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父亲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张枯瘦蜡黄的脸,一双略带浮肿的眼睛,还有如枯藤老树般粗糙的双手,然而最令我难忘的还是父亲那双脚。记忆里,父亲从未穿过一双完整的鞋。那年,我该上学了,父亲的眉头锁得也更紧了。那个初秋的早晨,父亲钻进草垛,拽出了家里惟一的瘸鸭子,然后到镇上去了。我倚着墙,看着父亲佝偻的身影渐行渐远,耳边回响着他那用麻绳编成的鞋在泥土地上踏出的“吧嗒”声。父亲用卖鸭的钱给我缴了学费,看着我赤足背着打满补丁的帆布包走向学校,喊住了我,转身回屋,拿出一双已经破旧但还完整的布鞋。我知道父亲一直很珍惜这双鞋,因为这…  相似文献   

2.
童年时,我曾是一个只能每天躺在病床上的小女孩儿,我的父亲和母亲很少给我买糖果和玩具,而给我更多的是精神关怀。他们让我自己学着读书写字,让我读家里书架上的书,也给我买过和借过很多书。在自学的日子里,书是我的老  相似文献   

3.
父亲山     
对于有儿有女的家庭来说,父亲和母亲都不可缺少,他们是领头羊,左右着这一个张着大嘴的家庭。我很早就夭折了父亲。我的兄弟们就时时叫我的母亲头痛万分。父亲是重要的,父亲是一座山。厚重的山。 我的父亲何忠俊,是1972年的一个黑夜里离开我们的,他那时正当年,刚好37岁。 如今,他离开我们已经27年了,然而,对于父亲,我们仍然记忆犹新。 父亲是一位慈祥和沉默并具的  相似文献   

4.
一支金笔     
12年苦读也未逾越那座“独木桥”。1988年初秋,贫寒的我走出家园,加入打工行列。随身所带的唯一家宝是一支金笔,那是父亲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利品,8岁那年父亲临终时留给了我。因此,我非常爱惜它。我来到了北京的一个建筑工地,然而不近人情的老板令人心寒,好...  相似文献   

5.
王清铭 《今日海南》2011,(12):45-45
喜欢看日出,也喜欢欣赏日落瑰丽的景色。日出是雄浑的,日落是萧瑟而悲壮的;日出如婴儿的一声轻啼,日落如一抹沉重的叹息。在黄昏的时候,我曾看见山岬用手指依恋地将夕阳放入掌心,然后一线一线的光芒消逝了,黑夜露出了它模糊的脸庞。我很少去注意天边的云翳。我一直以为云除了遮蔽阳光外,只会给人增加心头的压抑。但在前日的黄昏,我被落日的壮观震撼了。  相似文献   

6.
故乡的雪     
终于下雪了,好大好大的雪!透过桌上绿茶升腾起的温暖和手中香烟缭绕出的静谧,平日里的嘈杂喧嚣竟烟消云散。在这飘雪的冬夜,我的思绪一如那漫天飞舞的雪花,自由而放纵。不知道此时的家乡也下雪了否。应该也有的,尽管那儿是江南,却仅仅是相对于北国的江南,而相对于典型的江南,只能算是江北了。我是很希望故乡这会儿下雪的,这样明年故乡的庄稼会有一个好收成,瑞雪兆丰年呐!乡亲们都盼着呢。树叶绿了又黄,庄稼割了又长,那缕袅袅升腾的炊烟,总是伴我在梦中;鸡鸣犬吠声近了又远,山影浓了又淡,故乡的风,总是轻轻拍打我的睡眠;冬天的河水流远了,但…  相似文献   

7.
山居杂笔     
我住的这个地方叫金顶山,是贵阳市的北城,所有的楼房和街道,连同行走的人,都在山上。我不知道这山为什么叫金顶山,我的窗外150米远就有一座高过我窗子的山峰,那山顶修了一个酷似碉堡的玩意,估计是战争年代留下的。有点儿慵懒的贵阳人遗忘了它,人们都在各自的生活里,逛街呀,工作呀,会朋友呀,没有谁愿意往历史里去看。于是,它就和山上的树啊草啊一起沉默着。  相似文献   

8.
父亲与茶     
父亲不打牌不贪杯,独爱饮茶,即使在吃不饱饭的日子里:他也要省吃俭用买来细菜叶泡茶。父亲以和气手才气闻名于乡里。我长这么大,只看见他为茶发过一次火。那次邻居王老倌到我家聊天,顺手端起父亲的茶碗,一喝;好苦!便随手一泼。父亲见了那泼在地上的细茶,眼睛立即瞪直了,脸色勃然变红.大吼一声”蠢家伙!王老倌见我父亲一副心疼得要命的样子。实在不能理解.气冲冲地走了.好久不跨我家门槛。后来,父亲用30只鸡蛋换了个茶杯,作力地的专用茶具。加会,那茶杯外表黯淡;内积一层再厉,像个出工文物,父亲仍苦不后仍律。父亲每天除…  相似文献   

9.
曾经的岁月     
胡玥 《人民公安》2005,(21):60-61
我在这个褥热的夏季,一直静心静气地读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这一次的读算是重读吧!从前,在我写诗的年华里,也是这样的一个夏天的午后,窗外的树叶子一丝不动,知了长一声短一声地叫着热,长青藤将我所在的那幢二层的红砖办公小楼弥天弥地的覆盖住,我坐在靠窗的那个位置,手捧着《追忆似水年华》埋头读书的时候,心思不知飞扬到了哪里……青春懵懂的我,尚不懂普鲁斯特那颗奢华而又细腻的心,就像他青春年少时沉不下心去写作,我是沉不下心来读他的倾其一生的心智的这七卷本的心血之作。那时候,更多的是虚荣心使然吧,我认识的文友里,没有几个…  相似文献   

10.
正我是个土生土长的台湾人,出生在台南县大内乡偏僻的二重溪农村。在悠长的记忆里,幼年亲历过的一件事情却是至今都无法忘记的,成为了心中永远的记忆。记得那还是在我三四岁的时候,同村人李妈兜、杨荣山两人经常会在我家与我父亲一起喝茶聊天,而且还经常穿着红裤子,幼小的我就会好奇地问父亲,为什么他们穿着红裤子?父亲告诉我,他们是"あか"(音译"阿卡",日语"赤",此处特指"共产党"),1928年他们遭到了日本宪兵的追捕,在我父亲的帮  相似文献   

11.
竹林深处     
师范学校依傍着江南的一座名山。它悬在半山腰上,如山之耳目。四周尽是好风景,书读得单调而又热闹。每次父亲送我回校,一到山坡下,我就拽他下车,便有了悠长随意而又放肆的笑,父亲也就无奈而又钟爱地随我了。斜坡外是精彩的自然世界,奇峦异嶂、云烟飘渺、鸟语花香。山脚下,嫩黄嫩黄的油菜花一泻千里,波浪机伶伶地跃起。  相似文献   

12.
我曾经有幸享受过金丝被的温暖,当时的情景,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那是发生在30多年前的一段小插曲,当时我和同学们战斗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已有数年时间了,过着和当地农民一样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1946年—1948年,吴鹤云将军在赣南师管区任司令官,那段时间,家父李花白在其麾下当上校科长,他们是黄埔六期的同学。1947年下半年,我13岁,读初中二年级。起初两个月,我母亲尚未到吉安去,因此,我同父亲一起暂在司令部食住。也就有机会与吴司令相见。父亲嘱咐我要叫吴伯伯。所以相见时我就恭恭敬敬道声:“吴伯伯好!”小时,我遇见穿黄军服的人就有些发怵、害怕。不知怎的见了吴司令则不感拘谨,是否喊了一声吴伯伯就能改变恐惧的心理呢?非也!正如吴维华先生在《怀念吴鹤云将军》中说的一样:“他以诚待人,生活十分俭朴、从不吸烟、喝酒、赌博、跳…  相似文献   

14.
有一个人,从学校毕业没多久,来到一座陌生城市,一时没找到合适工作,就做起保险经纪,沿街去敲别人的门。这真不是一件人干的活。尽管他确信自己脸上的每一块肌肉都有过极其严格的训练,足以暖风化雨,但当他微笑着说清来意时,那好不容易敲开的门十有八九会轰隆一声掩上,好几次就差点撞歪他的鼻尖。每天吃上几十次闭门羹倒是小事,习惯了就好,但糟糕的是你永远不知道即将敲响的那门背后究竟藏了些什么,一条要咬人的凶狗,一个喜欢揍人的鲁莽汉子,一伙爱捉弄人的顽劣儿童……生意难做,他就想放弃。这天,黄昏如雨,浇湿了疲惫沮丧的他,他鼓足勇气敲响…  相似文献   

15.
每天黄昏的时候,我都会带着小提琴去尤莉金斯湖畔的公园散步,然后在夕阳中拉一曲《圣母颂》,或者在迷蒙的暮霭里奏响《泰绮斯冥想曲》,我喜欢在那悠扬婉转的旋律中编织自己美丽的梦想。小提琴让我忘掉世俗的烦恼,把我带入一种田园诗般纯净恬淡的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6.
《公安月刊》终于到了。当我轻轻摩挲着散发着浓浓油墨味的《公安月刊》时,一股暖流涌过心间。是她,伴随着我从一个不请世事的小女孩成长为一名公安战士。认识她是通过父亲的介绍。那时我正上小学,父亲是一名基层派出所的民警。每月,当腋下夹着崭新的《公安月刊》的父亲回到家中时,我总是扑过去,从父亲的怀中夺过她,然后趴在院子里的小凳子上,一字一句地读,惹得洗脸的父亲呵呵直笑。这时,母亲端着盛好的饭菜,从里屋走出来看了一眼父亲,回头笑着对我说:“今天吃《公安月刊》夹鸡蛋了。”这时候,《公安月刊》已在我的心中播下了…  相似文献   

17.
大经路忆往     
来新夏 《天津人大》2009,(10):40-41
1930年7月,我因父亲供职天津北宁铁路,随母亲从杭州来津与父亲共同生活。父亲把家安置在离北站不远的律纬路择仁里沿街的一座三合院里。律纬路的出口是一条在我看来非常宽广的大马路,那就是中山路;但是邻居的大娘、婶子都叫它大马路或大经路,我亦随着一直把这条大街称为大经路。  相似文献   

18.
生命里蛰伏着的那一抹很重要的意念,正被一分一秒地抽走,悄无声息地抽。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黄昏就已翻过了门前的山峦。有些山峰起雾了,而另一些山峰还在夕阳的金光里兀自绿着。离村庄二三里远的石庵,被千岁的银杏、水杉和一面开着紫花另一面开着凝脂般白花的打碗碗花环抱着。露水很重的清晨,樵夫的身影在密林中一闪而过。猫头鹰隐居山中,偶尔发出凄迷如梦的怪异之声,村人于是就会紧张起来,传说听到猫头鹰叫,周围就会死一个人的。  相似文献   

19.
莫儿 《今日广西》2007,(16):14-16
她出生在韩国一个名声显赫的富足家庭,19岁的时候,她向父母宣布:“我不要你们1分钱,我要靠自己的力量去美国完成学业。“于是,青春年少的她离开了温暖的家庭,远赴他乡开始了独自在美国的艰难求学生活。 来到美国,她看到很多留学生因为生活的艰难而做出了越轨的行为,而她始终牢记着父亲的一句话,那就是“行动靠自觉”。她一边打工一边上学,满手的老茧让人不能相信她竟是韩国名门的小姐。她就这样坚持着,不仅完成了学业、成为一名大学的教授,而且遇到了她生命中惟一的男人。  相似文献   

20.
杨增社每天都面临着“两难选择”:要当一个严格遵守“十不准”纪律的好民警,就难以当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反之,要做一个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那就很难当一个严守纪律的好民警。“两难”面前孰轻孰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