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我国乡镇政府同样存在着机构臃肿、人浮于事、职能交叉、效率低下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责任不清,工作上互相推诿,行政效能低下,并加大了国家财政和农民的不合理负担。因此,加大乡镇政府机构改革力度,切实转变职能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政府公共权力价值目标—公正与效率的研究,揭示了其二元化价值取向的内在矛盾及其实现途径:在动态博弈中获得“次优选择”。认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行政改革的理论诉求与实践轨迹都是致力于通过对政府公共权力的改革,追求管理效率与社会公正的平衡。我国政府公共权力的价值取向同样是二元化的公正与效率。公共行政中的种种问题与弊端的根源是政府公共权力运行机制导致公正与效率失衡的结果。针对我国公共权力所存在的机制缺陷,提出了“收缩、规范、公开”的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3.
政府规模是行政改革中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合理的政府规模关系到行政系统的正常运转,决定着行政费用的消耗和行政效能的提高。为推动新的机构改革及整个行政改革走向成功,有必要对政府规模及其合理尺度进行探讨和分析。一、政府规模的涵义及其构成政府规模指以职能和权力配置为基础,按一定组织原则建构的政府各个具体组成部分的总和。广义的政府规模指一切国家机关的构成规模,本支探讨的政府规模指国家行政机关的构成规模。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政府规模都包括内在规模和外在规模两个方面。1.内在规模。内在规模指政府职能和行政…  相似文献   

4.
公共产品的生产效率:组织方式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国有机构垄断生产、私人机构垄断生产和竞争生产三种典型的公共产品生产组织方式及其效率特点,可以看出,垄断条件下私人机构的生产效率高于国有机构,竞争条件下的生产效率高于垄断条件,且在竞争条件下,国有机构可能达到与私人机构同样的效率水平。在公共产品生产组织方式的改革中,结合给定公共产品的特点和所面临的影响因素等进行具体分析,是提高该公共产品生产效率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5.
行政效能监察是指监察机关以提高行政效能为目的,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行为、能力、运转状态、效率、效果、效益等实施的监督检查活动,是改善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能、促进行政机关勤政廉政的一项重要措施。从目前运行情况来看,成绩与问题并存,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效能原则是行政管理中最基本的原则。效能,是指事务内部蕴藏的能力。国家行政管理活动中所说的效能,包括效率和效益两个方面,即处理行政事务不但准确、迅速、无误,而旦效果好。行政机构的设置,行政人员的素质,行政程序的编制,决定行政效能是行政管理的一条最基本的规律。一、行政机构设置与行政事务相适应,是提高行政管理效能的基础。行政事务即行政管理工作的对象、内容,亦即行政管理的客体。行政事务与其他事物一样包含着质和量两个方面。行政机构是为处理行政事务而设置的组织机构。行政机构如何设置即设立哪些机构,机构的范围多大,划分多少层次,自然由行政事务的质和量来决定。行政机构的设置适应行政事务,包括以下几点内  相似文献   

7.
提升行政效能是政府的内在要求,服务型政府在提升行政效能的追求上,不仅仅停留在自身建设上,更主要的是在社会整体上产生正能量。由于制度及制度创新的比较优势,选择以政府管理制度创新提升行政效能。不啻为当前的一个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8.
构建服务型政府是我国行政改革的主要目标。各级行政服务机构从无到有的发展,提高了行政服务效能。行政服务机构标准化管理为进一步提升行政服务绩效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某种意义上,中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定位是实现行政组织体制的理性官僚化。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的非官僚化改革方式相比,中国行政改革的官僚化目标定位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必然性。为了使这一组织工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更大的作用,还需要在政治体制层面和操作技术层面完善其支持条件。  相似文献   

10.
公共产品的生产效率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产品的生产效率问题,从本质上看,是政府如何对生产机构进行选择和监督的问题,其结果取决于进行公共产品生产的具体组织方式特点。公共产品生产组织方式主要有国有机构垄断生产、私人机构垄断生产和竞争生产三种类型组合。垄断条件下私人机构的生产效率高于国有机构,竞争条件下的生产效率高于垄断,且在竞争条件下国有机构可能达到与私人机构同样的效率水平。从理论上对影响公共产品生产效率的各类因素进行分析和总结,是提高公共产品生产效率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1.
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改进行政管理方式,理顺与行政体制有关的各方面关系,深化行政区划体制改革,减少行政层级,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协调的运行机制,深化公务员制度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有正确的策略。确立清晰的改革总体目标和对策,整体配套、协调推进,健全改革的法律保障机制,探索新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式,重视理论的研究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前 ,我国西部地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加大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并降低了西部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西部地区应加大行政体制改革力度 ,从政府职能、机构设置、人员素质、管理和运作方式等几个方面入手 ,为本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3.
行政体制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 ,也必然存在维持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行政体制的核心要素是行政权力 ,权力制度的变动会改变体制内部的资源配置 ,使得资源配置更趋合理 ,增强体制的生命力 ,这为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根本性的内在动力。行政体制的载体是行政机构 ,机构改革一直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每次政府机构改革实际上都是为对行政体制的局部调整 ,这种调整是外部环境引起的 ,但也增强了行政体制从外部汲取资源的能力 ,它为行政体制的变革提供了内在结构性的动力。行政职能是行政体制与外部环境进行的互动 ,外部环境对行政体制的直接冲击就是其职能 ,而行政体制改革的首要体现和关键就是职能转变 ,行政职能转变调整了行政体制与外部环境的互动关系 ,推动了整个行政体制的变革。人是行政体制的活的因素 ,任何行政体制的改革和运行都离不开人 ,行政体制内部的人事制度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体制内人的积极性 ,这为行政体制改革提供了内源的自主性动力。  相似文献   

14.
高校效能监察,是指高校监察机构在校长的领导下,有计划、有目的地对高校监察对象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的行为、能力、运转状态、效率、效果、效益等方面的监督检查活动。  相似文献   

15.
陈保中的“重塑现代行政理念”指出,《行政许可法》的一系列制度设计,旨在打造一个法治、透明、责任和守信的政府。这部重要法律不仅仅规范政府的行政许可行为,同时,也将对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管理方式,推进依法行政进程产生深远影响。这部重要法律带给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不仅是外在的制度变革,更是内在的观念再造。文章具体论述了公共权力边界的确定、政府权威来源的转变及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温家宝总理9月4日指出:“……加大行政综合执法改革力度,加快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改革工作,坚决克服多头执法、执法不公,甚至执法违法等现象。”综合行政执法,是行政执法方式的一次新整合,也是行政管理体制的一项改革举措。综合执法是将各个不同属性、不同种类的行政专业执法队伍组合在一起的执法,是提高执法效能的必然趋势。综合行政执法是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完善行政管理机制的有效载体。是为解决多头执法,执法扰民,执法不公等现象的举措,综合行政执法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以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为导向,在国家治理体系的整体建构中统筹推进内涵式大部制改革,是党的十九大后新一轮大部制改革的总体思路。从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视角看,新一轮大部制改革的重点是优化职能配置以解决机构设置问题,按"以党领政"的原则统筹党政军群机构改革,通过完善决策监督体系的顶层设计、党政机构合署合并、部门功能归口管理等方式整合职能,提高治理效率。为适应新时代有效治理国家和社会的新要求,本次改革体现的特点是:坚持以质量效益为导向的整体性治理理念,以职能导向型的整合式改革优化治理结构,构建联动配合的运行机制推进治理主体协同化,以高效规范的内涵式改革促进治理方式转型,同时也体现了行政体系向治理体系转型升级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8.
李照作 《行政论坛》2011,18(1):40-43
政府改革的推动力源于社会对政府管理的需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政府管理从行政机构、行政职能、管理模式等多方面提出改革需求。这些需求实质上都可以统一为对政府效率的需求。近三十年的政府管理改革的历程里,以提升政府效率为主线,机构改革、职能转变、模式选择从多方面改善着政府效率,并在某一时期成为各阶段的改革重点。沿着这条主线对服务型政府模式进行理论检视和实践考察,有利于推动政府模式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四大决定,要下决心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按照政企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精兵简政,提高效率。这是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也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十四大的这一决定,明确了下一步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原则及内容,强调了机构改革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下一步改  相似文献   

20.
袁倩  王嘉琪 《公共管理学报》2015,(2):13-20,153,154
行政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组织自身的变革,也即政府内部的制度变迁。在行政系统内部的变革中,政府扮演着制度设计者、资源调动者、变革推动者、利益协调者等多重角色,改革的发起者、推动者和改革对象皆处于政府内部,变革主体和客体之间关系密切,甚至存在相当大的"重叠",因而行政改革蕴含着难以避免的"内在悖论"。通过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负面清单"创制这一案例的回顾,发现"负面清单"创设所面临的困境,恰恰折射出行政改革进程中的"内在悖论"。基于"结构-角色-行动"这一解释框架,认为行政改革"内在悖论"的形成机制在于改革过程所"嵌入"的正式与非正式结构的影响、改革主体与客体之间的重叠、改革过程难以避免路径依赖,以及改革目标存在模糊性等问题。尽管这种"内在悖论"不可避免,但通过推进基层创新式的"边际改革"、强化改革领导者的作用,有助于推进局部性的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