而曲折的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回归马克思总体方法论的科学内核,习近平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法论体系是对马克思总体制度方法论的全面应用和当代创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走向更加成熟定型的"后半程",制度的完善发展要以习近平制度方法论为指导,立足根本,坚持问题导向,发挥整体合力;同时要更注重挖掘科学社会主义制度应然的公正性价值,更充分彰显其世界历史性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